勵志成功企業家的小故事

  要學會新東西,要不斷進步,就必須放低自己的姿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和田一夫

  和田一夫曾經風光過,他出入坐的是配有專職司機的“勞斯萊斯”,住的是寸土寸金的深院豪宅。可是,今天的和田一夫卻只能搭乘地鐵出行,住處也變成了侷促簡陋的兩室公寓房。不過,這位前八佰伴國際集團的總裁,至今仍是日本商界的傳奇,因為他曾把自家的蔬菜鋪子一舉辦成了年銷售額5000億日元的跨國零售集團。

  初出茅廬第一功

  1929年,和田一夫出生在日本靜岡縣熱海市郊野的一個貧寒家庭。和田一夫的母親和田加津就是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的原型。像《阿信》中展現的那樣,和田一夫的父母開辦了一間名叫“八佰伴”的蔬果雜貨店。作為家中的長子,和田一夫從18歲開始,便幫助父母打理店中生意。

  熱海以溫泉聞名,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城市,遊客數量常年處在10倍於本地人口的高水平。當時的熱海商界,盛行賒賬制,只要是固定客戶,零售商可到批發行賒賬,消費者也可在零售商那裡賒賬。

  為烹飪提供服務的八佰伴一般做不了遊客的生意,遊客的飲食依靠旅館。做蔬菜水果雜貨生意的店鋪,若能拉到一兩家旅館做自己固定的客戶,就不會虧損。因為是買方市場,雜貨店是不敢得罪旅館的。給旅館定期配貨,就得遵循老祖宗的規矩——先送貨、記賬,到時候旅館再付款。由於當時日幣貶值很快,相當部分旅館拖欠賒賬不結,於是,雜貨商就採取一致行動,以超出預期物價上升指數的幅度,提高配貨的價格,以熱海市的物價水平居全日本之最。

  和田一夫認為,賒賬制與標高價,這一對孿生怪胎就像兩條繩索,束縛著熱海的商業發展。於是,他極力勸說父母改革賒賬制和標高價,率先在八佰伴試行現款交易,並逐步降低售價。

  1955年11月1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就在這天,八佰伴正式實行現款交易和低價出售的新舉措。由於事先已作宣傳,還沒開門,八佰伴門前就被人群擠得水洩不通。一開門,顧客蜂擁而進,一邊嘖嘖驚歎售價便宜,一邊搶購商品。店員們忙得滿頭大汗,應接不暇,兩部收銀機叮噹作響,沒有一刻停歇。第二天,八佰伴現款交易和低價出售的訊息就在熱海一帶廣為流傳。顧客更是紛至沓來,有的人甚至從幾十公里外乘車趕到八佰伴購貨。

  遠涉重洋偷師學藝

  1961年,32歲的和田一夫參加了一個名為“美國西部百貨業考察團”的商業組織,赴美國洛杉磯考察。考察的專案主要是當時在美國零售業十分流行的超級市場,向他們學習管理技術和經營策略。在考察中,和田一夫發現,超級市場對買賣雙方都有好處,對顧客來說,自由挑選商品,一次性付款,能獲得很大的便利;對店主來說,可節省大筆人事開支。

  當時,日本產業工人的工資是美國的1/5。美國職業婦女與男士的工資相差不多,而日本則普遍要低4——5成。零售業是女工佔有比例最大的行業之一,超級市場在日本無疑是最具潛力的零售形式。因此,和田一夫決定把超級市場作為八佰伴今後的主營方向。

  考察團馬不停蹄地在美國西海岸的幾個主要城市參觀考察,兩個星期的日程匆匆而過。和田一夫覺得,只滿足走馬觀花地看看不行。於是考察團解散後和田一夫留了下來,通過一位朋友幫忙,在洛杉磯的一戶美國人家住下。

  學做生意,最好是先做顧客。女主人天天要去超級市場,和田一夫就殷勤地隨她一起去,幫女主人推車,抱大大小小的購物袋,還不時向女主人請教相關的問題。女主人常在超級市場與相熟的家庭主婦相遇,和田一夫便像女主人的忠實僕人,站在旁邊,留心聽她們有關購物的話題。不久,和田一夫又來到一家超市做雜工。工作中,他對商品的庫存、分類、包裝、上架、標價等都仔細揣摩,收工後把原始資料和心得一一記在筆記本中。赴美三個月,他記下的筆記就有六大本。

  回到日本後,和田一夫便著手將自家的老店改成超級市場。也就是在這一年,年僅33歲的和田一夫正式接替了父親的社長職位。從此,八佰伴進入和田一夫時代。

  海外擴張第一戰

  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百貨業開始大分化、大改組、大兼併,許多像八佰伴這樣規模的公司遭到兼併的厄運。八佰伴堅持走獨立發展的道路,業績不俗,但仍有遭吞噬之虞。和田一夫經過反覆權衡,決定提前走海外發展的路子。

  他最先把目光放在巴西。因為當時的巴西正處於經濟發展期,市場還未飽和,有充分的發展空間。1969年5月,和田一夫乘飛機飛往巴西東南海岸的大都市聖保羅。和田一夫在聖保羅市的大街小巷穿行,對富人的豪宅和貧民的棚屋,他都抱有極大的興趣。他留心當地的房屋、店鋪、交通工具、行人的衣飾,以此來估量當地的消費水平。

  和田一夫來到西廣場的馬賽百貨公司。這是法國人開辦的,在聖保羅市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他徑直走到針織品專櫃,指著價格最低廉的襪子說:“買一雙襪子。”和田一夫是想試驗售貨員的服務態度,愈“窮酸”的顧客,愈是能顯現商家的信用。果然一試就靈,售貨員馬上顯出鄙夷之色,懶洋洋地去拿襪子,還以輕蔑的口氣說道:“就買這麼一點便宜貨呀?”“這就夠了,只要這一種。”和田一夫堅持道。售貨員不高興地把襪子扔到和田一夫面前的櫃檯上,嘴裡連半句謝客的話都沒有。在男裝部,和田一夫又看到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場面:一位售貨員正在跟一名顧客爭吵,售貨員氣勢洶洶、唾沫橫飛,男顧客面紅耳赤小聲懇求。原來,這顧客買了件上衣,回家後發現不合身,拿回來要求換一件大小合適的,但售貨員橫豎不肯。

  儘管這家商場不尊重顧客,不為顧客著想的現象如此嚴重,可他們的生意卻依然興隆。日本的服務水平比這裡至少要先進一個世紀。八佰伴來聖保羅發展,肯定大有可為。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百貨公司開張。和田一夫帶領全體員工站在店門口,一邊頻頻鞠躬,一邊不停地說:“歡迎光臨,請多關照。”開張儀式後,顧客如潮水般湧進商場,不到一小時,已有1萬多人進店,收銀機前排起長隊。這種情景,和田一夫在國內從未遇到過。

  盲目擴張吞苦果

  在巴西開設分店成功後,和田一夫決定加大海外投資的力度,最明確的構想就是“環太平洋連鎖化”。

  1974年,新加坡八佰伴開張;1984年,香港地區八佰伴第1號分店開張;1987年,馬來西亞八佰伴第1號分店開張,1988年,中國臺灣省八佰伴第1分號店開張……

  生意上的順風順水,使和田一夫的頭腦開始有點熱,1990年,一貫勤儉的和田一夫以11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住在“天比高”,結交的是一些“天比高”般的鉅富,收聽收看的是媒體“天比高”似的溢美之辭。於是飄飄然的和田一夫開始了“天比高”式的擴張大行動。

  他在港澳地區共開設了10間大型百貨超級商場,旗下在香港擁有5間上市公司,他的業務涉及百貨、貿易、酒摟、快餐、娛樂、家電、食品、地產等多個領域。風頭之勁,一時無二。

  他在日本的分店增至58間,其中“新世紀半田”一次投資就高達1。5億美元,而八佰伴集團在日本國內總收益才900多萬美元,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資,一時間被日本同行引為笑談。

  1992年,他又斥資3。4億美元在上海合資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規模的上海新世紀商廈。他更石破天驚地宣佈:要在中國內地建立1000家超級市場,3000家漢堡快餐店!

  然而,他犯了欲速則不達的營商大忌,他不惜負債求發展,令集團潛伏下巨大的危機。由於過度擴張和市場定位不準,1994年,八佰伴兵敗北京;1995年,上海新世紀商廈也陷入嚴重局面……八佰伴的經營開始極度惡化。由於債臺高築,欠下13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公司不得不於1997年9月18日宣佈破產。

  和田一夫不愧是一個企業家。八佰伴破產後,他閉門反思原因,認識到除文中提到的盲目擴張以外,還有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仍然堅持家族式經營和丟掉了艱苦奮鬥的作風。但和田一夫沒有被失敗打倒,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又開辦了一個小型的經營顧問公司,開始新的、艱難的創業。

  :美特斯.邦威周成建

  周成建:從農民到億萬富翁。2009年44歲的周成建,是一家員工三千,資產過億的企業老闆。這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十多年前,還只是一名普通農民。

  做裁縫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像許多沒有背景的私營企業家一樣,周成建是靠自己艱苦奮鬥完成的資本原始積累。周成建1965年4月出生於浙江麗水青田縣一個名叫石坑嶺的村子裡。為了擺脫祖祖輩輩貧窮的命運,他從小就學會了裁縫手藝。

  善於動腦筋的周成建註定要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在國內服裝行業中率先運用"虛擬經營"策略,即把最核心的部分,包括產品設計、品牌推廣和少量直營店握在手中,而將生產和銷售外包,這在中國服裝行業可謂獨樹一幟。美邦美特斯.邦威也獲得了"中國服裝界黃埔軍校"的名頭。

  周成建的創富故事實際上是眾多成功的溫州商人的尋常版本。

  1982年,初中畢業的周成建就在家鄉浙江青田縣創辦了服裝鈕釦廠。到全國各地推銷產品時, 他結識了江西景德鎮的一家外貿公司,並接下了高達30萬元的大額服裝定單。周成建回到家鄉後,從當地信用社貸款30多萬元,立即召集周邊100多名裁縫到工廠工作。日夜辛勞換回的卻是對方以面料不合格為由全部退貨。

  由此身負鉅債的周成建帶著9,000元翻本錢,來到了當時商業氣息已經非常濃厚的溫州。通過舅舅、表兄弟的介紹,結識了眾多朋友、打通各種人脈關係後,9,000元也差不多花完了,還好周成建也拿到了定單。他做的依然是服裝生意,還是從老家找裁縫,還是從事服裝的裁剪、排樣、縫紉機修理等,十幾個人吃喝住全在車間,日夜加班。周成建得以償還了所有債務。

  手藝好,信譽好,周成建的加工廠不斷接到妙果寺服裝批發市場的定單。依然是每天工作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終於有一天,一個錯誤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勞累操作他將一批西服的袖子全都裁短了一截,於是乾脆將錯就錯,把裁短的袖子接上別的布料,再將衣服的下襬也裁去一截,補上別的布料。就這樣,一批早期的休閒風格的服裝誕生了。沒想到這些"錯誤"的休閒服裝很快就銷售一空,周成建因此也名聲大震。

  此時的周成建開始不滿足現狀了:代加工服裝,每件最多掙8毛錢,利潤絕大多數都被批發商賺走,如果自己做批發就有了議價的能力。有一定資金積累的周成建於擁有了自己的"前店後廠"。再後來,周建成意識到西服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自己實力較差,必須找到一個別人沒有介入的領域。1994年,周成建投資400萬元成立了溫州美特斯邦威公司,做起了品牌休閒服飾。

  1995年4月,第一家美特斯.邦威專賣店在溫州五馬街即將開業,"我這人總喜歡琢磨一些“歪點子”",周成建說,不能就平平淡淡地開啊,當時我想出個主意,招收30個服務員做候選,讓消費者來選擇真正合適的服務員,消費者也可以獲得7折的銷售價格。除此之外,當天,溫州五馬街全部鋪上了紅地毯直通"美特斯.邦威"專賣店。

  開業當天,現場是可想而知的,"美特斯.邦威"聲名大震,要求加盟銷售美特斯.邦威品牌產品的代理人也紛紛找上門來。

  "如果按照老路走下去,我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擴大工廠才能滿足市場急劇增長的需求",然而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周成建十分清楚製衣行業根本無核心技術可言,模仿複製能力極高,國外服飾能在內地獲得市場,靠的就是品牌以及週期越來越短的營銷前導週期。於是周成建大膽做出決策不走尋常路:把製衣和銷售環節統統100%外包給其他企業,自己僅留最核心的部分,包括"美特斯.邦威"這個品牌、產品設計、品牌推廣和少量的直營店,充分調動其他企業和加盟商的積極性,以"雙贏"作為經營的最大賣點。周成建說,"不在乎企業自身有多少資源,而在乎這個企業有多少能力去整合資源,這是核心問題,世界的都是我的,我的都是世界的。"當初創立品牌時只有400萬元的周成建很快在全國不斷複製著美邦,並始終專注於為年輕消費者提供個性時尚的服飾產品。

  "美邦能夠上市成功,應當說五年前我們走對了路"。直到今天,周成建還笑稱:溫州的優秀企業太多,我在那裡太不優秀了,而上海大環境非常好,但對傳統行業卻不太重視,這樣一片沃土,我想更適合美邦發展。

  當年在上海買了第一件名牌服裝並暗自想有朝一日也做成自己名牌的周成建,不僅有了自己的美特斯.邦威,而且正式立足上海,2003年,美邦正式將總部搬遷上海。

  上海也為美邦提供了爆發式增長,過去三年營業利潤從876萬、9093萬到4.3億元,經營毛利率也由16.35%、27.92%提高到38.39%。截至2008年一季度末,公司全系統已在全國擁有專賣店2211家。

  2008年8月28日,股票程式碼00269的美邦服飾在深圳中小板掛牌交易,發行價為19.76元,非常巧合的是,當天26.90元的收盤價與股票程式碼重合,上漲7.14元,周成建及其女兒胡佳佳所持股份市值達到161.4億元。

  對於財富的暴升,周成建當天只是表示,不關心股價,自己能做的是隻專注做好企業,從而更好地回報投資者。當天,美邦正式推出全新品牌ME

  :成功企業家虞文權

  第一次抉擇:紮根四川,創業路多艱

  說起自己最早的創業經歷,那是在21年前的1994年,當時他和西北電力設計院上海分院合作創立了上海中電電站技術工程有限公司,這一年,虞文權年僅24歲。

  1996年,上海電氣公司到西部開拓業務,虞文權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來到西部考察,他們從四川到新疆,走了一圈,最終選擇留在四川的成都。“我們選擇落戶在四川,是因為當時四川人特別好客,我們來了,他們接待很熱情、很照顧,再加上四川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非常美……”說起留在四川開展業務的緣由,虞文權的解釋很簡單。

  就在這一年,虞文權承包了上海電氣公司在四川的業務,成立了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銷售中心,大力開拓四川的電氣裝置銷售市場。“當時這邊的工業相對上海還是要落後一些,這邊的人也喜歡上海的產品。”虞文權說,他對這裡的市場充滿信心。於是,虞文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擇——紮根四川。這次重大的抉擇,為他後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邊的人不喜歡上海人……”,這是讓虞文權沒有想到的。面對這種窘境,虞文權並沒有放棄,而是沉下心來,精心培育這個市場。“從1996年開始,我們在這邊交了三年的朋友。”和行業人士交流溝通,成為朋友,時刻準備著,等待著機會來臨。虞文權就這樣開始了他漫漫的創業路。

  1999年,我國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電網改造,虞文權知道自己蟄伏三年的機會來了。“那些電力局的局長都說,我再不和你合作,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了。”就這樣,虞文權拿下了電力城網改造的第一標裝置。到了2000年,我國國有企業進行了一個大的體制改革,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銷售中心也面臨改制,而就在此時,虞文權承接了一個他從未涉及過的電力工程建設領域的專案。

  說起這次工程承包,還是一次偶遇,當年,國內軍工院所基礎設施落後,國家決定大力改進軍工科研院所的基礎設施,其中電網改造就是重要的一環。位於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科學城加大電網改造投入力度,在這過程中,虞文權所在的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銷售中心積極參與投標,拿下了電網改造總承包的合同。

  新的問題產生了,作為電氣裝置供應商,要去做工程改造的工作,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電網改造要將舊的裝置拆掉,換上新的裝置,通過驗收後再重新送電,費時費力,必須大面積斷電才能施工,但是作為軍工科研部門,科研任務重,不可能大面積停電來配合電網改造。“我們在那裡一干就是三年,只有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才能幹,五一一個變電站幹掉,下次十月一號開始,又幹掉一個變電站。一直到2003年才完工”。虞文權說,為了不影響科研任務,只能在每年的五一和十一進行施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承接電力工程專案,工期緊、任務重,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了“工程優良”的評級。

  第一次重大的抉擇,他得出的結論是:創業,就是要在看得朦朦朧朧時,一頭扎進去。

  第二次抉擇:順勢而為,創華東品牌

  早在承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科學城電網改造工程的時候,虞文權就已經敏感地感覺到當時的中國電氣裝置市場,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十年代,上海的電氣產品很吃香,但是到2000年之後,全國各地的電氣產品質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上海產品的優勢就不明顯了,加上價格要貴一些,而當時整個市場的價格都在往下跌。”虞文權看到了電氣裝置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在這種大趨勢下,如果再不改變,很可能就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看到了這些,虞文權做出了創業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抉擇——從電氣裝置銷售向電氣工程承包轉型,也正是因為快速轉型,中國物理工程研究院的電網改造給了他一個契機。然後,持續了三年的電網改造工程結束後,虞文權決定創立一個工程公司。

  要成立工程公司,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從公司資質,到人員培養,都是不小的挑戰,虞文權也是從剛開始的不瞭解到慢慢摸索,開始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儲備。

  怎麼給公司取一個合適的名字,虞文權也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原來是上海電氣成都分公司,改成電力建設工程公司,又不能叫滬或者叫申之類的,那就叫華東。”虞文權說,當時非常不容易,花了一些時間這個公司才註冊下來。

  2003年10月,四川華東電氣成套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三年之後,公司人員和資質都具備的同時,蓄勢已久的華東電氣開始出去投標。在全新的電力建設行業,進入市場參加投標,對剛成立的公司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去投標的時候,人家就說你這個公司是什麼單位啊,沒聽說過。”說起當時的尷尬處境,虞文權記憶猶新。

  雖然初創時期知名度不高,但在虞文權眼裡,服務質量是第一位的。“客戶有需求,就是我的服務,哪怕它只有十塊錢的東西,我都要把它服務好,這是我們的宗旨”。虞文權告訴《產融領跑》記者,往往是一件小事情你把它做好了以後,客戶才能真正地認同你和你的企業,這反而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效益。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華東電氣在虞文權的苦心經營下,慢慢被業內人士所熟知和認可。

  就在今年7月上旬,城南一個住宅小區內發生重大電力事故,導致整個小區突然斷電。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很多電力建設公司給出的報價都很高,而華東電氣只給了一個成本價的報價,讓這個小區只花很少的錢,就解決了問題。“他們很高興,也特別滿意,現在他們有個專案就主動找到我們。企業服務質量和品質好了,口碑慢慢就上來了”,虞文權微笑著說。也正是因為這樣,華東電氣從剛開始的名不見經傳,慢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發展起來。

  經過虞文權十多年的辛勤耕耘,2013年,華東電氣集團公司掛牌成立,“華東電氣”也成為了電力工程建設領域的一個知名品牌。公司承建的一大批重點工程,一次性交付驗收合格率達100%,優良率更是高達95%,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虞文權介紹,華東電氣目前一年的產值接近5個億。

  “現在在四川這個行業裡面,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知道我們公司的,很多人就算不認識我,但是知道華東電氣,華東的品牌已經形成了。”現在看來,他當時的抉擇是正確的。

  第二次重大的抉擇,他得出的結論是:機遇稍縱即逝,機會來的時候,敢想、敢幹,敢於拼搏,最重要的是讓客戶滿意。

  第三次抉擇:乘勢而上,迎華東未來

  在虞文權眼裡,創業無止境,如今發展平穩的華東電氣不是句號,而只是逗號。華東電氣正在慢慢醞釀一次轉型,在面對電力建設市場的逐漸飽和,虞文權做出了創業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擇——內生式成長和外延式發展。

  內生式生長,主要是公司定下的發展目標——打造中國電力物業第一品牌,這是華東電氣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虞文權表示,華東電氣要從電力工程建設逐漸轉型到電力運檢維護上來。“工程做一塊是一塊,可能到了高峰期就結束了,但是做運檢維護的服務,是永久性的。”虞文權所說的運檢維護,就是華東電氣首創的名詞——電力物業,他將華東電氣現在大力發展的電力物業定位為現代技術密集型的高階服務產業。

  同時,據虞文權介紹,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華東電氣正在籌備當下很火的“新三板”掛牌事宜。“成都市經信委給我們授權了技術研發中心,今年我們又報了省技術中心,最近我們又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還報了一些專利,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為了今後新三板掛牌上市做鋪墊。”虞文權向《產融領跑》記者透露。通過掛牌“新三板”,對於目前發展迅速的華東電氣來說,對其擴大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資手段,也有助於提升企業知名度和發展實力。

  而外延式發展更是虞文權謀劃已久的棋局,隨著德陽分公司、樂山分公司的建立,華東電氣還在綿陽、溫州、廣州等地設立了辦事處,同時,在全國其他省市,擬設立辦事處6個,業務涉及區域已擴充套件到除四川以外的5個省區。

  “我們華東電氣今後可能還要走加盟連鎖的道路,為此我們還成立了一個配套的投資公司。”虞文權表示。成立於2012年的四川華東溫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專門為華東電氣走加盟連鎖的道路而成立的,緊緊圍繞華東電氣的主業開展投資。“比如加盟者拿了一個大的訂單,但是他沒有資金,或者執行合同缺資金,我通過投資公司借給他,一方面很保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扶持我這個主體產業,但跟外界的投資公司有一定的區別。”在虞文權眼裡,產業和金融相結合,可以發揮出產業更大的發展力。

  不只是國內,作為電力建設和服務型企業,華東電氣的觸角還伸向了國外,在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的背景下,我國電力也積極向海外佈局,在這個過程中,華東電氣也沒有缺席,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走出去”,尋求更大的發展。

  “今年我們已經到非洲去考察過了,而緬甸、寮國,我們也在對接當中。”虞文權說道。為了真正能夠走出去,今年6月下旬,他參加了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菲迪克認證工程師培訓,並獲得了國際認證工程師的證書,“做國際上的工程,它需要認證工程師,培訓完了以後,你對國際上的工程就很瞭解了,不然的話就要吃虧”。

  經歷了第三次重大抉擇,他得出的結論是:大創業、大發展都離不開大機遇和革新之路,把握住了,你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