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成語故事的成語

  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知識和道理,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衡的著名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於論辯,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爭鬥。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了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讚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

  漢獻帝什麼都要聽命於獨攬朝廷大權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做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後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裡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藉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當差的機會,擊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果,受辱的反倒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並把他當作高階顧問,每次議事或釋出文告,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便不作決定。

  但是,禰衡在劉表那裡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於是,劉表把他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做類似祕書的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麼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為此,黃祖很器重他。

  黃祖的兒子黃射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遊山玩水。一次,兩人蔘觀了東漢文學家蔡邕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大為讚美。

  回家後,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後,說:“不妨事,我雖然只一遍,但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禰衡說罷,居然憑著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後,黃射派人去核對,竟一字不差。眾人知道了,都誇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子。

  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隻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於鸚鵡的賦。禰衡略加思索,便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儘管禰衡的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絲毫沒有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說了他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

  2:不敢越雷池一步

  東晉時期,世族權貴之間不斷髮生戰爭。其中,晉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晉成帝即位後擔任中書令,職掌中央大權,受到晉成帝的賞識。凡是朝廷大事,晉成帝都要聽取他的意見。對此,鎮守歷陽的蘇峻將軍十分不滿:我沙場屢建戰功,庾亮憑什麼青雲直上!當時西部邊境很不安寧,庾亮推薦大臣溫嶠qiáo到江州任刺史。

  不久,庾亮接到密報: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謀反。庾亮沒有馬上採取果斷行動,而是想騙蘇峻到都城建康來做大司馬。大臣們都認為這個方法不妥,溫嶠也寫信勸阻,但庾亮不聽。

  蘇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後,敏感地覺察到朝廷已對自己生疑,於是索性發兵進攻都城。溫嶠得知這個訊息,一方面請求庾亮允許他率兵從小路進入建康保衛京都,一方面號召將士們做好各種準備。

  不料,庾亮對蘇峻的反叛力量估計不足,認為溫嶠那裡的防務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來護衛都城。他寫信給溫嶠說:“我對西域敵人的擔心,超過了對歷陽叛兵的擔心,你必須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縣東南。它是雷水自今湖北省黃梅縣流到安徽省望江縣東南積水而成的一個池。庾亮的意思是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來。

  由於庾亮低估了蘇峻反叛的力量,溫嶠在江州按兵不動,結果蘇峻進攻建康時沒有受到大軍的阻擋。儘管庾亮率軍迎戰,建康還是陷入了蘇峻之手。

  庾亮趕緊去投奔溫嶠。溫嶠並不責怪他,而是請他守衛白石營壘,自己加緊操練水軍,準備殲滅叛軍。

  蘇峻的一萬士兵很快抵達白石,與僅有兩千人馬的庾亮展開血戰。庾亮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擊退了叛軍。後來,庾亮、溫嶠等人終於殺掉蘇峻,平定了叛亂。

  3: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派人去叫縣令陶淵明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訊息,雖然心裡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被一個手下攔住,手下說:“參見這位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他會在郡太守面前說你壞話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意思是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說罷,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然而,田園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艱辛的,不勞作就沒有收穫,遇到天災人禍,即使勞作也是一無所獲。晚年的陶淵明生活貧困,特別是一場大火把他的全部家當燒燬後,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歲時,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

  陶淵明的最大成就,在於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以自己卓越的詩歌才華,極大地豐富了農事和田園題材的創作。以前詩中罕見的桑、麻、雞、狗等普通事物,一經他寫入詩中,無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寫大自然的親切,亦常常激起人們的無限嚮往。

  政壇中少了一位官員,卻讓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後來,人們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的行為,說成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的人還:

1.有關成語的故事

2.關於語文成語小故事

3.關於勤奮成語故事

4.革故鼎新的成語故事

5.有關智慧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