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穎的勵志故事

  看到標題你就吸引了是不是呢?趕緊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相信奇蹟,才會創造奇蹟

  多年前,有一位19歲的年輕人正在念大學,晚飯後,他習慣地拿起導師給他安排的作業,他是一個極有天賦的學生,幾乎沒有什麼數學問題能夠難住他。和往常一樣,他很快就完成了前面的習題,可是在做最後一道題時,他卡住了,感覺寸步難行。

  這道題是他從未遇到過的型別,要求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個正十七邊形的圖案來,他冥思苦想,但始終找不到破題的方法。一向聰明好強的他不相信自己做不出來,他覺得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數學問題,只是自己暫時沒有找到方法而已。後來,他索性邊畫邊想,並採取一些非常規的思維。當東方發白時,他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因為他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天,當他將作業交給導師看時,導師驚呆了,顫抖著問他:“這是你自己完成的嗎?”他點點頭說:“是的,它幾乎耗費了我一個晚上的時間。”導師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他無比高興地說:“簡直難以置信,你竟然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解決了這個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要知道,阿基米德沒有做出來,牛頓沒有做出來,包括我自己也沒有做出來,你真是一個難得的天才。”

  他就是德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多年後,當高斯憶及這段往事時,仍感慨萬千地說,如果當初導師告訴他,這是一道懸疑兩千多年的數學題,我恐怕用十年的時間也未必做得出來。

  與高斯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著名的短跑名將班尼斯特。長期以來,體育界一直認為,人類不可能打破4分鐘跑完一英里約1609米的極限。史上最好的成績是4分1秒4,它由瑞典選手根德爾·哈格創造的,此後再也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這個數字。對此,許多田徑教練和心理學家進行了無數次科學研究,他們認為要想突破這個“夢幻1英里”,除非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即:氣溫在華氏68度左右,沒有風,地面堅硬幹燥,周圍還要有很多熱情的觀眾鼓舞士氣。但就讀於牛津大學醫學院的班尼斯特偏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成為第一個突破4分鐘極限的人。隨後,他利用在醫學院學到的知識,制定了一套獨特的訓練方案,並刻意遠離那些控制著這項運動的教練和經紀人。

  1954年5月6日,這是一個見證奇蹟的時刻,但老天爺似乎並不眷顧班尼斯特,那天的天氣很不好,不僅下了一場陣雨,還颳著每小時15英里的逆風,現場的觀眾也寥寥無幾。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不理想的狀態下,班尼斯特卻以3分59秒4的成績跑完了1英里,實現了人們一直渴望突破的紀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班尼斯特打破紀錄後的兩年裡,竟然有將近400人打破了這個神話。

  原來,相信奇蹟,才會創造奇蹟,有時,信心比金子還重要。

  :成敗只差三釐米

  在南京青奧會央視總演播室裡,出現了一個俏麗的身影,她在熒幕前鎮定自若,大氣穩重,她的評論準確專業,行雲流水。她就是央視體育頻道評論員陳瀅。她是南京青奧會央視總主持人,這也是她第一次擔任重大綜合賽事的總主持人。

  一時間俏主播陳瀅的名字響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大家怎麼也想不到,十二年前陳瀅還只是央視一名翻譯和配音工作者。

  2001年,還未大學畢業的她進入央視實習,第二年進入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正式工作,由於本科是英語專業,最初在體育頻道翻譯資料,同時參與賽事配音。那時臺裡從國外引進比賽的錄影,上面帶著BBC、NBC等頻道的英文解說。她的工作就是先聽譯,再翻譯成中文並配音。

  有人說,翻譯工作是嚼別人吃過的饃,沒什麼味道,也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對於非體育專業畢業的她來說,要翻譯好這些解說也並非易事。各種專業詞彙讓陳瀅很頭疼,因為體操、花樣滑冰每個專案都有一套不同的專業術語,光體操專案就有近2000個技術動作,再加上不同的規則和不同的評分標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她每天抱著字典和專項書籍學習,裁判守則更是時刻不離手。

  因為陳瀅自小練習舞蹈,喜歡音樂,所以對與舞蹈有關的體操、花樣滑冰比賽特別喜歡,在翻譯過程中,對這兩個專案的錄影也格外上心。在聽了國外解說員的解說後,時常有不過癮的感覺,逐漸地她會在國外解說的基礎上加入自己想說的內容,讓評論更豐盈、更有人情味。就這樣,她在幕後一干就是三年。

  機會給予有準備的人,但同時,機會也需要自己爭取。2004年11月,中國花樣滑冰大獎賽時,陳瀅勇敢地向領導請纓。一個幕後的配音編輯要走到臺前來,這可是要有足夠的勇氣的,陳瀅如此,領導也是如此。“現場解說好比在刀尖上跳舞”,自己在控制喜怒哀樂的同時,還要把現場的熱烈氣氛傳遞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其中的分寸很難掌握,在比賽現場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裡工作,對評論員的自控能力要求極高,既要全神貫注理性地分析比賽,又要感性地傳情達意。臺領導對她說:“你只有這一次機會,不行以後就永遠不要再提了。”結果那一次的解說陳瀅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之後,她解說的賽事越來越多,都靈冬奧會、北京奧運會、溫哥華冬奧會、倫敦奧運會、索契冬奧會,漸漸地,她成為央視體操和花樣滑冰等專案國際賽事解說的不二人選。2014年南京青奧會,她力壓群芳,成為央視總主持人。大家有所不知,和單項評論工作不同,總主持人的工作需要了解奧運會26個大項300多個小項的資訊。由於此次青奧會的播出大本營設在北京,不像之前的奧運會把大本營設在賽事舉辦地的主新聞中心,所以資料蒐集更新非常困難。難上加難的是,和以往大型綜合運動會的主持人都配備專門的撰稿團隊和提詞器服務不同,本次青奧會要靠主持人自己即興組織語言串聯節目。最終,憑藉快速的學習能力和認真的工作態度,陳瀅出色地完成了南京青奧會的主持工作,並得到了同行和觀眾的讚許。

  陳瀅自己把這次賽事主持的成功歸功於自己多年的賽事評論經歷。

  這讓我想起了竹子。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生長了3釐米,從第5年開始,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用了6周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竹子將根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米,才有了後面的拔節生長,以致成鑽天之勢。

  其實,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擔心你之前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為了紮根,人生需要儲備!多少人,最後之所以沒能成功,就是因為沒有熬過那“三釐米”階段!

  :克服惰性

  你也許要問:怎樣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而把自己推動起來??

  當然,惰性實在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一件東西。

  沒有多少人不懶惰,那些勤奮的人,都是一些意志的力量在推動他。

  所以,我們不妨說:“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種力量。”而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有這個目標在那裡等待我們去達到,我們就會覺得有理由把自己發動起來。

  俗話說:“人不為利,誰肯早起?”

  “利”是目的之一,喜歡“利”的人,自然會為了追求“利”而讓自己早起。當然,世上不是人人都喜歡“利”的,即使人人都喜歡“利”,也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把“利”當做最值得追求的目標。

  那麼,把什麼來代入這個“利”,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理想或喜好了!

  因此,如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先要為自己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

  問問自己,你要得到什麼,你最喜歡最嚮往的東西是什麼,先在心裡為自己找到答案。也許,你喜歡發財。也許你喜歡發了財之後,為自己弄一片果園。也許你打算出國,也許你想參加高考,也許你想成為音樂家、畫家、作家。那麼,等你確定了你的目標之後,你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專案突然變得有意義起來,而另外又有些專案突然變得不重要起來。那時,你就會找到一些可以發動自己的力量,讓自己不再那麼毫無目的地懶惰下去了。

  當然,只是大目標,有時未免覺得遙遠,而且太過抽象。那麼,我們不妨把大目標確立之後,再給自己定立一些小目標。

  比如你想存錢為自己買一片果園,那麼你先要把存錢的方法找到。所謂存錢,當然一方面是開源,一方面是節流。開源的方法是工作,節流的方法是多勤勞,少遊蕩。這個小目標確立之後,你會開始覺得早晨一定要早起,才可以免得把時間浪費在床上,而利用這個時間,你可以去送報紙,送牛奶,或自己取代家裡工人的職務去整理庭院。

  於是,你覺得早起有了意義。以前,你會覺得早起也沒有事,或不知道從何著手去做事。而當你有了目標之後,你在起身之前,就已經知道起來之後該忙些什麼,你就會很順利地把自己從床上拉起來,去做事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想在學問上有點成就,那麼你達到這個目的的辦法,只有用功讀書。於是,你就可以開始找一些你應該讀的書放在桌上,排出次序,一樣樣地去讀,這樣你自然就願意儘量利用時間去讀,去記,去寫。而不會只在心裡著急,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是。

  建立目標,是幫助自己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要設法給自己找一點可以鼓勵自己的力量。因為成功的路途是很漫長的,在這漫長的途中,如果缺少鼓勵,就不容易把興趣長遠維持下去。而這鼓勵的力量,也要看你所要追求的是什麼而定。你想存錢的話,自然以銀行的存摺最能使你得到安慰和鼓勵。如是其他,那麼像互相勉勵的朋友、自己工作的成績、師長的獎勵等等。要留神給自己安排一點這一類的機會。

  明確的目標,和適當的鼓勵,可以使我們進取得快些,順利些。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我們自己時常在心中反覆記住一句話:

  “人生很短,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允許我們浪費!”

  西哲說:“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樣。”

  這話真的有著不凡的催逼的力量,誰也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生命終站。

  多數人都預期自己可以活到一百歲,因此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他還在那裡慢慢騰騰,不慌不忙。

  而認真生活的人,常會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的這短暫的現在,才是他靠得住的壽命。因此他儘量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去推動他自己。

  生命不浪費,成功的機會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