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886年。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凡卡》一文是俄國文豪契科夫優秀短篇小說。它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比凸顯。而在本文教學中所要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長文短教?”,第二如何體現對比凸顯的寫作手法?第三文章末段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為此,我是這樣設計來解決這三個難題的。

  第一、解決長文短教的問題。我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預習時,便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內容部分”“凡卡回憶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慘命運,藉此來營造一個對比的氛圍。而這個環節其實就已經開始在“凡卡寫信內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課時便有時間來解決後兩個部分的內容了。

  第二、為了凸顯對比的寫作手法。除了第一課時極力渲染凡卡悲慘的遭遇外,在第二課時,我以此為引子“凡卡寫信時腦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慘遭遇嗎?”以此引出學生對凡卡寫信時回憶部分的學習。那麼通過朗讀相關的內容,同學不怎麼費力就發現在回憶中是很快樂。這時,對比的感受已經初具模型了。進一步,我讓學生思考“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歡樂的回憶的?”根據前文對凡卡悲慘遭遇的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感覺到是在諸種痛苦之下,進而他們也就對現實的殘酷與歡樂回憶構成對比理解到位了。

  第三、為了顯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顯示出一個按照課文內容所做的信封。然後讓學生觀察如此書寫的信封,會意味著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在激烈地討論著信的去向,多半同學即時反應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這時,有個學生另闢蹊徑提出了“即時信寄出去了,凡卡的願望同樣無法實現”的觀點。

  他的理由結合到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凡卡爺爺的生活來談,並談得頭頭是道。瞬間,我提出了“文章中還有些地方隱約告訴了我們信的結果,那是什麼?”學生答曰:一個夢。因此我再讓學生聯想《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兩文兩處句子有何特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並能夠說到“夢醒之後,凡卡又得回到殘酷的現實”之類的話。那麼我想暗示這一方法他們無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課後我不禁思考,第三個難題“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我覺得怎麼也繞不到點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遷移到上一課所學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話,那麼學生會不會就無法發覺這個寫法呢?

  篇二

  一、介紹背景,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伊始,我便簡單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奠定了學習課文的情感基調,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這篇課文篇幅很長,結構複雜,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乞求、凡卡的回憶等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體會、探究,指導學生從讀中悟,以悟促讀,然後在瞭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加以想象,並相機對莫斯科的氣溫情況進行介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凡卡悲慘生活的體會。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凡卡進行感情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達到披文入情,從而真正體驗到凡卡痛苦的內心世界,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1.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2.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為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體會到作者寫鄉下生活的“樂”是為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

  預設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如:1.在介紹凡卡的兩個名字時,用時過多。2.沒有及時對學生完成《學習指導叢書》的情況進行發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