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你的心靈

你花錢和時間修飾頭腦外部,為什麼不花同樣的代價修飾頭腦內部?你應該定期讀書來滿足精神的飢渴,精神的飢渴越得到滿足,你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你上個月吃了什麼呢?上週呢?昨天呢?你可能會對這些問題感到很困惑。當然你在上個月、上週、昨天、今天都分別吃了一些東西。你是否計劃明天吃東西呢?如果是的話,它是否意味著你今天所吃的是為今天吃的?絕對不是。它只是意味著你今天所吃的是為今天吃的。在美國的一般人不僅每天吃,而且一般來說還定時吃三餐。我已經觀察到如果一個人因為太忙而漏吃一餐。他會逢人就說:“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嗎?我昨天真是忙到沒有時間吃午餐。”然後他重複訴說,直到他使聽的人明白為止。就他來講,漏吃一餐是一件大事,他想要其他人明白他的犧牲。假設同一個人被問到有關他的方面的胃口的話,那又如何呢?“你最後一次滿足心靈飢渴是什麼時候呢?”你認為他的答案是什麼呢?你的答案又是什麼呢?你的答案很重要,因為就象你身體上的食慾一樣,你也有精神上的食慾。


  精神的飢渴

  我從未遇到有個飢餓時說:“我快餓死了,我在想我將怎麼辦?你有什麼建議吧?你能給我什麼建議來解決這個問題嗎?”不會有這種情況,飢餓的人都知道要靠吃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人頸部以下的部分,很少需要每週一百美元來滿足它。而一個人頸部以上部分的消費就沒有限制了。所以我們將怎樣辦呢?我們每天填飽我們的肚子,亦即頭部以下一百美元的部分。我們又怎樣充實我們的心靈,亦即那種不受“價值、賺錢與快樂”限制的部分呢?大部分人都是在意外或偶然的情況下才充實它,例如,在很方便或沒有其他事可做時才這樣做。我們的藉口常常是沒有時間。這是可笑的,如果你每天有時間去填飽一百美元的部分,是不是也應該花點時間來充實那幾乎是無價的部分呢?

在許多場合中,我曾經遇到一些沮喪、消極、失敗、憂鬱、破產、以及不快樂的人。這些人屬於消極階層,卻又都不願再充實他們的心靈。他們都迫切需要資料、資訊與靈感,但是他們一起拒絕參加研討會或閱讀好書、聽錄音。傾聽這些人的談話真是有趣,也許我應當用“悲劇”這個詞來形容。當我們提到成功的人,並談到他們如何樂觀與積極時,失敗的人會說:“他們的積極與樂觀一點也不值得奇怪,因為他們一年賺五萬美元。如果我一年能賺五萬美元,不消說我也會很積極的。”失敗的人認為成功的人每年賺五萬美元,所以會很積極。這顯然是因果倒置。成功的人所以能每年賺五萬美元。是因為他們有正確的心理態度。可惜的是,空虛的頭腦和空虛的肚子不一樣。要是空虛的也要填滿一些東西才讓主人滿足的話,那該多好。

  真的,在每一行業,不論是法律、醫藥、銷售、教學、科學與藝術,那些達到高峰或快達到高峰的一流人物,都是定期自費參加研討會,他們閱讀好書,定期聽錄音,並積極尋求資料、資訊與靈感。結果他們一直都在成長中。

  交給潛意識去做

  為什麼成功的人是積極的呢?反過來說,為什麼積極的人是成功的呢?他們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他們定期地以“良好、清潔、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充實心靈。就像食物成為身體的營養一樣,他們也不忘每天的精神食糧。他們知道如果能充實頸部以上的部分,就永遠不愁填飽頸部以下的部分,甚至不必憂愁老年的財務問題。

  我們在意識中學習。你還記得你在意識中學開車嗎?踏離合器,踩加速器,小心地推變速桿,現在,放開離合器,就是這麼容易。

  因為你是在意識中學開車,所以會有危險。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就能同時踏著加速器、變換排檔、放鬆離合器,找開一包啾啾口香糖,把車窗放低,並且和你的鄰座談話。你所以能把這些事情做得完整安全,是因為你已經把開車的過程由意識移交給潛意識去做。你在意識中學會開車,以後它就變成一種“下意識”,幾乎是一種反射動作。

每一位音樂家,不管他用的是什麼樂器,都必須經過一個緩慢而痛苦的學習過程,在意識中彈奏那種樂器。在學習過程中,親友都會盡量避免聽他彈奏。只有在音樂家本能地或下意識地彈奏時,他才能很有技巧地彈奏。到那時候,每個人當然都想傾聽。

  你是否刻你學打字時的情形呢?你必須集中心力在每個字鍵上,才能每分鐘打出約十個字。你在意識中打字,是一種痛苦的工作。往後你就不必再想到字鍵,你只是在打。這時你就是在潛意識中做,而且做得很好。

  一旦你在意識中學到某件事情以後,就能將它轉移到潛意識中進行,並且做得很好。你可以把態度移到潛意識,最後你對消極與積極的情況,都能做出本能的積極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