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抗戰歌曲

  八年抗戰最終在1945年9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義勇軍進行曲》

  作詞:田漢 作曲: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影片《風雲兒女》創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

  《松花江上》

  作詞/作曲:張寒暉

  這是一首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唱了半個世紀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伴隨著血和淚的歌聲,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殘酷掠奪中國人民的罪行。

  《保衛黃河》

  作詞: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1938年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聆聽了黃河船伕們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號子。1939年返回延安後,光未然在一次聯歡會上朗誦了《黃河》詞作。冼星海聽後表示要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而其中的《保衛黃河》也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大刀進行曲》

  作詞/作曲:麥新

  七七事變後,二十九軍大刀隊英勇抗日的事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當時在上海工作的進步青年孫培元又名默心,後化名麥新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為抗戰時期家喻戶曉的一支名歌,此歌即為《大刀進行曲》。

  《新編“九一八”小調》

  作詞/作曲:呂驥

  呂驥,原名呂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愛音樂,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呂驥創作了不少優秀音樂作品,如《新編“九一八”小調》、《保衛馬德里》、《鐵路工人歌》等。

  《畢業歌》

  作詞:田漢 作曲:聶耳

  作於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花劫》主題歌。該片描寫“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青年學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於歌曲表達了一代青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因此深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喜愛。

  :《游擊隊之歌》

  作曲/作詞:賀綠汀

  “八•一三”事變後,作者隨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隊北上做抗日宣傳,作此曲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首次演唱就受到熱烈歡迎。

  《在太行山上》

  作詞:桂濤聲 作曲:冼星海

  合唱曲,作於1938年,歌詞描繪太行山區游擊隊員們緊張的戰鬥生活和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性格,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進行曲風格。

  《歌唱二小放牛郎》

  作詞:方冰 作曲:劫夫

  傳唱了60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據悉,王二小出生於1929年,犧牲於1942年的農曆9月16日,年僅13歲。方冰、劫夫就是根據當時對王二小事蹟的報道,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南泥灣》

  作詞:賀敬之 作曲:馬可

  1943年作於延安。南泥灣是延安在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典型,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此墾荒,使它從荒山禿嶺變成了莊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陝北江南。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桃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

  相關推薦:《義勇軍進行曲》創作背景

  《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

  這首歌曲的誕生,充滿傳奇色彩:作詞於國民黨監獄,譜曲於日寇本土!

  這首歌曲的詞作者田漢是出生於湖南長沙的著名劇作家、詩人,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有趣的是究竟於何時完成歌詞的創作,田漢也記不清楚了,流傳的一種說法很悲壯:1935年國民黨監獄中,田漢在一張煙盒紙上寫就的!

  實際情況是田漢在1934年冬為上海剛成立不久的電影公司“電通”公司創作了劇本《鳳凰的再生》,沒來得及修改, 1935年2月,田漢就因宣傳抗日被國民黨逮捕入獄了。“電通”公司為了儘快開拍,決定請孫師毅把田漢同志的文學劇本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孫師毅徵得田漢同志同意,影片改名為《風雲兒女》。在處理主題歌歌詞時,孫師毅把原詞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當時,聶耳正準備去日本,得知影片《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要求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他。

  聶耳,雲南新興今玉溪人,著名作曲家。九一八事變後,他以音樂為武器中,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抗戰歌曲,激發和鼓勵人民鬥爭。1935年,他受黨組織派遣,擬取道日本去蘇聯及歐洲考察學習,在日本期間,他完成了譜曲,並迅速寄回國內。其中,歌曲末尾因旋律的需要,聶耳情不自禁,又在“前進,前進”之後加了“前進,進!”。

  《風雲兒女》公映後,影片首尾兩次出現《義勇軍進行曲》,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很快廣為傳唱。這首歌曲,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抒發了人們反帝愛國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抗日救亡的進軍號角。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首歌曲在國內外流傳更廣。除了在抗日根據地以外,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也定期安排播放這首雄壯的歌曲。20世紀40年代,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後,而蜚聲世界,美國、英國、法國、印度及南洋各國的廣播電臺經常播放這首歌。以後美國又把它與美國的《美麗的美利堅》、法國的《馬賽曲》等定為同盟國勝利之日預定的音樂節目廣播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又通過,《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