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結局是什麼意思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電影全面展現了少年軍人比利的成長之路。林恩從參軍英勇作戰,到被召回國參加巡迴宣傳,最後重回戰場。那麼,?下面小編為帶來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情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劇情解析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英雄的最後歸處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使用的“120幀/4K/3D”技術讓所有細微變得毫髮畢現,立體效果更加明顯,明亮的畫質是我從未體會過的。

  說不清這種體驗是好是壞。電影有點太亮了,光線把人物統統逼到陽光下,而黑暗中的細節也無處遁逃,這個“光”不是以前電影裡的光線形式。

  還有鏡頭設計,能感覺到李安為了新技術增加了很多演員對著觀眾說話的鏡頭,繪聲繪色,像照片一樣鮮亮。與以往的電影相比,技術層面的進步對我來說,僅止於此。

  這樣的電影不那麼電影,卻看起來很舒適。

  好就好在,李安從不是影像出奇的導演。電影在他的世界裡,簡單而饒有趣味,就像生活裡說一個事兒,有時會多出很多你不曾想到過的道理。

  電影從一場球隊的中場表演開始,而幾個被稱為“美國英雄”的士兵成了演員。隨著情節發展,士兵林恩的腦中不斷插入戰爭場面。原著小說裡提到這個中場十分漫長,這也說明,對於這群士兵來說,他們的心理歷程絕不是一場表演的時間就可以緩解的。

  每個士兵因不同理由參軍進入伊拉克戰場。死亡就在他們身邊,什麼理由進入戰場不再重要。當他們經歷死,面對失去,凱旋而歸,和平世界又使戰士們頓生迷惑。他們的迷惑來自於眾人對他們的理解,以及他們對和平環境的不適應。

  和平與戰爭,中場表演與班長的戰死,這些本來不應作為參照物的事物,在電影中一一對應。

  其實,林恩的心魔是電影的焦點。士兵們雖被稱為英雄,但他們也是普通人。這個電影的價值就在於它讓英雄迴歸到普通人,讓觀眾從對英雄的想象回到對自身的感悟。

  影片中,士兵們會為自己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后每人能拿10萬美元而高興,會為一個拉拉隊女孩而春心蕩漾,會被一個小青年的話激怒……這些英雄的喜怒哀樂點綴在電影的大情節下,生動地展現出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同時,以林恩為代表的焦灼也在於他們普通人的一面不時被遮蔽,片中表現得尤其明顯的一處是,愛情來了,林恩想留下來,然而女孩卻說,你是英雄。

  英雄的形象成就了他們的愛情,同時也摧毀了愛情。愛情讓戰場與中場表演產生了巧妙的關聯。本來,愛情的探討往往是在不在一起,而這部電影關注的卻是愛情究竟在哪裡。愛情在這裡屬於無法實現的幻想。英雄與美女即幻想與現實,悲劇的結局早已註定。

  林恩的戰爭後遺症是另一個被遮蔽的事物。“死亡不是感受,戰場殺人不值得驕傲。”記者會上的一幕,本能的迴避是一種內心的煎熬。靠吃頭疼藥度日的林恩和他的戰友為和平付出了心靈的代價。可當他們回到自己的祖國,卻沒有獲得理解。大家更喜歡英雄。本質上,他們更需要真正的尊重,而非虛偽的慶祝。

  電影從開始到結尾都在追尋一份人與人之間“可能根本無法實現”的理解。 首先是主人公林恩姐弟之間的理解,其次是“英雄”與身邊經理人或者大眾的理解,還有拉拉隊女孩對林恩的理解,士兵對死去班長的理解……我在猜測李安導演對戰爭的理解。

  主人公該不該聽從姐姐的話,因為自己的精神狀態而退伍?該不該對自己心愛的女孩說我不去打仗了,我們永遠在一起?該不該收下拍電影的微薄酬勞?每一點都包含著一種價值判斷。

  我尤其喜歡片中死去的班長對林恩說的那句話:“當你中槍的時候,證明別人早已開槍。”一切命中註定。 何去何從,電影主人公林恩做了選擇。李安幾乎把過去作品中自己偏愛的元素都巧妙地運用在了這部新片裡,就像他自己曾說的:“這個故事關於軍營裡的兄弟情,關於他們深厚的感情和做出的犧牲。”

  電影名叫“中場戰事”,然而真正展現戰爭的戲份卻非常少。國外評價不高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在120幀/4K/3D的技術條件下,觀眾期待看到大場面或戰爭戲,李安卻把戰場搬到了一臺體育場的表演上,進一步說是放在了“林恩”這個年輕戰士的心裡。

  電影的主題也不是想象中的反戰大片,而是有點文藝片的感覺。影片採用文藝片的處理方式,平行剪輯隨林恩對現場的反應走,不斷在大故事線下插敘。觀眾注意力很難集中,架勢拉得很大,情感卻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