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論文

  好萊塢是當今世界最為發達的電影工業基地,其對中國元素的運用由來已久。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好萊塢電影中華人的負面形象

  摘要:以迎合美國大眾口味而存在,以傳播美國價值觀為己任的好萊塢電影在其製作的襁褓中便打上了推行政治和文化擴張和滲透的烙印,同時極力貶損和遏制與其相悖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從而達到維護和鞏固其政治霸權和經濟霸權的終極目標。本文試圖從好萊塢電影中華人的負面形象出發,淺探好萊塢電影歪曲反映華人形象的主要表現特點及其深刻原因。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華人形象;負面形象;意識形態

  一、引言

  伴隨全球資訊媒介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和電影技術的創新,好萊塢電影以其強大的技術實力佔據著全球電影的霸主地位。在意識形態、文化和電影產業變化的影響下,好萊塢電影作為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傳輸的非官方機構,在電影內容中不乏對華人甚至是中國的貶損,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大多數是負面的。美國媒體很早便對中國有了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莫名其妙的偏見由天生的白種人的優越感而生髮,為迎合美國受眾口味而存在,最終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

  二、好萊塢電影中華人的負面形象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和美國重返亞戰略的迴歸,好萊塢電影中,華人面孔頻頻亮相,但是他們大多是好萊塢影片的反面角色。

  1、華人的外形特徵

  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的外表幾乎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而總是獐眉鼠目,襯托西方人的俊美,從而為黃種人是“低劣人種”的意識形態灌輸奠定外形基礎。

  聞名全球的007系列電影中對華人形象的刻畫就充滿了歧視和諷刺。在《擇日而亡》中,邦德落魄的逃離到一家中國酒店,一位酒店前臺接待員非常勢力地對待了邦德,而酒店的另外一位華人經理在認出酒店的貴賓邦德之後,怒斥了自己的服務員,同時對邦德大獻殷勤。這位陳經理的形象在電影中非常猥瑣,長相無任何陽剛之氣,極盡阿諛獻媚之態,頭髮打得髮膠,梳的光亮。在極力討好的同時,這位陳經理卻安排酒店按摩師為邦德提供色情服務,而自己則躲在衣櫃鏡子後面,錄影取證。此等負面形象和卑劣手段無疑襯托了邦德―這位西方英雄的英明神武形象。2007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盜3》中,首次參加演出的周潤發飾演新加坡地區的華人血統的“嘯風”船長:光頭、爛臉、刺青,留長鬍子和長指甲,只差沒有加上辮子。這簡直就是傅滿洲的翻版!在華人形象的刻畫方面依然還停留在早期好萊塢電影對中國人的妖魔化上。

  2、華人的職業地位

  好萊塢電影中華人的職業千篇一律,華人總是賣雜貨、做小本生意、開中國餐館,其他職業包括餐廳或賓館侍應、保鏢、保安、洗衣店工人、黑社會和妓女等。2006年上映的《碟中諜3》的拍攝場景來到了中國上海。在上海的衡山路大廈是一個軍火商的實驗室,有足以毀滅世界的軍事武器,而看守實驗室的警衛都是解放軍退伍軍人。首先,在中國的大都市的市中心,隱藏著研製巨大的殺傷性武器的地方,顯然是在迎合美國“中國威脅論”。其次,看守實驗室的警衛都是解放軍退伍軍人,這些軍人看起來非常凶悍,但卻不堪一擊,這種情節的安排方法就是對中國軍人的一種極大的侮辱。

  3、華人的語言特徵

  在美國,華人永遠是外國人,不能融入社會。電影中華人講英語時多帶口音,而白人會以此為笑柄,語言的劣勢使華人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社會。由湯姆―克魯斯所主演的《碟中諜3》以取景上海而充斥著大量的華人負面形象場景。該片在上海場景中的中國保安說的是一種含混不清的語言,他們口中的“國語”中國人接受起來都非常困難。而語言的流利一直在西方是被認為是能力和智慧的一種象徵,而操著這樣一口奇怪語言的人,又何來素質和素質可言?好萊塢的最佳勵志片《當幸福來敲門》中也不乏對華人形象的諷刺和歧視。在電影中克里斯因為事業失敗而窮途潦倒,經濟拮据,不得已他把兒子送到了的朱太太日託,一個收費低廉,教育水平無法保證的的幼兒園。在電影中幼兒園的老闆娘朱太太說著口音較重,有語法不通的蹩腳英語,甚至連牆外的學校標語中“happiness”的“i”也寫成了“y”,外牆上也滿是的粗俗不堪的髒話塗鴉,電影中的華人文化知識如此之低,無疑是對華人甚至中國國家形象的貶損。

  4、華人的道德品質

  好萊塢電影對華人的道德品質也是頗有微詞,在反映華人素質問題方面往往是惡意誇大,蓄意嘲諷。華人在好萊塢電影中普遍缺乏公德,無責任感,行為粗魯,為了錢可以撒謊,可以不擇手段,並且膽小懦弱、勢力、目光短淺、無誠信可言。《當幸福來敲門》中有兩幕場景可以反映好萊塢電影對華人缺乏道德品質的惡意貶低。克里斯指責朱太太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整天看電影消磨時間,而朱太太不僅不承認錯誤,還振振有詞,蓄意狡辯,作為一個教育者毫無責任感以及輕蔑挖苦克里斯的神情無疑向世界各國的觀眾呈現的是一個缺乏公德,無誠信的華人負面形象。第二幕出現在克里斯的辦公室裡面,當克里斯廢寢忘食、爭分奪秒打電話爭取客戶,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而辦公室的一位華裔女士卻無所事事的頻繁去飲水機中倒水,喝咖啡。雖是電影中不經意的一幕,卻反映出好萊塢電影對華人固有的歧視和偏見,在他們眼中,華人是沒有時間觀念的,無進取心的,無工作效率的,華人的出現就是為了映襯美國人的高效率和責任感。

  以上幾部電影只是從一個很小的側面反映出了新世紀好萊塢電影在描寫華人形象上的一些窠臼。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總是低人一等的,而好萊塢導演在面對華人角色時的優越感也滲透進了此類涉華電影的每一個細胞,滲透進每一位西方受眾的骨髓之中。

  三、好萊塢電影中華人的負面形象塑造的原因

  在近代,列強眼中的中國是一種落後、衰敗的景象。列強看到是昏庸無能的官員與愚昧無知的民眾。一向自視甚高的西方人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對落後的民族的歧視與嘲弄盡皆體現在了後來的電影中。

  好萊塢電影中對於華人的羞辱和醜化實則是欺弱媚強、以嘲弄弱者來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和滿足感的陰暗面的體現。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造成了中美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障礙,這種障礙制約了美國民眾對新中國國家形象和國民形象的正確瞭解。中國形象完全被文學作品和好萊塢電影所誤導,電影《傅滿洲博士系列》和《末代皇帝》,既不能反映真實的中國歷史,也不能代表當代中國。雖然中國也向國際推出了知名影視作品,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但電影中的中國也是落後貧窮的,民眾是狹隘自私的,很容易讓外國人產生負面心理預設。自然無法改變西方社會對當代中國的客觀瞭解。

  四、結語

  好萊塢電影是美國推銷美國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主要媒介。對華人形象的貶低是確立其文化霸權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審慎地對待萊塢所宣揚的價值觀,審慎地對待萊塢所著力塑造的華人形象。在全球化語境中,要確定真正的現代中國人形象,就必須改變在國際對話中的“失語”狀態,把握與西方對話的權力,努力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正面積極形象。

  參考文獻

  [1]姜智芹,《傅滿洲與陳查理――美國大眾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0頁。

  [2]盧燕、李亦中主編,《聚焦好萊塢:文化與市場對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篇2

  淺談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

  摘 要:好萊塢電影的熱映往往能引發大批觀眾的圍觀甚至追捧,如今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日漸崛起,好萊塢也將視角轉戰中國,多部訴諸於中國龐大電影市場的影片相繼問世。這些影片不僅在取景上濃添東方色彩、在角色上不斷注入華人面孔,還將中國功夫等元素加入其中,讓觀眾在電影放映前更添了一份期待。事實證明,打著中國元素噱頭的好萊塢影片在龐大的中國院線總是能讓人格外關注。其實,好萊塢如此“迷戀中國”,與中國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國院線的爆炸性擴張有著密切的聯絡。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

  所謂好萊塢電影裡的中國元素是指好萊塢電影中,無論形式或是內容中所展現出的“中國風貌”,諸如中國景觀、中國演員、中國文化等等。

  回顧好萊塢電影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越來越明顯地將中國元素應用其中,這些舉動,的確為自己獲得在中國院線的一席之地。近幾年,好萊塢電影又以更加多元和巧妙的方式融入中國元素,越來越受到中國影迷的追捧。

  本文通過對攝入中國元素的好萊塢影片進行分類解析,探究中國元素為好萊塢電影在認知度和票房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一、中國――已逐漸成為好萊塢電影的加工廠

  正因為看中了中國的巨大市場,好萊塢影片《碟中諜3》的製作團隊不惜耗費“巨資”,前往中國上海和浙江取景,影片一方面展現了中國現代都市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將浙江西塘古鎮的絕美展露無遺。而在奇幻探寶系列影片《木乃伊3》中,秦始皇的兵馬俑成為影片歷險的新課題。中國古代的萬里長城,秦朝巍峨的宮殿,還有古城西安的建築,都成為影片中大放異彩的中國元素。一時間煥發了全球影迷對中國這一神祕文明國度的關注。還有以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為核心內容的影片《功夫之王》,也成為好萊塢向中國影迷示好的又一代表作。影片中翠綠的安吉竹海、秀麗的福建武夷山、神祕的千年古地敦煌、奇險清幽的浙江仙居等,都是搶眼的中國美景。

  除了美景以外,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了使影片能夠順利被中國院線引進,也是早早開始邀請中國投資方加盟。比如在北京和桂林取景拍攝的影片《面紗》就由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聯手中影集團打造,影片的導演、編劇和男女主角都來自好萊塢,但故事背景卻發生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熟悉真實的中國景觀,這些盡情揮灑的中國元素也令影片《面紗》引來眾多影迷駐足。同樣,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與中影集團合作的影片《功夫夢》則展現了奧運會結束後中國北京從城市建築到衚衕市井的紛繁景象。這些美景不但讓電影更加精彩紛呈,也讓世界影迷看到了一個江山如畫的中國。

  其實,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樂意選在中國取景,一是中國的美景實在太多,對於世界影迷來說,完全沒有審美疲勞之說,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則在於可以降低拍攝成本的同時,中國當地機構也非常友好給予其各種拍攝便利,如此一來,好萊塢自然不會放過各種成就自己偉業的機會。

  二、華人面孔――頻頻出現於好萊塢電影鉅作中

  中國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讓好萊塢製作方不得不引起重視。與加入中國各色風景同理,華人面孔也同樣可以給中國觀眾帶來親切感,因此,邀請華人明星參演,便成為好萊塢影片票房致勝的又一武器。

  說起華人影星,隻身好萊塢最為人們熟知的當屬成龍。1998年,成龍進入好萊塢後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作品《尖峰時刻》熱映,影片採用了好萊塢警探片慣用的一黑一白、一魯莽一沉穩的搭檔風格,令人眼前一亮。不久後,成龍還受邀主演好萊塢影片《燕尾服》,他的動作潛力也逐漸被髮掘。

  好萊塢擅長複合作業,在演員的啟用上也不僅只看中了成龍一人,在電影《皇家威龍》中,中國另一位以打戲見長的影星甄子丹浮出了水面,於是,觀眾可以在這部影片中捕捉到成龍與甄子丹同臺角逐的精彩瞬間。與這種演員選用方式類似的還有好萊塢影片《替身殺手》,影片由華人影星周潤發與曾江聯合出演。《替身殺手》作為周潤發好萊塢電影作品的處女作,飽受好萊塢同行讚譽,在他們看來,周潤發不僅具備阿爾・帕西諾的逼人魄力,同時也散發著達斯汀・霍夫曼式的幽默個性,是一位難得的表演天才。與周潤發搭檔情深的曾江同樣也是好萊塢發掘的華人演員之一,他的增色讓這部《替身殺手》平添了一絲港產槍戰片的味道。

  一直以來,好萊塢都是一個國際人才的大派對,在白人優越感意識的作祟下,非白種人要在美國電影中佔一席之位並不容易,這其中作為華人面孔開先河的絕對代表人物當屬李小龍。曾在1973年擔任與華合作影片《龍爭虎鬥》主演的李小龍,憑藉其令人叫絕的身手躋身於好萊塢影片的主角席位,並以《龍爭虎鬥》成就了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好萊塢式中國功夫片。

  子承父業,1992年,李小龍之子李國豪也獲邀擔任好萊塢影片《龍霸天下》的一號男主角,並很快又受邀以主角身份擔任另一部好萊塢電影《烏鴉》的拍攝。不過可惜的是,這位後起之秀在影片《烏鴉》的拍攝現場被片場的實彈擊中,不幸英年早逝。而由他擔負主角的這部影片所剩不多的鏡頭,最終只能靠替身及電腦特技遺憾補救。

  在進軍好萊塢影壇的的華人男演員中,還有一位不得不提,這就是憑藉功夫躋身好萊塢的李連杰。只是相較於其他幾位在美國人心目中所塑造的正面形象而言,同樣在國內電影中向來以正派身份現身的李連杰在好萊塢影片中卻被設定以反派的角色出場。比如好萊塢影片《致命武器4》和《遊俠》,這些片中人物的形象看起來總有那麼一點與李連杰本人的風格大相徑庭。

  華人男演員在好萊塢的發展,隨著他們身不由己的非年齡優勢漸遇“瓶頸期”,李連杰、成龍、周潤發、甄子丹等都未倖免。雖然後繼而來有周杰倫《青蜂俠》等好萊塢影片不太叫響的填充,但終歸是勢單力薄,色彩單一。好在華人女演員隊伍中也有不甘示弱的實力派與之相互補充或相互配合,從而彌補有之。

  從較早的角色說起,叱吒好萊塢影壇的華人女演員中,大多數人都熟知的第一任“謀女郎”鞏俐的銀幕形象深入人心。鞏俐曾在好萊塢影片《邁阿密風雲》中,所自然流露的東方美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與《邁阿密風雲》同期的好萊塢影片《藝妓回憶錄》中,第二任“謀女郎”章子怡也精彩亮相,並且實現了與鞏俐的同臺切磋。一部電影,兩任謀女郎的較量,令影片大放異彩。   好萊塢影片在角色上選定華人面孔,主要是為了在吸引中國影迷乃至亞洲影迷上賺到噱頭。不過,這其中有些面孔的選定,完全與劇情關係不大,無非是討好中國院線的生硬之舉,可即便是這樣的牽強附會,短暫現身的眾多中國女星,仍然為這些好萊塢大片,賺足了票房。

  在好萊塢影片《生化危機5》中,華人女星李冰冰“花拳繡腿”的時限雖然只有幾分鐘,但以一席驚豔紅旗袍亮相的她,還是讓這部遊戲改編電影充滿了濃郁的國際化特色,也自然,令很多對該題材本無興趣的中國影迷,欣然走進影院。而在影片《鋼鐵俠3》中國版中亮相的范冰冰,也純粹是基於其在中國電影市場養眼美女的效應,她的加盟的確吸引了更多影迷的關注。與兩位冰冰的點睛效果類似,好萊塢影片《環形使者》,特地邀請了中國影星許晴。作為承擔增加影片元素、豐富影片視角的輔助功能,許晴的“一瞥驚鴻”為深化影片真正的靈魂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好萊塢熱衷邀請的華人面孔中,盡情施展個性魅力的劉玉玲和揮灑拳腳功夫的楊紫瓊是這些闖蕩好萊塢影壇的華人女星中打星的翹楚。從2000年開始,劉玉玲便現身好萊塢影片《霹靂嬌娃》,並因《霹靂嬌娃》系列電影大紅大紫,一時間曾名震全球。她還曾現身好萊塢影片《殺死比爾》中,並因該片獲評2004年美國電影電視土星獎最佳女配角提名。與劉玉玲匹敵的華人女星楊紫瓊,在好萊塢007系列影片《明日帝國》中被戲稱為007電影史上武功最強、最具震撼力的女郎,打出國際知名度自然不在話下,更因此奠定了其亞洲首席動作女星的地位。

  在當今風雲際會的電影舞臺上,好萊塢需要華人演員撬動中國這塊聚寶盆,而華人演員也需要跳脫出自己,看到更多精彩的世界,如此雙贏之舉,自然是一拍即合。

  三、中國功夫――好萊塢鍾愛的中國文化之一

  好萊塢,不僅是世界電影成熟的工廠,也是展示各色文化的優質平臺。而將功夫這一展現中國特色的武術文化帶出國門,並通過好萊塢銀幕產生擴散效應的當屬華人影星,最早的代表有李小龍,而今就要屬成龍和李連杰了。

  好萊塢力邀成龍和李連杰二人蔘與主演的影片《功夫之王》,是一部既為世界影迷奉獻了一場中國功夫的饕餮盛宴,也將更豐富的武術精神核心傳遞出來的電影。《功夫之王》幾乎囊括了中國武俠電影的經典場景,不僅展示了成龍成名作《醉拳》中醉八仙的功夫,也兼顧了他在《蛇型刁手》中的武術技巧,並將經典武俠電影《白髮魔女傳》中魔女的風格充分發揮,可謂是一部經典的西式武俠電影大雜燴。

  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功夫完美融合的還有一部好萊塢經典鉅製《功夫熊貓》。影片混合了諸多中國元素,並以西方視角對其進行了全新解讀。中國國寶熊貓以一個為學習精湛功夫技藝而驅除邪惡的正義形象出現在好萊塢影片《功夫熊貓》中,這個會做麵條,能吃包子的的熊貓不僅有五路拳王指點迷津,更有一代宗師出場將其調教為功夫高手。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中國功夫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一直以來也是好萊塢最大的賣點。以中國功夫為題材,用美國文化加以闡釋,再以高科技的手法包裝,這樣的章法妙用,自然很容易令眾多好萊塢投資既叫好又叫座。

  四、結 語

  縱觀好萊塢影史,以中國各式元素作為賣點來征服觀眾的策略,一直卓有成效。畢竟中國人口多,電影需求量大,對於好萊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不管是中國的景觀也好、華人演員的加盟也罷、亦或是中國文化的選取或改編。隨著越來越密切的國際合作,人們有理由相信,目前被揭開的冰山一角,只是中國元素融入好萊塢的開始,我們也將會對更多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嶄露頭角充滿期待。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