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徵文

  創業,是一個多麼時尚的詞語,卻不知有多少人在這條路上苦苦的掙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創業故事徵文,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創業,永遠在路上

  我叫玄林峰,是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青年文化創業大廈的負責人,共青團市委“青年之聲”濮陽就業創業志願服務聯盟主席,濮陽市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濮陽市眾創空間聯盟副理事長。從大學畢業到今天的這14年間,我一直走在創業和服務創業的路上。

  我的創業起步,可以用誤打誤撞來形容。大學畢業,我開始了從實習生做起的打工之路。工作半年之後的一次機緣巧合下,我與學計算機專業的大學同學聊起當時的計算機國際、國內市場,形勢一片大好。我就在想,在這樣的好時機下,為什麼我們不做一個與計算機有關的專案呢?之後,我便辭去了穩定的工作,開始著手培訓學校的建立。當時對於我這個窮學生而言,資金成了一大難題,幸虧有父母的大力支援,他們不但拿出了多年的積蓄,還到處找親戚朋友借錢湊到了40萬,我才終於和朋友一起建立了濮陽市陽光職業培訓學校,正式走上創業的道路。時至今日,我仍然十分感激父母當年的大力支援,感激他們義無反顧支援我創業的勇氣和魄力。

  然而,最初的創業路並非想象那般寬闊平坦。學校的招生、人員管理、培訓、財務等大大小小的事務都要親力親為,還要跟相關的各個部門打交道。為了擴大招生宣傳的力度,我們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每天開車到處宣傳,跑遍了濮陽七十多個鄉鎮。就這樣跑了幾個月,我們發現反響並不好,學校的經營情況也不樂觀。更加糟糕的是,為學校做出大量貢獻的麵包車在中秋節的前一天不翼而飛。就在我們四處尋找的時候,另一個噩耗傳來,表弟車禍離世。接連的打擊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助,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回家跟父母表達了我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建議我再努力試一試。如果真的無法繼續,他們表示願意和我一同償還債務。在家人的支援、朋友的鼓勵下,我重回公司與創業夥伴一起重新制定新的方案,調整了經營策略,學校慢慢走入了正軌。

  當學校走到第九個年頭的時候,累計培訓輸出已達到80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遍佈深圳、蘇州、北京、上海、青島等全國各地。有的還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成為新一代企業家。學校多次榮獲省市區三級辦學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作為校長的我也被評為“河南省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個人”和濮陽市第九屆“十大傑出青年”。

  這幾年間,我不曾停下創業的腳步。在創辦學校三年後,我用自己這幾年的積蓄,創辦了河南大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始參與政府的一些招投標專案。2010年成立了濮陽市國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了萬佳農業園區。同年,還成立了嘉泰裝飾有限公司,這次卻又遇到了一大難題:專業的設計、技術人員稀缺,人才難留。這迫使我開始轉變思路,調整運作模式,嘗試用投資的理念經營,既然人人都想創業當老闆,不如就讓核心技術人員入股企業,讓他們做大股東,而我的股份只佔公司的30%以內。公司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營和技術人員成為了公司的主人,工作態度也變得積極。而我退居幕後,做一些我擅長的事情。公司運營半年以後,業績較之前翻了一番。

  這段經歷啟發我用這種運營方式去做更大的平臺,於是就有了如今的青年文化創業大廈。2013年成立之初,還沒有國家的一些政策支援,當時的想法就是能夠讓一些好專案、優秀的人才聚集在這個大廈,免費提供場地,參股一些我們認可的專案。大廈在執行過程中受到了團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被評為“濮陽市創業孵化園區”,開始享受國家的一些政策補貼,包括房屋、見習人員、首次創業和貸款等方面的補貼。今年11月份又被認定為“省級科技孵化器”。目前,大廈已入駐42家企業,直接帶動青年人就業500餘人。我們為入孵企業提供多種服務,包括微信公共平臺及網站服務、眾創空間—創業茶吧服務、創業勵志講座和青年講壇服務、創業孵化格子間+創業輔導服務、專案路演服務、協助申請小額貸款服務、各種代理服務、協助申請政府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服務、創業融資擔保服務、企業診斷服務、協助企業開展行業交流、業務對接等服務、協助企業和資本投資機構對接服務等,更好的幫助企業成長。園區的空間比較有限,我們也正在策劃打造一個青年文化創意產業園,屆時園區的園區的孵化面積將達到2萬平方米,有更大的空間來服務青年創業。

  如今,我們正處在網際網路向物聯網轉變,PC轉向移動互聯的時代,各種新型的智慧裝置層出不窮。2014年發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國家又出臺多樣利好政策來鼓勵支援青年創新創業,在新的政策和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又贏來了新的創業時代。

  “做事先做人”,事可以不做,但不能亂做、胡做。創業的成功得益於創業者自身良好的人格,同樣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援。我是在華龍區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創業者,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而今,我仍然和入孵青年創業大廈的創業夥伴們在華龍區的沃土上共同創業,共同成長。創業無止境,創業的我們永遠在路上。

  篇二

  孫 來 盟 事 跡

  孫來盟,男,1983年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99年參軍,在濟南軍區特種兵大隊服役,將13年的青春歲月獻給了國防事業;退伍後自願放棄政府安置,毅然選擇自主創業。他是一名創業者,依法經營再生資源廢棄油脂回收工作,創辦“濮陽市軍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孫來盟在部隊服役時就是標兵模範。13年軍旅生涯,五次獲得嘉獎,連續七年獲得優秀士兵,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官和訓練標兵、並榮立三等功三次,2003年對臺應急作戰準備中及2005年在中俄兩國聯合演習中被評為先進個人、在擔任司務長以來,先後為單位取得榮譽7次,參加各類的比武中共獲得獎項9次,優秀共產黨員。

  2015年,孫來盟創辦濮陽市軍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憑著在部隊磨練出的超人毅力和不畏艱難,敢戰必勝的超強素質,克服無數困難,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使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目前,企業已發展濮陽市、安陽市兩個地市。與省內100多家食品加工企業簽訂  廢棄油脂收運合同,與1000多家餐飲企業簽訂《油水分離器安裝及油脂收運合同》,並免費為濮陽、安陽兩地市安裝新型環保油水分離器1000餘臺,投入環保資金200餘萬元,得到了各大餐飲業的一致認可。公司從起步至今已創造就業崗位四十六個,安置退役軍人三十三個,下崗職工十多個,大中專畢業生十多個,公司形成固定資產三百萬元。在安置就業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公司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使上千多噸流入下水道管網汙染大地河流或迴流餐桌的地溝油變成了再生能源生物柴油原料,為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來盟同志一直以來堅持對企業高標準嚴要求,企業一直採用軍事化與精細化管理相結合,不僅堅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自己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與中國共產黨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堅持學習文化科技和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先後自費多次到北京、鄭州、山東、河南省公共服務實訓基地、多家培訓教育創業學院等院校學習培訓,使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把公司帶上了制度化、責任化管理的軌道,為公司的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孫來盟同志待人誠實厚道,真誠善良,對員工對客戶都向對親人一樣親切熱情,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了周圍的員工和客戶,使公司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經營中孫來盟誠信守法,嚴把產品出口流向,按照企業標準嚴格管理,得到了同行業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和肯定。本人也先後多次被青年創業促進會和市政府各有關單位評為各種先進個人及2014-2015濮陽雙年度經濟貢獻人物暨百名傑出創業人物。公司也榮獲“新型環保油水分離器試點推廣企業”“濮陽餐飲協會、美食網會員單位”等多個榮譽稱號。

  篇三

  聚心 聚辛 聚鑫

  林秀明是濮陽縣胡狀鎮的一個普通農民,但他又不普通,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創業夢,時刻提醒著他要不甘平庸,他明白創業如浪中行舟,只有堅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擊衝浪,才能到達成功彼岸。

  2002年6月,林秀明通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考察之後,毅然決定自己辦工廠,從農民轉身當老闆。缺少資金,他拿出多年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沒有廠房,他騰出了老屋;買不起新裝置,就從別的工廠購買已經廢棄的裝置。運輸、安裝、除錯,凡事他都要親自動手才能放心,常常累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籌備,聚鑫門廠終於在一陣鞭炮聲中開工了,久違的機器聲響了起來。

  資金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和限制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門廠也不例外。但幸運的是林秀明趕上了創業的好時代,濮陽縣胡狀鎮政府積極響應中央、省、市、縣的各項鼓勵農民工創業的政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援農民工創業的相關措施。在門廠發展中遇到資金問題時,是濮陽縣小額擔保貸款中心扶持著門廠走了下去。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濮陽縣小額擔保貸款中心對該廠經過認真考察後,兩次給該廠發放了創業貸款,支援該廠發展。

  2012年至2015年間,濮陽縣小額擔保貸款中心共給予聚鑫門廠120萬元的創業貼息貸款扶持,門廠也因此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改造,實現了質的飛躍。

  為了避免失敗,廠長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從原材料、花色、製作上嚴格要求,用來製作高檔不鏽鋼門,嚴把質量關,以質量求勝。並與省外接軌,接省外訂單,產品遠銷省外。隨著業務不斷擴充套件,門廠接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在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深入,萬馬齊喑的市場狀態下,一枝獨秀,於危機中搶佔商機,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在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門廠越做越大,門廠工人也從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幾十人。

  還吸引了附近不少返鄉農民工前來應聘,甚至還有四川、湖南、浙江等地的農民工慕名而來。如今已經解決60多名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人月薪達到2200—6000元,工廠月產值達200萬元左右。

  逐漸富裕起來的林秀明沒有忘記回報社會,他用濃濃熱情默默的為社會奉獻著自己的愛心。在門廠快速發展的同時,他還安置了我縣一大批勞動者就業,為我縣就業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他將繼續擴大規模,大力扶持貧困家庭青年工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真正為老百姓帶來實惠。“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過去鼓勵讀書人發奮圖強的一句俗語。創業也是一樣,只有把勤勞當作一種資本,比別人在身心上付出得更多,才會取得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