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選擇題解題技巧有哪些

  考研政治的選擇題部分是佔整張試卷的一半分值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的複習當中要注重選擇題的複習技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選擇題解題技巧,希望對你有用!

  考研政治選擇題解題技巧

  1.審題幹。其基本方法是通過“分層、提煉、概括”,提煉出題乾的中心詞和限制詞統稱“題眼”。在審題干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點:

  ①表明與說明。“表明”往往是說現象、非本質的東西,“說明”往往是指本質的東西。還有題幹中出現“表現”與“體現”等關鍵詞,該組詞語與“表明”和“說明”相同,即:“表現”同“表明”,“體現”同“說明”。

  ②中心詞一致,包括主體一致主語一致、性質或活動一致謂語一致、主體與其性質或活動一致主謂一致三個具體要求。

  ③限制詞一致,包括程度限制詞一致和指向限制詞一致。

  2.審題肢。要注意區分四種不同的題肢:第一,確定哪些是正確題肢,即符合題幹規定性要求的題肢。第二,確定哪些是錯誤題肢,即存在明顯知識性錯誤的題肢。第三,確定哪些是干擾性題肢,即題肢本身的知識內容正確,但與題幹規定性的要求不符。第四,確定哪些是一級引申題肢,哪些是二級引申或多級引申題肢。一級引申選,二級引申不選。所謂一級引申,是指題肢和題幹直接發生聯絡。二級引申則是指必須有一些中介,才能使題肢和題幹發生聯絡如原因的原因、結果的結果。

  考研政治選擇題規避12種干擾提高正確率

  一、張冠李戴

  這類題目往往以相關的知識或相近的時事作干擾題肢,考生如果記憶模糊,就會失誤。

  啟示:在平時的複習中,考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重要時事,要儘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淆不清。

  二、魚目混珠

  試題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識作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

  啟示:在政治試題中,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題目。考生在平時的複習中,必須對相關、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擾準確作答。

  三、偷樑換柱

  這類題目通常是在題肢中偷換概念或轉換論題,考生稍不注意就會誤選。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將題幹所涉及的概念和題肢的概念作對照,看其內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則不可選。

  四、正逆顛倒

  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

  啟示: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於判明題乾的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捨去即可。

  五、主次顛倒

  這類題目常將概念間的主次關係顛倒,粗略看來,題肢意思和題幹非常吻合,其實是以非辯證性干擾辯證法。

  啟示:答這類題一定要注意對應概念間的主次關係,諸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與政治、國體和政體等,無論在什麼情形下,都是前者決定後者,要警惕命題者以貌似辯證性的手法加以干擾。

  六、因果倒置

  命題者在因果關係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準確和透徹理解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絡。

  啟示:解這類題,一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要注意題乾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如果是因果型的試題要注意題乾和題肢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否成立,題肢是不是題幹所述原因的原因。如果是果因型試題尤其要注意檢查題肢所述原因是不是同義反復,有沒有因果倒置。

  七、同義反復

  這種手法通常是在果因型,或者題幹有"說明"、"表明"之類的選擇題中,設定重複題幹意思的題肢,考生如不仔細辨析,就會錯選。

  啟示:解這類題,要注意將題肢和題幹逐一比較,捨去不屬於題乾的原因的題肢,如果是最佳選擇題,只能選出最符合題幹要求的一個題肢。

  八、以偏概全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設計的題肢,常以區域性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以一種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啟示: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對各個題肢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性、絕對化的題肢捨去。

  九、添枝加葉

  命題者在題幹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制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

  啟示:答這類題,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幹或題肢中的主幹成分,然後再對那些修飾、限制成分反覆琢磨,看其是否和原來觀點一致,若不一致,則必須捨去。對題中出現的"所有" "任何"、"一定"、"都"等字詞一定要慎重推敲。

  十、似是而非

  這類題目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所學理論和題乾的規定性,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幹擾。

  十一、答非所問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有意識設定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幹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幹,仔細辨析,就會誤選。

  啟示:解答這類試題,只能選擇那些和題幹之間存在聯絡,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幹無關的題肢,不論其本身的說法多麼正確也不能選。

  十二、捨本求末

  試題以現象或假象否定本質和規律,以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來代替根本的、 主要的東西。

  啟示: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把"現象只看作是入門的嚮導,一進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自覺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才能排除干擾,否則就會捨本求末,導致失誤。

  考研政治選擇題中不可忽略的細節

  細節題的殺傷力在於,它會讓你有一種草木皆兵的感錯覺,讓你以為書上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考點,這種感覺會干擾你的複習規劃,而事實上就算你真正照顧到了每一個考點,出題人也可能換個角度考你別的角度。比如今年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很多人都複習得很到位,但是今年在考察孫中山的貢獻的時候加進去了一個選項:發動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大家在複習孫中山的相關考點的時候都很熟悉孫中山的其他貢獻,唯獨這一個選項大家不太熟悉就很容易多選。事實上孫中山在北伐戰爭時已經去世,所以不可能發動北伐戰爭。面對不會做的細節題的時大家也不要慌張,多數情況下,多選題的干擾項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錯誤,大家如果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做題的技巧大家都是很容易排除干擾項的。當然這需要一定的功底,所以細節題是很考驗技術的一類題。接下來跨考的吳坤宇老師為大家整理了幾道2017年考研政治比較容易出錯的細節題為大家進行解析:

  【2017年12題】1947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施中央突破,千里躍進大別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為東路,挺進蘇魯豫皖地區;陳康、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為西路,挺進豫西,三路大軍相互策應,機動殲敵,迫使國民黨軍處於被動地位,這表明 。

  A.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國民黨軍隊

  B.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展開

  C.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D.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答案】B

  【解析】A選項錯誤,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後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國民黨軍隊。

  C選項錯誤,1948年秋,毛澤東同志從人口到兵力和解放區面積對比後,認為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D選項錯誤。人民解放戰爭從防禦直接轉為進攻,無戰略相持階段。B選項正確。從1946年6月到1947年7月,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兵力和裝備都有所改善。三路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相互策應,機動殲敵,迫使國民黨處於被動地位。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揭開。

  【2017年27題】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不可能在獨立的基礎上與外國發生經濟往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同中國發生經濟關係,不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是為了控制中國的經濟。列強控制中國經濟的方式有 。

  A.控制中國的交通運輸業

  B.在中國設立銀行

  C.控制中國的關稅和鹽稅

  D.在中國設立出版機構宣傳西學

  【答案】ABC

  【解析】這是一道細節題,列強控制中國經濟的方式包括:A選項控制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尤其是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範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沿海和內河航運業大都被外資公司所控制。B選項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這些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操縱中國外匯、經辦對華貸款、投資開設廠礦、發行紙幣,形成在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中心。C選項以關稅、鹽稅擔保,而這兩項為清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列強通過控制這兩項稅收,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D選項不屬於經濟方式,故不選。

  【2017年28題】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軀,一生以革命為已任,立場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孫中山先生的偉大表現在 。

  A.堅定維護民主共和國制度和國家完整統一

  B.發動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

  C.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並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D.領導了辛亥革命

  【答案】ACD

  【解析】孫中山先生堅決反對軍閥分裂割據,堅定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和國家完整統一,所以A選項正確。B選項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開始,而孫中山已經在1925年3月去世,因此B選項錯誤。在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所以C選項正確。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D選項正確。

  本文來源於跨考網


1.考研政治的答題方法及複習安排

2.考研政治怎麼高效複習

3.2018考研政治多選題如何複習

4.2018考研政治分析題常見問題答題思路

5.考研政治的複習建議及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