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的偏見有哪些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實現對他人的客觀全面的認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的偏見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的偏見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後的人際知覺或人際交往時不斷在頭腦中出現,影響認知者的態度和興趣,影響認知者選擇與處理資訊的心理,從而影響認知效果。由於最初印象是通過對對方的衣著、談吐、風度等等的觀察給對方做的初步評價,因而總是表面的、片面的。

  2、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在觀察一個人時,往往從這個人的某種特徵或品質出發,對他作出總體判斷。這種特徵或品質起到了一種類似暈輪的作用,掩蓋了這個人的其他特徵和品質。如果認知物件被認知者表明是好的,就會被一種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若一個人被表明是壞的,就被一種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暈輪效應是以點概全,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認知偏見,我們所說的子不嫌母醜、情人眼裡出西施、學習好即三好學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對客觀物件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間或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就已經掌握了某些資訊,並把這些資訊投射到物件身上,影響對知覺物件的認知。先入印象形成於交際之先,基本上是對一個人過去情況即他的歷史的瞭解,只能說明物件的過去,而不能真實反映他的現在,更不能證明他的未來。先入印象對認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如果我們對某人形成了一個好的先入印象,就會在交際過程中以肯定的眼光來看待他,給他以好的評價。比如對有名的作家,人們總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觸之中,就會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氣、觀察能力、氣質等等,甚至把他作為心中的偶像。對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事先聽人家說他不錯、很可信,我們就會較快地與他建立友好關係。與此相反,如果我們對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則可能在交往過程中對他產生不好的看法,對他不友好。比如,如果聽說一個人幹過偷雞摸狗的事,一旦丟失了什麼東西,就會懷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為人們認知的基礎,它宛如認知的一幅有色眼鏡,戴上它看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某種不變的顏色,從而影響知覺的客觀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際認知過程中,認知者把自己的特徵、愛好、情感和願望投射到認知物件身上,假設別人與自己是相同的,從而作出不合乎實際的評價。其特點就是從自我出發認知他人,抹煞或無視自我與非我、主觀與客觀、認知者與認知物件的區別,以主觀統攝客觀、自我統攝非我。比如喜歡流行音樂的人,以為別人也愛聽,客人來了就放起時髦的曲子;愛吃鮮魚的人,以為別人也不嫌魚腥;自己不抽菸的人也往往沒有想到別人會抽菸,因而客人上門,總是忘記以香菸招待等等。然而,認知物件與認知者之間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際認知中,我們應該從認識物件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出發,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客觀地認識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與人平等交往。雖然主觀上有與人交往的強烈慾望,但在實際生活中,則不敢進入社交場合,惟恐受到別人的拒絕和恥笑,對參加社交活動感到情不自禁的緊張和恐懼,迴避與人們的交流和交往,嚴重者就表現為社交恐懼症。自卑不同於自謙,它是一種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極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過創傷的。一般說來,自卑感強的人較多是性格內向,勤於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們自尊心也很強,但他們不是積極進取以獲得自尊,而是消極退避以保護自尊。正是為了追求一種不使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安全感,為了不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於是不願坦率地與人交往,對集體性的或富有競爭性的社會活動採取躲避態度。自卑感強的人惟恐別人看不起自己,實際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別人對他的輕視,常常正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為造成的。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1自我為中心傾向。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寵愛與呵護,在人際交往中,更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出發,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別人期望高,要求嚴,自我約束鬆,要求低。因而,在與同學、朋友、老師相處過程中,時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去看待別人,要求別人,很少去體會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交往中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行為以及換位思考的能力。總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體諒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學生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環境和集體生活。

  2消極閉塞傾向。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消極閉塞傾向,主要表現如下。

  孤獨:一些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形影孤獨,獨往獨來,性情冷僻,沉穩有餘,激情不足,很少與同學交流,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也造成同學不願與其交往。

  自卑:自卑是過低評價自己而造成的消極體驗,自卑心理的產生源於多種原因,

  如家庭條件、容貌長相、學習成績、才藝特長等。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出現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現象。害怕、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鬱、壓抑。有些學生用自傲來掩飾自卑的心理,喜歡與人爭論,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導致關係緊張。

  嫉妒:在才能、成績、榮譽、容貌等不如別人時,由羞愧、憤怒、“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中產生複雜的情緒狀態,限制了交往的範圍,抑制了交往的熱情,甚至造成“視友為敵”。如培根所言:“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裡,悄悄地去毀掉人間的好東西”。

  情緒自控能力弱:對人缺少正確對待,對別人的話語缺乏理解,缺少寬容、忍讓之心,一旦看不慣別人做的事,聽不慣別人說的話,當即反駁,毫不留情。實際調查發現,男生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好講“義氣”,往往導致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影響了同學間的和諧關係。

  膽小羞懼:有些學生性格恬靜,不善張揚,過分在乎別人評價,害怕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習慣於遷就、忍讓,甚至忍氣吞聲、唯唯諾諾,不善與人評理,不善與人平等、坦誠溝通,總是委屈自己,結果與他人關係也未搞好。

  3功利化傾向。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商業意識日趨增強。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視人際交往的物質實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結識”、“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識增強。多注重“往前看”,進取征程上能用到就想辦法結交相識;用不上就不交往。忽視“向後看”,感恩意識缺乏。個別學生將功利主義作為人際交往的指導思想,表現為有用的才交,無用的不交,用處大的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的交往觀念。

  4虛擬淡漠傾向。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虛擬世界開始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互訴衷腸。”可謂是某些大學生交際現象的形象描述。依據調查,有39%以上的學生認為,紛繁複雜的網路虛擬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現如今,如果一個大學生不會上網、沒有QQ號碼,那是不可思議的。青年學生利用網路進行交際日益增多,網路虛擬交往具有兩面性,在擴大人際交際範圍與物件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忽視現實的人際關係,表現為逃避現實的心理現象。網路虛擬交往一邊是鮮活的人,另一邊卻是符號,雖然符號可傳遞思想和情感,但無法感受到現實人際交流的情感色彩,長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匱乏而趨向冷淡。加之,大學生一旦在現實交往中受阻,就會轉向虛擬世界裡尋求安慰和滿足,淡漠面對現實人際環境,形成惡性迴圈,導致更加沉溺於網路,脫離現實,最終將導致退縮孤僻、自我封閉,致使人際交往出現淡漠與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