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勵志青春的經典故事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經常找一些來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被嘲笑了35年之後

  一幅被世人嘲笑長達35年之久的“贗品”,最終鹹魚大翻身。要學會在別人的嘲笑中,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路。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1895年,漢尼馬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市一個熱衷於藝術收藏的富裕家庭,父親更是把收藏看做自己的命根子。但命運往往就是這樣造物弄人,在一次孤注一擲的古董收購中,父親看走了眼,用全部家當抵押貸款收藏的一件古董竟然是一件高仿的贗品。最後,活在別人嘲笑中的父親鬱鬱而終。閉眼前,他緊緊捏住小漢尼馬的手:“真正好的藏品往往在民間,收藏不要光看價錢。希望你能走我沒有走完的路,為我的失誤洗刷恥辱。” 漢尼馬眼中含著淚水,重重地點頭。

  在學校,家道中落、穿戴破舊的漢尼馬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和欺侮。漢尼馬也有自己的快樂時間,那就是在書中徜徉,看畫家的畫作和自傳。慢慢地漢尼馬心中迷上了畫家文森特·梵高的作品。梵高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他自己那個時代的前面。梵高生前賣出的作品只有《紅色葡萄園》一幅,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僅為當時的四百法郎摺合一美元而已。在梵高死後不久,社會上就開始評定他是一流畫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卻在還未獲得正確評價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在強烈的自我懷疑中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他自殺前19天所繪製的絕筆之作《麥田》在1913年拍出了1200萬的驚人高價。

  漢尼馬產生一個強烈的願望:窮己一生,一定要收藏一幅梵高的真跡。他的這種想法遭到了朋友的一致反對,有人說讓他從父親的失敗中警醒,有人說他沒有一雙“天眼”,拿什麼鑑定滄海一粟的真品?但漢尼馬並沒有想到退縮,他眼前浮現的是父親去世前看他的期待眼神。

  漢尼馬專買未署名、無鑑定書的作品,憑直覺認為收藏品是真跡,結果幾乎都是假畫。但漢尼馬並沒有氣餒,在別人的嘲笑中,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路。1975年,漢尼馬在鄉下發現了一副名叫《布呂特芬風車磨坊》的品相併不佳的畫作,然後以6500法郎購得這幅畫,他堅稱這是梵高作品,但藝術界都認為他患了癲癇,又在幻想。有人說:“梵高的作品值這麼少?” 有人說:“漢尼馬又開始發瘋了!” 。 漢尼馬笑著說:“我沒有瘋,你們只看到了商品的價格,而我看到了藝術的價值。”

  1985年,漢尼馬去世前,微笑著握著兒子範加爾的手:“我一生的願望達成了。我要去上帝那兒告訴梵高,我珍藏了他的作品。好好儲存這幅畫,有一天它會得到這個世界的認可。” 範加爾含著淚,重重地點頭。

  漢尼馬收藏《布呂特芬風車磨坊》,在35年後的2010年3月,由權高望重的凡達西博物館館長柯寧宣佈,經過上百次的高科技鑑定,證實這幅畫“毫無疑問”是梵高1888年的作品。雖然畫中人物眾多,與梵高的典型畫風不符,然而磨坊十分突出,明亮的色彩大膽揮灑在畫布上,用的是梵高常用的顏料,也和當時梵高的幾幅作品風格類似。 經查證,1888年2月,梵高和朋友高更到法國南部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南方強烈的陽光和陽光照射下的田野、花朵、河流、農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於是就有了這幅與眾不同的作品《布呂特芬風車磨坊》。

  最後,經過專家組評估,這幅畫的價值至少一億美元。聽到這個訊息,漢尼馬的兒子範加爾激動地流下淚水,為父親生前在滿世界嘲諷中的自信和堅持。在父親的墓前,範加爾把這個訊息讓清風傳給父親。

  一幅被世人嘲笑長達35年之久的“贗品”,如今終於鹹魚大翻身。2010年4月一個月,該畫在荷蘭各大美術館展出,觀者如潮。由於凡?高在世短短37年,留下約900幅作品,而這幅風車磨坊是從1995年以來首度被鑑定為真跡的凡?高作品。

  相信自己吧,被嘲笑了35年的笑話,說不定就能像漢尼馬那樣,將笑柄變成奇蹟

  :一朵神奇的七色花

  在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燕子飛來了。它的嘴裡叼著一粒種子,當它飛過一家房簷的時候,這粒種子掉在了這家的院子裡,燕子在空中徘徊了一圈沒有找到這粒種子,它失望的飛走了。

  這粒種子掉在了這家院子裡的一個空花盆裡,不久天下起了雨,種子被雨水衝進了泥土裡,沒過幾天花盆裡長出了一個小小的嫩芽。

  這家只住著一位瞎了眼的小男孩,孤苦伶仃的過著日子。有一天他偶然摸到院子的花盆裡長出了一顆嫩芽,他開心極了。每天幫著小嫩芽澆水,靜靜地坐在它的邊上,聆聽著她生長的聲音。自從有了小嫩芽相伴,小男孩的生活變得不再孤單,他每天都會和小嫩芽說心裡的話。他說多麼渴望看見藍天白雲,多麼渴望看見花草樹木,可惜他一生下來就是瞎的。說到這裡他的聲音哽咽了,小嫩芽像是在安慰他一樣努力的搖晃著身體。

  於是小男孩笑了,他說:“別為我擔心我的朋友,有你在我身邊我會非常快樂的。”

  漸漸的小嫩芽長成了一朵美麗的植物,而且還開了一朵七彩顏色的花。可是小男孩看不見小嫩芽的美麗。

  有一天,一個人來到了小男孩的家,他是來收房子的,因為小男孩沒有錢繼續交房租,小男孩苦苦的哀求房東寬限幾天。

  房東氣呼呼的走出了房門,他在院子裡看見了七色花,他立刻被花迷住了,他不由自主的伸出手把花采了下來,放在眼前細細的觀賞,實在太漂亮了。

  這一切小男孩都沒看見,等到房東走了之後,小男孩去找小嫩芽聊天,卻發現小嫩芽發出垂死的掙扎聲。他嚇壞了急忙用手小心的去摸小嫩芽,然後他發現小嫩芽的花不見了。他絕望的哭了,眼淚成對的落在了小嫩芽的身上。這時候奇蹟發生了,小嫩芽重新伸展著腰肢,很快又開出了一朵更大更圓的七色花,花苞一瓣一瓣的開啟,在花心裡坐著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小女孩的手裡拿著一個魔棒,她只輕輕一揮,小男孩的眼睛立刻就看見了身邊的一切。

  小男孩最先看見了他的好朋友小嫩芽,可他看見的小嫩芽是一朵白色的花,純白純白的顏色。

  他驚奇的抱著小嫩芽歡呼著:“我能看見了……我能看見了……”

  :一朵梅花開

  “鎖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鎖門防盜保護財產的一種器具,俗稱‘把門將軍’。中國使用鎖具為生活服務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鎖具的用途不斷擴大,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從古到今,我國的制鎖業鎖具廠鎖具公司都十分發達,產生了許多創造發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的鎖文化……”

  “錢老總,我們可都是忙人,沒有功夫在這裡聽你的鎖文化的報告,你要是說那家的鎖好,有什麼把門將軍之功能,我們也信不過,我們就信得過浦江梅花牌!”水晶城的物業老總錢寶樂正在講話,被一個名字叫潘富的年輕水晶批發專業戶的喊聲打斷。

  原來,浦江城東南新水晶城建成了,門面房的裝修已經完工,在交付現場會上,水晶城物業錢老總正在誇口公司為商戶配置了全縣市場最貴的掛鎖。誰知商戶並不領情,他們非要點名要浦江梅花牌掛鎖,理由是梅花牌掛鎖不但是具有假鑰匙插不進去的功能,最受卷閘式門面老闆信賴的還是具有防調換的功能。

  這還要從三年前老水晶市場的幾起盜竊案說起,老水晶批發市場在縣城的城北區,當時門面都是老式卷閘門,每當卷閘門落下後,鎖在兩邊下頭的都是各種式樣的大號掛鎖。

  年輕的經銷商潘富生意做得挺順當,她和老婆不管是誰早到,都是開門後拔出鎖屁股裡的鑰匙掛在腰間,順手把已經開開的掛鎖放在門下鎖鎖的地方,以便下班關門時把開著的鎖用手一推就輕鬆鎖上,很省事,很方便。

  時間久了,隨著業務量增大,供貨商和客戶都增加了好幾倍,專業裝卸搬運的幫工也經常用。

  有一次,細心的潘富老婆早到,上班開門後,看到自己商店裡最貴的水晶商品少了好幾箱,她在想店面沒有窗戶,卷閘門完好無損,掛鎖也沒有被撬的痕跡,怎麼就店裡的商品少了呢,她和丈夫都有鑰匙,先是雙方失去信任,互相猜疑對方是內鬼,老婆猜疑潘富是在積攢私房錢找情人,後來成天吵架打鬧,一度鬧得要離婚的地步。

  潘富為了揭開這個鎖在店裡的商品不翼而飛的謎底,幾個晚上讓老婆把自己所在店裡過夜,也沒有發現什麼線索,只有收兵。沒有想到沒過幾天,商店裡的幾箱貴重貨又神祕的失蹤了,潘富非常不解,他下決心調查事情的原因。

  有一天,有幾家工廠都來交貨,臨時搬運工換了好幾撥。潘富和往常一樣,在下班時,把放在門框裡邊開著口的鎖用手按上,還向外拽拽,確定鎖牢固了才離開。到家後發現手機忘在商店裡了,騎上摩托車趕回店裡取手機。

  到了店門口,用自己的鑰匙怎麼也打不開那兩把鎖,,他又回去叫了老婆,用老婆的鑰匙一起過來開門,可還是怎麼也打不開,細心的老婆發現,兩把鎖的款式牌子和原來的都一樣,只是都比原來的新一些,潘富心裡有了數,他悄悄的找了公安局市場派出所報了案。

  警察佈網後等待盜賊的出現,在夜裡十點多,潘富的商店門前停著一輛三輪車,兩個人慌忙的往車上裝貨,警察衝上前去,把手銬扣上了那兩個人的手脖子。經審查,這兩位盜竊犯正是白天來店裡幹活的裝卸工,他們採用的正是用牌子型號完全相同,新舊程度接近的兩把鎖把潘富的兩把鎖掉包。準備裝貨後,把潘富的兩把鎖再鎖上,這樣就形成了貨主自盜的假象。

  公安局立案後通報了各個商戶注意防掉包的同時,立即組織浦江的幾家大型鎖業公司,研究對策,浦江梅花鎖業公司以雄厚的技術實力,率先研發出新的掛鎖鎖芯,開鎖後鑰匙拔不出來,不會分家,只有鎖上才能取下鑰匙,這樣堵住了掛鎖掉包的漏洞。大大加強了掛鎖的可靠程度。

  訊息傳出後,浦江梅花掛鎖一度供不應求,成為真正的把門將軍。到現在還是店面商家的掛鎖使用的首選品牌。

  梅花鎖業的創始人鄭隆喜1946年出生於鄭宅鎮上鄭村,家排行老二。當時全縣號召各生產大隊投工投料建設通濟橋水庫。12歲的鄭隆喜也跟著大人們前吳鄉庫址放牛。

  16歲時,鄭隆喜向家裡提出去學手工藝。正巧隔壁東莊村的老鐵匠鄭期品通過熟人來上鄭村招徒,鄭隆喜成了鄭鐵匠的大弟子。1970年,鄭宅組建農具社,招收大批木匠、鐵匠、篾匠和裁縫。鄭隆喜進了打鐵班組,憑著打鐵基礎,第二年他就成為打鐵的好手。

  從耕讀世家到新中國成立後轉身成了中國“掛鎖”中心,鄭宅古老村落雖在慢慢消逝,但現代經濟並沒有湮沒這裡的鄉土文化。“江南第一家”鄭氏後人的心,仍以九世同居的榮耀凝聚在一起。

  在鄭宅鎮棗園村,家家戶戶的外牆都刷著白漆,塗著字畫。內容正是精選了《鄭氏規範》中“子孫當以和待鄉曲,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進退不已者,當理直之……”這些先祖對如何做人、尊師、為官得到有益的誡語,仍在潛移默化中給後人以教益。

  今年63歲的鄭隆喜,言談時總是側身對著你低垂雙眼,笑容可掬。如果在城市的街上碰到散步,恐怕誰也認不出這就是中國鎖王掌舵人。當然,浦江鄭宅,可是路人皆知的大名人,除了梅花制鎖集團公司任董事長,還是鄭氏宗親會會長,而熟悉他村民總是直呼其名:隆喜!也總是親切地點頭應答。這就是從江南第一家走出來的中國第一鎖的掌舵人。

  如今,浦江已經成為中國掛鎖生產基地,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成為中國掛鎖之鄉,“梅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