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精選範文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於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後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

  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2

  我是懷著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

  蘇東坡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著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裡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著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著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3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千年難遇的才子,他曾這樣評價這位文壇偉人:“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才氣洋溢而樂觀的人是難求的,像是蘇東坡這樣的文壇巨匠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在他這樣多才多藝,守正不阿的人身上,要尋覓出讓人敬佩的理由那倒是輕而易舉、隨手拈來即可的事情。書中的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逗趣兒的人。但這些所謂的描述都不能完全勾勒出蘇東坡帶給世人的印象。

  蘇東坡不僅僅是一個詩人、畫家或是百姓摯友的偉人,他思想清澈,寫作優美,作為勇敢,決不為功名利祿動搖,也不因世俗之見而違背自己的意向。他對人熱情慷慨,“雖不積存一文錢,卻認為富比王侯”。他富有出眾的口才,但有時也是心直口快導致招惹了小人,他多才多藝,詩風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動人心以真情。“處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書中的蘇東坡過的快樂幸福,不屈不撓,無所畏懼,像是一陣清風度過了傳奇的一生,又如一抹陽光找到現在人們的心中。

  從小就聽聞蘇東坡的名號,隨口拈來的蘇東坡的著作也是不少,但是什麼時候又曾如此瞭解過他的一生,不瞭解一個人的故事,背誦他的詩詞又怎能瞭解詩句背後的情感,俗話說知人論世,只有在瞭解了他的故事之後方可深入體會詩裡字裡行間隱匿的情感,就如同“煉字”,是我最欣賞古人作詩作詞的一種金益求精的方式。“吹斷簷間積雨聲”中的“積”字、“霜風來時雨如瀉”中的“瀉”字、“寫照江天一抹紅”中的“抹”字定和王安石《泊船瓜舟》裡寫的“又綠春風東南岸”中的“綠”字一樣必是推敲已久,帶給人的一種詩中景象重現眼前的感覺,定是這些個字給人一種在心上輕撫的絲滑,一種延綿千里的意味。

  蘇東坡的一生就是他的真性流露,雖然在玄學上他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但是他卻不肯接受人生既是重擔又是苦難的說法。他的信仰是他混合的人生觀。他這一生,盡情享受人生,不管貶謫與否,他都樂觀面對人世間的一切。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當年的皇太后為他撐腰,讓他平安地度過了一段宦海時光,但是朝雲和皇太后的去世的的確確是個巨大的轉折點。

  4

  蘇東坡,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我才覺得我所瞭解的不過是蘇東坡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簡單的生平罷了,而林語堂所瞭解的是蘇東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靈魂,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

  從第一次讀蘇東坡的詩詞開始,我便被這個謎一樣的大文豪給吸引了。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暢的華彩;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灑脫的旋律;他將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湧的篇章。總之,他的作品裡總是飽含著情思,總是充溢著豁達,總是蘊藏著深沉。自此我便對這位樂天派大詩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查閱了一些他的資料,找來了一些他的作品閱讀,儘管有些我不明白,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喜愛。

  讀了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後,我又瞭解到了一個不同的蘇東坡,對有著一身傳奇經歷的蘇東坡更是添了幾分喜愛與敬仰。

  我敬仰蘇東坡是因為他有著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了。他的詩,有激昂豪邁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緻的、有飽含人生哲理的……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因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寫作除了自得其樂外,別無理由。然而,如今人們愛讀他的詩文,也別無理由,只是因為他寫得美,寫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間流出。從蘇東坡的筆端我們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順從的忍受。透過蘇東坡,我彷彿能夠觸碰到中國文人飄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夠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有著豁達樂觀的胸襟和積極處世的態度。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縱然經歷“烏臺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似乎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積極樂觀之人,難怪林語堂會如此評價他:“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種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才會如此奔放靈動,豪邁不羈。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態度,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餘情!經萬古流不盡!

  我讚美蘇東坡,是因為他有著至情至性的品格。蘇東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愛有加。他對親人、朋友更是有著深厚的情義。我讚美蘇東坡,是因為他有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蘇東坡愛好遊山玩水,吟詩作文,還常飲酒作樂,生活十分愜意!

  誠如林語堂所言: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將如同他的詩詞一樣永垂千古!

  在《蘇東坡傳》中,作者林語堂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蘇東坡,一個與世人眼中不同的蘇東坡,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的蘇東坡,一個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的蘇東坡。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5

  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罕見,尤以蘇軾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來一鼓作氣讀完國學大師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蘇東坡傳》——中國現代長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很久沒有這種欣欣然而“一飲而盡”之酣暢感了。《蘇東坡傳》,非簡單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

  蘇東坡也好,林語堂也罷,都是他們所在的時代響噹噹的人物。蘇的魅力和錦繡詩詞流傳千古,而林的小說、文章、學問也擁有近現代數一數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蘇東坡的一生精彩絕倫,獨一無二,正如書中所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觀其一生,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即便身處逆境,亦不以為意。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無數,即使引車賣漿者,亦可成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