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範文

  《百年孤獨》真的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她是哥倫比亞出生的傑出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寫就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看完這本書,就像隨著文字做了一場大夢,夢裡有新起的小鎮,充滿冒險精神的男女,有消失的小鎮,充滿血腥、性、和孤獨的世界。

  布恩迪亞家族與馬孔多的命運宛如莫比烏斯環,程序和毀滅交織前進。他們出現他們又消失,布恩迪亞家族的出現源自於近親繁殖和一條豬尾巴,而當它消失的時候,依然出現了命運一般的近親繁殖和豬尾巴。

  消亡的馬孔多也是如此,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曾經繁華的街道、三十二次戰役、抗戰和屈服,最後也不過隨著一場颶風消失。

  就像沒有出現過一樣。

  這也是一部濃縮拉美文化與歷史的小說,他荒誕不經卻又如此現實;掩蓋真相的謊言在權威下最終變成了真相,發起戰爭和結束戰爭的軍人、政客、陰謀家,事實上到最後誰也不知道他們在為什麼打仗。保守黨、自由黨,他們像是兩口井,如果你一直往下挖,會發現他們連通的其實是同一條地下河。

  也許,我們所有人都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一員”,頂著大同小異的名字,重複前輩的錯誤和榮耀,繼承前人的言語和經驗,日復一日過著自以為不同,其實和百年前並沒有什麼不同的生活。

  周而復始,知道有一天人類、城鎮、乃至整個世界都從地球上消失。屆時所有的勇氣,美好和醜陋,粗鄙和優雅都不再有意義。

  只有孤獨,伴隨著我們出生伴隨著我們死亡。

  一個人是孤獨的,一個家族的孤獨的,一個城市是孤獨的,一個國家是孤獨的,一個物種是孤獨的。

  這份孤獨永遠私密,永遠不被人理解。

  因此孤獨才如此自由,孤獨才這樣孤獨。

  二

  我認為此書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且也是我所看過的最好的拉美的文學作品,甚至沒有之一。

  本書是以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為生活來表現,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多個層次進行思考,如同幾個同心圓。

  最核心的是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一家的經歷,這層可以理解為西方傳統的家族詩史,代表作是《布登勃洛克一家》。作品通過家族幾代人的興衰來反映時代反映生活反映人。

  而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一家所生存的馬貢多是從無到鎮到市最後又消失的過程又可以理解為城市史,比如《大埋伏》。更廣之可以看成是拉丁美洲本身的發展歷程。當然是以歐洲人的角度。按《大埋伏》中所說:我們能夠對抗洪水和瘟疫,卻無法與法律相抗衡;我們屈服了。馬貢多也是如此,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一家從沼澤地上建立起馬貢多,漸漸發展起來,可是到最後卻又完全毀滅。

  而馬貢多和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一家的毀滅個人認為卻又隱含著最大的意義,即人類文明的歷程。人類是從蠻荒中來,漸漸發展直至當今作者成書之時,也是讀者閱讀之時,可是文明的未來以及人類的未來會怎樣,誰也不知道,會更多嗎?還是如同作者書中所示,塵歸於塵,土歸於土,一切還原到起點。充分誰知道呢?

  當然這僅僅是從內容上感受,本書的另一大特色便是表現手法。作者用頗為玄幻的手法來表現內容。文章把現實用迷離恍惚的幻覺完美結合,而這種極度誇張的虛實交錯的手法又與傳統歐洲的虛幻主義完全不相似,非常具有獨特的印第安風格。看得令人眼花繚亂,說實話第一次閱讀時根本沒辦法理解,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一家人的名字和事蹟,比如那屠殺三千多人真是發生過嗎?書中人不相信,看到後面我也不“相信”了。委實是相當新穎別出心裁的傑出作品。

  寫於2009年6月19日作品是拉美魔幻主義鉅作。重讀的感覺無法言表,一部似真似假的拉美髮展的程序。探險、開發、發展、故事、掠奪等等。夾雜著死人、寓言、幽靈。與另一部《大埋伏》對比來看,頗有意味,可惜,要我進一步評論太早。

  三

  《百年孤獨》真的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她是哥倫比亞出生的傑出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寫就的。百年的馬孔多村莊歷史變遷和人物沉浮,折射苦難的拉丁美洲百年變化的縮影。看完後感到很震撼,這本書很厚,360頁,以前斷斷續續看著,終於在9月底和10月國慶期間把它看完。這本大部頭,恢弘厚重,初看時有很大的畏難情緒,但最終看完,10天左右看完。看來,事情只要下決心,去做,還是能做到的,儘管慢一些,儘管看的不是那麼細緻入微。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蕾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一句簡單的話,拉開了馬孔多百年的歷史帷幕。

  吉卜賽人,神祕有魔力的人,踏進馬孔多,帶來改變。梅爾吉亞德斯正以驚人的速度衰老,他親口說過,死神一直在追隨他的腳步,嗅聞他的行蹤,但尚未下決心給他最後一擊。他智慧無邊又神祕莫測,但還是有著凡人的一面,未能擺脫日常生活中瑣碎問題的煩擾。

  烏爾蘇拉是馬孔多百年興衰的見證人。奧蕾里亞諾羊皮卷最後一頁時馬孔多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

  一、追憶往昔,與哮喘做鬥爭。

  為不存在的病痛去求診更是完全出於一時的好奇心。

  彷彿那些繩索毫無必要,實際上是某種比任何有形捆綁更加強大的束縛將他禁錮在慄樹上。

  受他那慷慨激昂的宣言多鼓動變得熱血沸騰,時刻準備著為一項無望的事業獻出生命。

  驚訝與短短一年間鎮子及衰老如此,

  阿瑪蘭旦在奮力重燃心中已被遺忘的青春激情的餘燼。

  他憑著某種活力勝過了迫近的衰老,只是這活力與內心的冷漠不無關聯。

  上校驚訝與他的猝然衰老、他雙手的顫抖、他等候死亡時多少出於慣性的逆來順受,於是感到一陣對自己的深深蔑視,卻將其誤認為同情心萌發的表現。

  因歲月流逝好遭人遺忘而愈顯衰老,因汗水和塵土而汙穢不堪。

  再也無法忍受執拗性情的重壓,鎖在房間裡為自己孤獨到死的命運痛苦起來。

  不再為政客見風使舵、翻雲覆雨的口號而戰。

  鄉愁的精巧陷阱徒然虛設,這一切都沒能勾起他的憶舊傷懷。

  相比那時如今的她已經是面目全非。一瞬間,他意識到半個多世紀的操持給她留下了種種創傷與疤痕。

  對她矯揉造作的用詞、談起任何事情都要拐彎抹角的說話習慣十分不滿

  被歲月的重負逼入角落。

  只是因歲月消磨和理想幻滅而暫時平靜下來。

  因為孤獨已經為她篩選了記憶,將生活在她心中累積的無數垃圾盡行焚燬,並淨化、昇華了其他記憶,即那些最苦澀的記憶,使其永遠存留。

  絕不肯用來換取一個被虛假迷人的憐憫打擾的晚年。

  沒人確切知道她從何時開始喪失視力。但不久便漸漸確認自己已經無可挽回地陷入黑暗。

  陳腐的矜持做派以及遮掩不住的狹隘心胸格格不入。

  熱戀中焦灼只能在床上平息。

  災難不能成為不守規矩的藉口。用惡毒的預演gongjie攻訐他的懶散。

  聽天由命的悲慼氛圍。

  貧困引起的患難與共當做了愛情。

  別錯過機會,人生比你想象的要短。

  把女王的盛裝當成追憶時光的機器。

  狂歡後的空虛中對自己的厭惡和憐憫。

  她思鄉情切,念念不忘被回憶美化的市鎮。

  133.她歲月的航船正在繞過盛年的最後一個岬角。

  無法壓抑慾望和忍受痛苦。

  毋庸置疑的血源歸宿

  四

  作為世界知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的經典性不僅體現在其所包含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和開創性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中,還體現在其深刻的立意之上。在馬爾克斯筆下,布恩迪亞七代人註定孤獨的命運構建起一部恢巨集的史詩,蘊藏在史詩背後的,還有無數的寓意耐人尋味。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可分割性。

  在《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名字代代重複,與之相對應的,是人物性格、外貌特徵和人生經歷的層出迭見,這反映出小說並沒有將過去、現在和未來明確地分割開來,相反,過去、現在和未來處於混沌狀態,與拉丁美洲迴圈往復的百年曆史一起在變幻的人事中重蹈覆轍。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個注意到時間在馬孔多是不確定的,是迴圈往復式的。“他花了六個小時觀察各種事物,試圖找出一分一毫與前一天的不同之處,期待發現某種變化能證明時間的流逝……最後徹底確認了仍是星期一。”[1]從此,他徹底混淆了時間,在每個同樣的“星期一”裡漸漸陷入無法自拔的孤獨。更為嚴重的是,當人們無法區分過去和未來時,這種時間上的同時性會導致健忘症。正如失眠症來襲之時,馬孔多的人們在日復一日的無所事事中,逐漸變得健忘。即使他們用文字描述事物,“繼續在捉摸不定的現實中生活,只是一旦標籤文字的意義也被遺忘,這般靠詞語暫時維繫的現實終將一去不返”。

  由於時間的不可分割性,有時候預見未來跟回憶過去一樣簡單。貫穿全文的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證明了事件在時間中的持續發展:在故事的開端,這個象徵著“新世界文明”的神祕老吉普賽人就已經預言了結局,似乎不同的事件全都在同一時刻發生了。同樣,梅爾基亞德斯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幽靈的出現以及奧雷里亞諾第二等人與梅爾基亞德斯幽靈的對話都說明了那些生活在過去的人與現在活著的人共同存在於同一時空之中。[3]

  懷舊和健忘。

  《百年孤獨》小說中的人物意識到健忘是一種危險,他們懼怕被遺忘。在一天凌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時隔多年再次見到了鄧希奧•阿基拉爾,他發現“死去多年以後,鄧希奧•阿基拉爾對活人的懷念如此強烈,對友伴的需求如此迫切,對存在於死亡之中的另一種死亡的迫近又是如此恐懼”。鄧希奧•阿基拉爾害怕死後被遺忘,如同《尋夢環遊記》中小男孩的祖父對於他在後世家人記憶中殘存片段的的珍視,也許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死後被人遺忘才是最殘忍的折磨。

  在珍視記憶的同時,小說中那些陷入孤獨的人物卻也感受到了記憶的沉重壓力,隨著這種壓力愈加沉重,一旦不堪重負,人們會選擇在健忘中逃避。丈夫離奇死亡之後,麗貝卡的沉重記憶導致她把自己與世隔絕起來,不與人接觸,生活在回憶當中。她認為自己找到了曾經苦苦尋覓的安寧,“在這裡,記憶因思緒無情的力量化為實體,如同活人一般在幽閉的房間裡遊蕩”[5]。由於沉湎於過去美好幸福的回憶,她放棄融入這個不斷變幻的時代。在奧雷里亞諾上校身上,我則發現了與麗貝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徵:他幾乎喪失了所有的記憶。奧雷里亞諾上校生活在永無止境的迴圈往復之中,他不斷把他執迷收藏的小金魚賣掉、獲得金幣、溶化金幣、重新制作小金魚。布恩迪亞家族染上了雙重疾病:懷舊和健忘。前者把人們禁錮在過去,後者把人們禁錮在現在。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根源於同一事物——布恩迪亞家族無法避免的孤獨宿命。由此可見,倍受煎熬的布恩迪亞家族註定要在時間的迴圈中往復,在命中註定的孤獨中沉淪,根本無法走向未來,直至生命耗費殆盡。

  理想與現實。

  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在布恩迪亞上校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起初參加自由黨人起義是因為看不慣保守黨人操縱選舉,壓迫人民。但當他發動多次戰爭,一步步走向權利的巔峰時,卻逐漸迷失了最初的自我,伴隨著的是不斷增加的位於權力巔峰的孤獨感。“他做出決定,任何人,包括烏爾蘇拉在內,都不得靠近他身旁三米以內。他走到哪都待在副官們用粉筆畫出且只有他一人能進入的圓圈中心,從那裡發出簡短卻不容置疑的命令,決定著世界的命運。”[7]他努力保持著絕對的權威,殘害威脅或蔑視他權力的人,成為了他當初最討厭的壓迫者。

  後來,他重新認識了自己,同時認清了這場他奮鬥多年的戰爭的意義,“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議,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圏裡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8]。於是,他與當權者簽署協議,結束戰爭,並盡全力讓談判朝著他所期待的方向發展,希望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達成最好的妥協。然而,當多年後革命的果實被當權者竊取、自己的革命歷史也被抹去之時,他也只能面對現實,無可奈何。

  在《百年孤獨》中,雖然布恩迪亞家族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迷失,在記憶和健忘裡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中妥協,並最終在孤獨中走向無法避免的滅亡,但在生命最好的年華里,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曾會為了家族的壯大而奮鬥,為了心中的真理而探索,為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而抗爭,那時的他們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脊樑”。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中說,馬爾克斯的作品“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冨足與貧困”。是的,在物質上,他們也許是貧困的,但他們,至少在風華正茂的年歲裡,精神世界無比豐盈。

  五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