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角如何種植

  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酸果、麻夯、甜目坎、通血圖。蘇木科酸角屬。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酸角的栽培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酸角的栽培技術

  酸角學名:Tamarindusindica,又稱酸豆、羅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酸果、麻夯、甜目坎、通血圖。蘇木科酸角屬。樹身高大,樹幹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酸角喜歡炎熱氣候,生長在年均氣溫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最古老的的發源地是熱帶非洲,後經蘇丹引入印度繁衍栽植,生長非常適宜,我國主要分佈於雲南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熱河谷及西雙版納一帶,海拔50~1350米的熱量好的地方。年產酸角100噸,單產、品質、風味都優於省內其它地區。木質有硬質的黑紅色的心材和軟質黃色的白色的邊材素有“東方神樹”之稱。

  酸角的生態環境

  酸角適宜於生長在乾熱河谷地帶,酸角在乾熱河谷的栽培,極大地解決乾熱河谷地帶沙化和水土流失的現象,同時也能為乾熱河谷地帶的農民 帶來經濟來源,因其酸角良好的耐熱,耐旱的特性及其酸角易種,易管理,掛果期長等眾多優點於一身,發展酸角產業不僅能造福當代,還能恩惠於子子孫孫。

  酸角對改善乾熱河谷的作用:酸角生長符合金沙江干熱河谷年均溫19℃以上,海拔1400m以下區域的氣候。金沙江流域酸角資源多呈星狀分佈,自然雨養生存,基本上處於不修枝,不施肥,不治蟲,不聚水覆蓋保墒的狀態.其幼樹結果晚,成年大樹樹形雜亂,枝條密生,內膛鬱閉,營養生長旺盛,光臺作用無效多,結果部位外移,果小,產量低,品質差,果實商品價值低,經濟壽命短,最終自生自滅.為了研究雨養型酸角早果豐產栽培技術措施,提高產量和品質,1992年雲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科研所在元謀幹熱河谷人工早坡地建立667hm2約8000株酸角栽培示範園,初步總結出了雨養型酸角早果豐產栽培技術,用以指導酸角生產栽培. 1概況1992年實生繁殖種植的酸角,3年生平均株高2.56m,冠幅6.74m,地徑727cm,試花試果率達1651,開始有一定經濟產量;4年生開花結果率達70,平均單株產量3.6kg:5年生開花結果率達98,平均單株產量5.2:8年生生平均株高512m,冠幅26.88m,地徑1824cm,單株產量9.8k疊,晟高16.5kg,商品果率達80%以上。

  乾熱河谷區域內光熱資源豐富,氣候炎熱少雨,不利於植被生長,生態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以酸角樹為主要治理樹種對乾熱河谷水土流失進行治理的時候,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做到科學佈局,合理密植,植被合理搭配。利用好酸角不僅可以使當地 經濟收入得以提升,而其還可以阻止環境惡化,不過不能僅僅依賴一個酸角樹種而忽視生態群落所必有的層次與多樣性,因為生態治理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要根據當地的水土條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在這裡要強調利用酸角樹做生態恢復林治理水土流失的時候,要重視酸角林下灌木與草被的種植與管護;第三,人工種植酸角林儘量等高線種植,才能更好起到逐級攔截,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第四,要加強對所種酸角林木的管理,確保成活率,避免很多地方出現的所謂“年年植樹不見林”的現象,才能使水土流失得到合理治理。

  酸角的栽培技術

  酸角樹需要整形修剪。以達人為控制高生長、增大分枝效能,形成矮冠的目的。為此,從幼樹期一般樹高1.5~2米就要整形修剪培育樹冠。首先是封頂,當主幹高1.5~2米時就切斷頂尖

  酸角苗圃頂芽,控制高生長量,促進側枝生長;當側枝長到超過主幹時再作封頂,這樣經過幾年控制,就能降低樹體及冠幅高度。通過封頂後,側枝生長較密,內堂枝較多,遇見透光差,就要酸角嫁接內堂枝適當修剪掉,從而可獲得矮冠型樹型。

  酸角成熟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外觀表現為灰褐色時,果肉呈硃紅色,具有良好風味,果肉和果皮分離,果穗軸基部離層乾脆時成熟。即可採收,採摘時應避免果殼破裂,影響果品的外觀和價格,另外也要注意避免損傷和折斷營養枝,影響翌年的產量。酸角果實耐貯運,採收的果實剪光枝葉晾晒後可在常溫下貯藏,或按品種分類裝入不同重量的

  酸角

  塑料袋中帶運輸和銷售。 根據果實成熟期差異,同一樹上的果實可分批採收。採收時,用枝剪,不傷果實,輕採輕放。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適時定植:羅望子根系對乾旱環境的適應性根冠比是植物抗旱的生理指標之一,是植物光合作用產物分配的重要體現 J。在自然環境中,環境因子的脅迫作用往往限制了植物生長

  合理密植量分配格局,對光、養分、水分的競爭是決定生物量分配的重要因素 J。從羅望子不同水分條件的根冠比結果可見,羅望子的根/冠比的大小與土壤含水量成反比,當土壤含水量為8% ~10% 時,羅望子處於嚴重乾旱脅迫中,其根/冠比達到62.41~66.88%,根系非常發達;當土壤含水量為13% ~15%和18% 一20%時,羅望子仍處於水分脅迫狀態,其根/冠比達53.12~60.84%,根系生長仍大於地上部分;當土壤含水量為23% ~25%時,羅望子地上部分與根系生長量基本各佔49.66~51.55%。

  以上資料說明,當羅望子受到乾旱脅迫時,其根系生長加快,以便吸收更多的水分滿足其水分生理需要。在乾熱河谷,植物具有發達的根系,所以吸水功、能的提高是適應乾旱環境的基礎。定植密度為6m×6m或6m×8m,每公頃栽植270—225株,植穴長×寬×深為1.4m×0.7m X1.0m,每穴施農家肥100kg、鈣、鎂、磷共3kg,磷肥與土混合回填後並高出地表10~15cm,待水浸滲回落後定植。

  施肥管理

  幼齡期與新梢生長期以施氮肥為主,勤施薄肥以促生長。每年3月和7月施尿素施肥管理角生長髮育特點,以尿素攻秋梢,配合施用適量複合肥或鈣肥壯果,於果實膨大期前的7月或8月施用,每株以尿素0.5kg+鈣1.5kg施下。施肥時間:在於熱河谷區應在雨季施用,有利於肥料的吸收,增強樹體的抗旱力。

  整形修整

  酸角樹體高大不利管理,因此,應矮化樹冠。修剪從幼樹開始進行,第1年或貓哆哩酸角樹栽培2年剪去下腳枝、密集枝和細長枝,留1個或2個主幹。酸角喜光、溫,光照充足,營養生長量大,結實率高。當主幹高0.7~1.0m時短截,留1級主枝3~5枝,2級主枝距1級主枝0.7~1.0m,以後逐級減少,促使多級分枝不斷使樹冠擴大。對成年樹修剪在採果後、春梢萌發前進行,除去枯枝、密生枝、交叉枝和纖弱枝,使樹體中心開闊,保持樹體健壯,培育優良結實母枝。

  樹盤覆蓋

  酸角在栽植後2年必須挖坑擴穴,引導根系向縱深擴充套件,這對山地和土壤瘠薄的果園尤為重要,也是土壤改良的重要環節。全年除草2~3次,分別在7月和l1月進行。進入旱季11 4月中耕除草後,用雜草進行覆蓋,厚度在20cm以上,可有效地降低地表水分蒸發,抗旱保溫。

  酸角的病蟲防治

  病蟲害防治:白粉病和葉斑病用15% 白粉靈可溼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7酸角樹栽培[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藍綠象、綠金龜子和食葉毛蟲用40%氧化樂果乳劑800~1000倍液噴殺。酸角5年或6年初果,10~15年盛果,20~30年單株產果50~100kg,高產者可達300~500kg/株。如加強管理,運用園藝栽培技術進行嫁接、修枝,控制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防治病蟲害,每公頃可產果7500~12000kg,以後可高達15~22.5t。

  酸角的酸角採收

  8~12月為結實期,第2年2月果實開始成熟,5月下旬以前陸續採收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