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如何防止上火

  秋季其實很容易上火,上火容易牙疼,頭疼等很多併發症,所以傷害不容忽視。那麼,秋季如何預防上火?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預防秋季上火的方法。

  預防秋季上火的方法

  辣味吸引力大 不宜秋季吃

  “酸甜苦辣鹹”這五味中,辣味是最受大家歡迎的味道。很多人對辣味有著獨特的感情,有些人甚至餐餐吃辣、無辣不歡。一般在吃辣後,人體短時間內會大汗淋漓,有很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辣味能夠刺激汗腺分泌,加快新陳代謝和血氣執行,讓身體排出毒素,對身體有一定好處。但是,吃辣也要講究季節和身體狀況,否則就會導致身體不適。

  適合吃辣的季節是冬季,因為冬季寒冷,而吃辣椒恰好有助於體溫升高。最不適合吃辣的季節不是夏季,而是秋季。中醫認為有五味入五臟的說法,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而秋天正是容易“肺燥”的時候,尤其不適合吃辣。

  吃辣易上火 謹防腸胃病

  西醫認為,人體中的辣椒素受體被辣椒素啟用後會產生痛覺,甚至刺激肌肉反應、增加血液流速,若身體敏感的人還會產生不適症狀,如拉肚子、肛門燒灼等症狀。尤其是秋季氣候乾燥,空氣溼度下降,再加上辣椒地刺激,腸胃容易出現不適。

  中醫認為,辣味具有發散的作用,過多食用,容易“耗氣”。因此,辣味吃多了,反而會覺得全身無力,容易疲倦。如氣虛的人吃了辣椒,容易大量出汗,虛上加虛。而平時屬於陰虛火旺者,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現象,吃辣的食物雖一時痛快,但過後會讓這些症狀加重幾倍。所以,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生長在四川等潮溼地區的人們,吃辣就要十分謹慎,嚴防秋季上火、腹瀉。

  秋季預防上火食譜

  1、生地蓮心烏梅飲

  材料:生地15克、蓮子心5克、石斛幹10克、烏梅30克、白糖適量。

  做法:生地切成小塊或絲狀;烏梅去核烏梅酸性較強,可根據個人口味增減用量。石斛加入清水先煎半小時後,將生地、烏梅、蓮子心加入,同煮20~30分鐘,根據個人口味調入白糖,即可飲用。

  功效:烏梅酸澀平,可生津、斂肺氣、適用於虛熱煩渴、肺虛久咳、脾虛久瀉久痢、蛔厥腹痛等症狀者;生地苦甘寒,功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石斛,性微寒味甘,具有養陰清熱、益胃生津的功效;蓮子心可消暑除煩、生津止渴,此四藥同用,使能養陰收斂、清熱降火。

  2、山藥糯米粥

  材料:山藥、荸薺、大棗、糯米。

  做法:山藥去皮洗乾淨切成片備用;鮮荸薺沖洗乾淨削去外皮,切成丁;糯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乾水分;大棗洗乾淨備用。取鍋放入冷水,加入以上材料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燉約1個小時後即可飲用。喝的時候可以放些白糖來調味,但量不能太多。

  功效:這款藥膳比較適合那些因為秋燥而發生乾咳、便祕的人群。

  3、蓮藕排骨湯

  材料:排骨300克,蓮藕300克,香蔥2棵,生薑1塊,料酒1大匙,胡椒粉1小匙,精鹽2小匙,味精1小匙。

  做法:排骨洗淨,砍成3釐米長的節,刮盡蓮藕表面的粗皮,切成塊,洗淨,生薑洗淨切成兩半,鍋內放適量水,放入半塊生薑、香蔥、料酒,燒沸後,下入排骨,汆水後撈出待用。炒鍋置火上,加水,下入排骨、半塊生薑、香蔥,用大火燒沸,去盡浮沫後改用小火,燉約20分鐘,把蓮藕、排骨及湯汁一起倒進砂鍋,再燉30分鐘,揀出生薑、香蔥不用,放精鹽、胡椒、味精即可。

  功效:蓮藕排骨湯清熱消痰、補血養顏,凡貧血、心慌失眠者皆可食用。溼熱痰滯內蘊者慎服,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4、冰糖柚子菊花粥

  材料:菊花2朵,柚子2小片,大米30克,冰糖適量。

  做法:大米用水泡半小時,菊花用開水泡開水保留,柚子撕成一絲一絲的;菊花去掉花托留花瓣,把菊花茶倒入米中,大火煮開,轉小火熬煮;當用小火熬煮20分鐘時,放入柚子絲和冰糖,不停攪動,持續5-10分鐘,到粥呈粘稠狀為止。

  功效: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主治咳嗽咯痰或喘息、胸消化不良、食慾減少等。

  5、綠豆海帶煲鴨湯

  材料:鴨肉500g、海帶適量、綠豆適量、香葉適量、薑片適量、鹽適量。

  做法:鴨肉入冷水中煮開去汙,洗淨待用,海帶泡發、綠豆洗淨,將處理好的材料和薑片、香葉一起入電壓力鍋中,加入適量水,蓋蓋,按“蹄筋”鍵,散氣後加點鹽即可。

  功效:鴨子在水中生活,因此其肉性偏涼,有清熱解暑的作用,適合上火者食用,而綠豆也有消暑清熱的功效,所以綠豆海帶煲鴨湯是秋季上火的絕佳補品。

  秋季上火怎麼辦

  常見上火症狀有“吃不進”、“受不了”、“拉不出”等多種,因此,降火選藥也當對症。

  “吃不進”是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現為口乾、舌爛、脣裂、目赤、耳鳴及微咳。成人可選服牛黃清心丸片,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受不了”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拉不出”是指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大便乾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渾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甚至帶黃。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軟膠囊等。

  另外還有“虛火”,也就是陰虛而熱,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痠軟,咽乾舌燥,眩暈耳鳴,健忘失眠,或乾咳氣短,或痰中帶血,口乾咽燥,聲音嘶啞,潮熱易怒,舌紅少津,脈細數,此時,可對症選服知柏地黃丸等藥。

  秋燥飲食注意事項

  1、多吃蔬果

  新鮮的蔬菜水果一定要多吃。秋燥傷人的津液,而絕大多數蔬菜、水果性質寒涼,具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作用。飲食清淡有利於改善面板狀況,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敵,苦瓜、杏仁、綠豆、芹菜、芥藍首當推薦。

  2、多吃流質食物

  中醫認為:秋氣燥,宜以潤其燥。我們一定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這樣可以有效的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津。有些去火的食品可以嘗試,但也需對症。比如吃蓮子湯去心火,吃豬肝可去肺火,喝綠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豬腰去腎火。

  3、多吃酸少吃辣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肺主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有助於收斂補肺,而辛辣味發散瀉肺。秋季飲食一定要多酸少辣,韭菜、大蒜、蔥、姜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也一定要少吃。

  4、少吃煎炸食品

  煎炸的食物一定要少吃,如炸雞腿、炸裡脊、炸鵪鶉等都不應多吃,因為,這些食物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