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安全教育的誤區

  兒童安全教育存在的誤區主要有哪些呢?90%的父母卻還在這樣教孩子!下面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了解。

  ,90%的父母卻還在這樣教孩子!

  1、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針對兒童的人為侵害多為熟人實施。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該中心針對近年來340個兒童遭受性侵害案件的統計發現,68%是熟人作案。

  而兒童誘拐及綁架等人為侵害案件,超過61%以上為“熟人”所為。

  2、和父母走散了,站在原地等

  孩子理解的原地與父母理解的原地是同一個概念麼?況且孩子理解的原地是從發現找不到父母開始,被動等待真的是最好的方式麼?

  跟孩子提前約定好走散後的具體等待地點,或讓孩子牢記父母手機號碼、在走散後主動告知所在位置資訊要有效得多。

  3、需要求救時,先找婦女和老人

  大家往往覺得,婦女和老人更值得信任,而在拐賣兒童的各類刑事案件中,實施主體多為婦女。

  而老人由於資訊反饋能力差與自身的力不從心,無論從精力、體力或者是意願上都不是最好的求救物件,無法快速帶領孩子脫離險境。

  在求助時,如按照群體>個體、聚焦物件求助>散焦式求助的方式求助,獲救可能性往往大得多。

  向一群人求助獲得幫助的概率要大於向單個的人求助,因為隨從效應下人更容易響應。

  向情侶求助的概率往往比較高,情侶中的女性會有天生母性情節、更容易幫助孩子,而其中的男性出於戀愛期的雄性荷爾蒙分泌因素、而更願意出手相助。

  4、你要不聽話,就會和電視裡的小朋友一樣被怎樣怎樣!

  恐嚇式教育往往具有驚人的逆反效應或過度防禦效果。家長越是禁止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吸引力越是強。

  而且過度緊張的家長也會教育處過度緊張的孩子,會損害孩子的陽光心態。我們在訓練中碰到過一個真實案例,有個孩子跟父母走散後,周圍人跟他說,“把你爸媽的電話給我,我幫你聯絡他們”.

  結果孩子義正言辭反饋,“滾開!我爸媽不讓我跟陌生人說話。”有警惕意識是好的,可過度防禦只會適得其反。

  5、當有陌生人誇讚孩子時,你會很警惕嗎?

  有人誇你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可以友好的跟陌生人說謝謝。

  但要告訴孩子,遇到以下幾種“陌生人”時,要多加警惕。一是向孩子求助的人。如果有成人請孩子帶路等,應立即保持安全距離,或撥打110請求幫忙。

  二是要帶孩子去玩的人,三是叫孩子名字的人。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名字出現在衣服外邊、揹包等地方。四是告訴孩子家裡有緊急情況的人。

  要明確告訴孩子,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能跟別人走,可請警察幫助。五是說話的時候總是伸手摸孩子的人。

  平時,要和孩子一起演練安全距離的控制,在“陌生人”觸控自己的時候,迅速退後。

  6、要有安全意識,粑粑麻麻覺得你安全意識還不夠

  家長們包括學校對孩子的安全教育的理解就是把成人的安全知識說給孩子聽,不斷地重複,希望孩子能夠記住。

  但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成人可以理解的安全知識,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當他們真的遇到複雜的實際情況的時候,他們真的能記住麼?

  他們就算是記住了,真的可以用麼?看看我們現在成年人都會被層出不窮的騙局所欺騙就知道了,如果要按自己的安全知識來防範,永遠只有四個字“防不勝防”。

  所以建立正確的安全距離,讓孩子設定清晰的規則,與不恰當的接觸和危險的環境保持相當的距離,就有更大的可能遠離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