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餐桌禮儀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那麼你們知道漢族的餐桌禮儀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第一.入座的禮儀

  先請客人入座,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麼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入座後姿勢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佈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嚥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第三.離席時的禮儀

  最後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此時邀請主人以後到自家做客,以示回謝。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更,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自己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義》雲:“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雲:“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後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勳的遠祖和血緣干係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佈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按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常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不同了。

  姓氏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以官職為姓,如司馬、上官、侯、帥、尉等;

  ②以職業和技藝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倉庫的姓“倉”,做買賣的姓“賈”;

  ③以祖先的名字、爵位為姓,如孟孫、叔孫、王孫、公孫等;

  ④以封國、封地為姓,如齊、魯、吳、楚等;

  ⑤以原始崇拜物為姓,如馬、牛、羊、龍等;

  ⑥以居住地方的特徵為姓,如東郭、西門、楊、柳,李等;

  ⑦以數字為姓,如伍、陸、萬等。

  此外還有些複姓如長孫、賀蘭、呼延,則是由少數民族語音譯而成。

  宋朝人編寫的《百家姓》內收入單姓共408個,複姓共76個。近代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已收入單複姓共4129個。常用姓氏不過200個左右,最常見的單姓只有100個,而以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伍、郭、馬為姓的人已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

  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複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名是嬰兒出生後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的,是人的正式稱號。號,是有必然名望和文化的人,為暗示本身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陸游,號放翁。

  現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麼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 而且多為一字或兩字。名反映了漢族文化特徵和心理特徵。如有的用“富、貴、財、祿”等字,希望發家致富;有的用“康、健、鬆、壽”等字,希望健康長壽;有的用“棟、傑、俊、才”等字,希望發財成材。男子用動物命名時,多用“鵬、龍、虎、豹”,象徵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則用“鬆、槐、桐、柏”等字,象徵雄偉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應用“鳳、鶯、鸞、燕”等字和“蘭、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溫柔、賢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