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與個人修養

  一個人良好習慣形成與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個人修養。的關係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習慣體現個人修養

  一個人的習慣表露,不一定都在一些大節上,在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上對一個人影響也很大。比如,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者主動讓座;開車、停車時多為他人著想一下,多給他人一些方便;吸菸時菸頭不要亂扔,如花盆、水池、小便池等;休息時一些文體動後,主動清裡一下現場,保持公共環境整潔;就餐時儘量照顧一下他人,注意公共飲食衛生,不要亂動、亂用他人餐具,分清公私餐具的正確使用;飲用食物時的瓶、盒、包裝物,瓜果食品的皮、核等等不要隨意亂扔亂放;使用公共水池、浴室時注意清理雜物,防止下水道堵塞;要注意勤儉節約、不要亂扔、扔倒飯菜,每天工作後把工作臺清理一下,檢查好辦公裝置、電源等;每天最先進辦公室的人開開窗、擦擦地、清理一下垃圾,最後離開的人注意檢查一下門窗、貴重物品、電器裝置等等;這些看是小事的事,是個別人的個別現象,但是它卻反映著一個人習慣,透著一個人的修養。

  特別要提示的是有些人的一些習慣在一個環境時間長了,可能被包容、被忽視了,當你一旦到了新環境就可能暴露無疑,對一個人影響很大。其實就絕大多數人來講,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就是那麼一點點。

  從良好習慣提升個人修養

  身體是一個人的基礎,這就好像是人生存的工具。如果連工具都不能保證,那就談不上什麼其他方面的發展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有著深刻道理的。從事適量的運動、保證營養、管理自身壓力,可以有效的保證身體健康。

  精神方面帶來的啟迪就是要對生活擁有自己的信仰,並將其作為調節情緒的有效手段。

  心智方面的鍛鍊主要來源於良好的閱讀、寫作、計劃、想象習慣。這些習慣的形成,有助於充實個人的心靈,在閱讀中獲取精神與知識的充實,在寫作中鍛鍊思維與邏輯。可以說物質以外的追求,主要來源於心智方面的鍛鍊。

  社會情感方面,我們能夠學會服務與奉獻,從中提升人生的意義。在奉獻中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向更多的人付出,我們的人格才會更加的完善。

  怎麼養成良好習慣

  1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 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者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所以確定一個明確計劃和目標併為之堅持21天。

  2樹立各種實力較量的競爭意識,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就是給自己一定的壓力,強迫自己去完成習慣的培養和計劃,去挖掘隱藏在大腦裡的潛意識。

  3做出一份對於自己的獎懲模式,強迫自己每天完成自己的計劃。

  4給自己做一份行之有效的計劃。

  5強迫自己樹立時間觀,準時、守時是養成良好習慣的前提條件。

  6找朋友或家人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