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向別人遞名片

  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給別人遞名片,還要接受別人的名片,這裡先講一下如何向別人遞名片。

  遞名片給他人時,應鄭重其事。最好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雙手或者右手,將名片正面面對對方,交予對方。切勿以左手遞交名片,不要將名片背面面對對方或是顛倒著面對對方,不要將名片舉的高於胸部,不要以手指夾著名片給人。若對方是少數民族或外賓,則最好將名片上印有對方認得的文字的那一面面對對方。

  將名片遞給他人時,口頭應有所表示。可以說“請多指教”“今後保持聯絡”等,或是先做一下自我介紹。

  與多人交換名片,應講究先後次序,或由近而遠,或由尊而卑,一定要依次進行。切勿挑三揀四,採用”跳躍式“。當然,也沒有必要廣為濫發自己的名片。雙方交換名片時,最正規的做法,是位卑者應當首先把名片遞給位尊者。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也不必過分拘泥於這一規定。


如何向別人遞名片圖示

  名片知識延伸:

  名片起源於交往,而且是文明時代的交往,因為名片離不開文字。原始社會沒有名片,那時人煙稀少,環境險惡,人們生存艱難,交往很少;文字還沒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結繩記事也只存在於同一部落內部,部落與其他部落沒有往來。到了奴隸社會,儘管出現了簡單的文字,也沒有出現名片。奴隸社會經濟還不發達,絕大部分人都固著在土地上,奴隸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少量世襲奴隸主,形成小的統治群體,由於統治小圈子長期變化不大,再加上識字不太普遍,也沒有形成名片的條件。

  名片最早出現,始於封建社會。戰國時代中國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隨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使用,經濟也得到發展,從而帶動文化發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其它流派形成百家爭鳴景象。各國都致力於擴大疆土,扶持並傳播該國文化,戰爭中出現大量新興貴族。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後的中國,開始了偉大的改革:統一全國文字,分封了諸侯王。咸陽成了全國的中心,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係,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所謂“謁”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發明,作為給被拜訪者的見面介紹文書,也就是現在的名片。

  名片,見於西漢史籍時稱為“謁”。《釋名·釋書契》載:“謁,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東漢時,謁又叫名刺,據《後漢書》載,禰衡曾身懷名刺求見於人。在挖掘的漢墓中發現,這種謁或名刺,系木簡,長22.5釐米,寬7釐米。上有執名刺者名字,還有籍貫,與今名片大抵相似。

  至唐代,木簡名刺改為名紙。唐代長安新科進士以紅箋名紙互換,以便交流。晚唐又喚作門狀、門啟,都是自報家門的一種聯絡方式。宋代的名紙還留有主人的手跡,據南宋張世南在《遊宦紀聞》中記述,他藏有黃庭堅書寫的名紙,而秦觀送他的名紙,類似今天的賀年片。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北宋書法家蔡襄的《門屏帖》,據陸游在《老學庵筆記》考證,類似“名刺”。

  元代易名刺為“拜帖”,明清時又稱“名帖”、“片子”。內容也有改進,除自報姓名、籍貫,還書寫了官職。清代《竹枝詞》有詩為證:“是新拜帖都興小,三寸來長二寸寬”,“紅箋二寸書名姓,曾許懷間半刺通”。從詩中所知,清代的名帖很小,而且還是梅紅紙。經考證,清代人的名帖已經不同於唐人手寫,而是寫好楷書,鐫好木戳,印在梅紅紙上。後來又出現了白紙名帖詳見徐珂的《清稗類鈔·風俗類》。

  “名帖”與今天的名片的格式幾乎相同,而女子的名片,已婚者還加上了夫家姓氏。其大小尺寸也有常式:闊二寸,長三寸。為文人交流、拜訪之用,通常主人拜訪朋友,讓僕人或書童將名帖交對方門公,門公再呈於自家主人。蘇州長篇彈詞《描金鳳》中有一段,寫蘇州人錢知節因降雨有功,去北京拜訪宰相,門公要他交500兩銀子才肯通報,據王定保《唐摭言》載,這在唐朝已成風習,唐人劉魯風遞了名刺,也被典謁所阻。而在《綠野仙蹤》一書中,有考生投帖求見,主人於冰不想見,便讓門公說自己不在家,可見名帖在當時已很流行。

  唐宋文人出外拜客,還喜帶個拜匣,拜匣中有筆墨,可當場手書。清代印製了名帖,手書名帖少了,除非主人是大書法家,有意露一手。拜匣亦為文物,清末民初的拜匣製作得十分精緻,匣盒系木製或漆器,上繪山水人物圖,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拜匣典雅精美,欣賞價值頗高。

  到了明代,統治者沿襲了唐宋的科舉制度,並使之平民化,讀書便成了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稱呼。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展,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有時候,名人的名片會被人利用。清道光年間,浙江鄞縣舉人徐時棟參加當地官員的宴會,得知有人曾用他的名片前往官署徇私說情,幸被識破。另一些鄉紳名人的名片,也大抵如此。原因就是這些人在過年時四處散發名片,名片大量外流的緣故《煙嶼樓筆記·卷五》。到後來,許多名人都在名片背面註明“不作他用”字樣,以免被狡詐之徒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