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學隨筆

  讓中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求知的樂趣,這是數學教學的成功。那麼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學生的思維訓練角度來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從知識結構入手,考慮教學概念與已學過相關概論的關係以及教學概念本身的特點,然後從學生的認知角度考慮,能夠訓練或培養學生的什麼思維方法,創設切實可行的情境。下面介紹我在教學實踐中讓概念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做法,供同行者參與。

  1、通過歸納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代數,對新內容的學習較多地使用了歸納的方法,相當部分的運演算法則和運算律都是通過歸納出來的,即是從個別、特殊的事物探究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它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方法,適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它不僅適用於公式、定理、法則的歸納與發現,也適用於對某些概念本質屬性的探究,可以作為情境創設方法,以單項式概念教學為例加以說明。

  問題1:請同學們回憶,代數式是什麼樣的式子?找幾個同學分別寫出幾個代數式

  分析:提問三五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五個左右的代數式,其中可能有單項式,也可能有多項式,然 後 老師把其中的單項式選出,若個數不夠,老師可以把備課時事先準備好的單項式再補充進來,得到一組三到五個單項式的集合,為下面的探究作好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所研究的單項式大部分是由學生提供的。

  問題2:認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代數式 4a  2c , -2y, x3,  0.1m2 n3,說出這幾個代數式的特點,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分析:學生可能對“相同的地方”不太明白,老師可以給予提示,即它們之間在運算種類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思考、討論,朝著“它們都是數與字母的積”的方向努力。在此基礎上觀察出它們不含有什麼運算,也為以後學習多項式作好準備。

  問題:同學們好好想想,-2、x,是不是單項式呢?

  分析:又回到特殊情況,使學生懂得單個數、單獨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

  2、通過類比創設教學情境

  一般來說,一個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一些概念之間往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對那些相近或相似關係的概念,因為它們有著諸多的相似,所以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類比的方法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方法,它是根據事物間的共同特性,由一事物研究另一事物的思維方法,可以作為概念教學的情境創設方法。下面以同類二次根式為例加以說明。

  問題1:回憶同類項的概念,寫出一組同類項,並指出這一組同類項“同”在什麼地方?

  分析:由於同類二次根式與已學過的同類項的共同特點是“同類”,的所以在類比之前要強調“同類”的含義,只有弄清楚了同類項中“同類”的意義,再進行類比到同類二次根式才能產生思維的飛躍。

  3、直接說出概念創設教學情境

  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學習到某種思維方法,然而有的概念,它的定義象名詞解釋一般,這種概念的教學情境創設可直接給出其定義,然後讓學生分析理解定義的文字表述,從而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以多項式的項與次數為例加以說明。

  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們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創設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並不斷地自我反思,最終能靈活解決數學問題。經過幾年的實踐,廣大教師都意識到,教學必須有革命性的變化,必須體現新思路。傳授新知識和新技能,才能培養具有現代意識,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而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教育界推廣新課標、新理念的浪潮中,它的教學模式也面臨著一場大考驗。

  《數學課程標準》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迅速地反思過去和現在的數學教學,理解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本人也積極轉變自己的思想,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與學生一起走進新課程。

  一、中學數學教學的實際狀況與新課程理念

  目前中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反映在課程上:教學內容相對偏窄,偏深,偏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情感關注較少,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事實上,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應只是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應該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因而改進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勢在必行。

  與以前的教材相比,課改新教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1.教材體現了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統一,“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2.教材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的聯絡。數學素材大多來源於自然、社會與科學中的現象和實際問題,體現了人的社會現實性,做到數學學習內容現代化。

  3.教材尊重人的個體差異,堅持把握課程標準,在體現基礎性、普及性的同時,又彈性地編入一些選學內容,對大多數例題和習題均留有一定的拓展、探索餘地,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的需要,有利於“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4.教材適當編排應用題、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增設了研究性課題學習,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實踐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平面鑲嵌、設計對稱圖案、撰寫小論文等。

  5.教材的編寫有利於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不再是執行教材的忠實奴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運用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資源。在課程範圍內,教師的教學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體例,可以適當改變課程順序,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進行創造性教學,把生動的教材變成生動的課程。

  二、新課程下的中學數學教學實施策略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和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絡的。數學課上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他們思維的方法,開發他們腦中未被開發的腦細胞,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

  1.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要學生對數學感興趣的前提是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提出的教學建議。創設情境可通過動手操作、看動畫演示、做數學遊戲、講數學故事、聯絡實際生活等多種方式進行。可以是教師在課前設計的,在上課開始的時候作為創設情境,積累經驗和提出問題之用,如許多教師常常用實際問題或設定懸念匯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研究需要而臨時產生的嘗試性的研究活動,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觀點或方案等。顯然,關鍵在教師要創設好問題情境,必須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要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出發,要貼近學生生活,要帶有激勵性和挑戰性。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統一起來。

  2.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係

  新課標改革實驗要求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上都要根本性變化,要打破傳統師生關係的陳舊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係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在課堂中我們要營造寬鬆、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平等參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不主觀、不武斷、不包辦,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個學生,增加對學生感情的投入,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誠心。以平等的態度點撥、啟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勵。教師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尊重學生的個性,多關注一些學生的能力,誘導學生自主地學習不斷地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結合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願學、愛學、樂學,培養“親其師、信其道”的真摯感情,化感情為學習數學的動力。

  3.重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數學能力實際上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聽、說、讀、寫、想等方面的能力,它們是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也是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保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聽”就是學生首先要聽課,同時也要聽同學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課後的感受,這就需要有“聽”的技能。因此,教師要隨時瞭解周圍學生對數學課知識要點的理解及聽課的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聽課技能。例如:①在聽課過程中怎樣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與教師同步。②怎樣才能更好地領會教師的講解。③怎樣學會歸納要點、重點。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麼辦。⑤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注意聽,並積極參與討論等。“說”就是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對數學中的概念能夠做出解釋,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向老師提出問題,使得自己的見解和提出的問題易於被別人理解。“讀”就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某種層面上講,也是為今後“說”的技能打基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和課外資料,既豐富了知識面,又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性。“寫”就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具體運用到學習活動中去。它是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數學中的一些證明題,有很多學生都知道它的證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識點,但總不能夠很好地以“寫”的形式將其證明過程展現出來。即使寫了,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也較為混亂,推理過程也不夠嚴密。這些都是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某一側面也體現了培養學生“寫”能力的重要性。“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決定著他們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想”就是要發揮學生思維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們在講完“圓的有關性質”後,提出“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體驗,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想象中對所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儘量為學生創造有利於形成聽、說、讀、寫、想能力的條件,並不斷摸索培養的規律和方法。

  4.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5.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