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家庭教育禮儀

  中學生很多都是在家一個樣去了學校又是一個樣,那麼你們知道中學生的家庭教育有什麼禮儀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一、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在這個以升學率來衡量教育成果的時代,家庭教育質量往往被學業成績所掩蓋。大多數家長只關心中學生的分數,而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在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從而走向成功。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定是孩子態度不認真的表現,那就錯了,其實,有10%到30%的孩子存在著學習能力障礙,家長應該仔細地分析其原因,對於每個學生來說,並不都是學習成績好、考試分數高一定能體驗到成功。成功或失敗,還取決於學生對考試成績的態度,因而,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只要平時上課用心聽講,學習認真、努力,無論最後考試得多少分,比以前進步了,就應該感到滿意。因為進步代表超越自我,超越自己,這就是一種成功。

  二、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傳統的家庭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不冒險……應該培養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與競爭的能力。

  家長們不妨對孩子說:“孩子,你已經上中學了,爸媽相信你,你的事可以自己做決定,爸媽說的話可以做參考。”給孩子足夠的信心,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尊重他們的各種需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們商量,多聽他們的意見,允許他們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容忍孩子有與父母不同的見解。放手讓孩子接觸社會生活,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經歷各種見解,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鍛鍊,增長才幹,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實行家教合作

  家長要多和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和商議,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學校,對待孩子。學校教育是中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家長只有多和老師溝通,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思想情況和生活情況,從而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幫助孩子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挫折,促進其獨立、健全人格的形成。

  學校應該設立一個家長與孩子、學校的互動平臺,即家長教師協會,它包含家長活動委員會、學員活動委員會、學校安全委員會等分會,以共同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促進孩子學習效果為目標。並定時推出各種活動,比如:教育專家講座、教育經驗分享等。通過加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絡和交流,為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

  四、自然教育

  讓孩子通過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鍛鍊身體,錘鍊出堅強的性格,培養對大自然、對人類關懷的博愛之心,孩子會懂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祕,開始對理想的追求。

  中學生家庭餐桌教育禮儀

  一、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學校食堂,經常會看到學生將整碗白米飯灑在一地,棄之泔腳,卻毫無珍惜之心。每個學生都讀過這樣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為父母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實,餐桌是最好的課堂。

  重視對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絕對不會放棄餐桌上這一家庭教育的平臺,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珍惜每一粒飯,每一葉菜;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知足常樂,珍惜今日生活來之不易。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懷感恩之心”應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起步,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

  二、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文明“吃相”

  在家中,與父母共同進餐;在社會,與朋友同學一起聚餐;如果能養成一個文明,儒雅的用餐習慣,這是保證孩子將來社會規範上的適應,人際互動上的和諧,以及各種條件下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從小能養成文明的用餐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永恆的,無限的。超越萬貫家財,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三、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1.用餐前,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2.學習筷子的正確拿法,並養成習慣;

  3.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用餐時,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6.用餐過程中交談要輕聲;

  7.單手不可同時拿兩種餐具;

  8.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9.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10.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慢用”。

  四、餐桌上,讓孩子學會分享承擔責任

  有一位中學生曾經寫了一篇作文,她的題目是:“媽媽喜歡吃魚頭”。在他們家,只要餐桌上有魚,媽媽吃魚頭,爸爸吃尾巴,中段理所當然屬於孩子的。在這樣的家庭裡,由於過分凸現了獨生子女的“獨”字,助長了孩子的獨食,獨霸、獨享的家風,長此以往,家庭中會形成一種父母與孩子不平等的文化,在餐桌上,孩子“以我為中心”,家庭中在物質上難以實現家人之間的共同分享,在精神上便無法獲得共同分享的快樂。

  餐桌上的分享何止是物質上的分享,更為重要的還應倡導餐桌上的精神的分享,文化的分享,學習成果的分享,具體表現在:晚餐時,家人團聚,互相關懷一天的生活;談論交流生活中的趣事,營造餐桌上和諧寬鬆的氛圍;交流一日來的各自獲得的各種資訊,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有很多家庭把每天一小時的晚餐時間稱之為“晚餐論壇”,成為親子之間共同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分享的平臺。但也有個別家庭,每日晚餐,父母口中嚼著飯菜,手把著飯碗,便開始對孩子“三堂會審”:“今天語文考幾分了?”“數學為啥考這麼差?”“班主任老師又來電話告狀了!”隨著父母對孩子步步“逼供訊”,孩子極力反抗自衛,餐桌上空頓時雷電交加,烏雲密佈……這樣的晚餐對孩子的“身”與“心”有百弊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