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隨筆

  做父母最為驕傲的就是看到孩子長大了。那麼關於孩子成長的隨筆,都包含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兒子上三年級了,增加了新的課程:英語。第一次上英語課興奮地不得了,回家對我說:“媽媽,以後回家我和爸爸教你說英語吧!”“好啊!你爺倆教我說英語,我教你倆普通話,咱們雙語共贏!”於是我們一家人達成一致,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們彼此是家人,是學生,是老師,是朋友。為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先滿足他一個小小的願望,那就是買上讀書郎點讀機。但事先說好了,不能買前興趣十足,買後就對他置之不理,要堅持每天都要聽,都要讀。買回來的當天,他突然發現裡面還有個叫“多多”的小寵物,只要你點讀的次數多了,寵物還會升級,這更加激發了他學習的興趣,不僅點讀英語,也點開語文聽課文朗讀,做練習題。不管孩子是不是為了寵物升級,但孩子的確點了,聽了,讀了。我想這些就足夠了。

  別小看小學英語,培養興趣是最關鍵的,孩子只有喜歡了,才能學得好。兒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表達,因此我和老公商量,在生活中要多鼓勵孩子說英語。

  比如早晨起床,我會在孩子耳邊輕輕問候:“Good morning,Qiqi!”孩子迴應:“Good morning,Mum!”上學了,他會和我們:“Goodbye!”晚上出去散步,老公會和他邊走邊說:“紅是red黃是yellow,蘋果apple,香蕉banana…"儘管有時孩子的音發得不是很準,但看得出,他已經慢慢地喜歡上了這門課程。只要孩子敢於開口說英語,家長一定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多多鼓勵孩子。

  除了多說,多督促孩子聽錄音也是很好的方法。

  早晨起床後,中午飯後,睡覺前,偶爾給孩子播放一段簡單的英語故事,或者英語歌曲,不僅激發他的興趣,也能增強孩子的語感,聽錄音時,並鼓勵孩子大聲跟讀。聽一句跟讀一句,這樣可以提高聽讀的準確性。如果有時間的話,陪孩子一起聽、一起讀效果會更好。

  英語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重要的是培養興趣,養成習慣。要讓孩子知道:今天,你花大量時間去養成好習慣,明天,你就可以更好地去學習,好習慣受益終生。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心和希望,有一位家長說過:“要把培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的確,只要你多投入一點,相信孩子會給予你更多的回報!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吧!

  篇二

  女兒自9月份在姥姥家小住後,語言的發展速度很迅猛。因為姥姥家在河北所以小朋友也一口地道的河北話。

  接回北京後我們很努力的教普通話,但已經很難改了,但願上幼兒園的時候能學會普通話。還差幾天就兩歲了。真是時間如梭,回頭想小朋友小時候的軼事還歷歷在目呢。

  言歸正傳,小朋友現在的近況。成長身高和體重都很標準,已經不再是小時候的那個小胖丫頭,正朝著淑女的方向發展。

  小朋友看到我和爸爸下班後,非常熱情奔向我們說:“媽媽爸爸回來了,吃飯通常我媽媽把飯菜都準備好了,幸福啊!洗洗手,換鞋,吃菜指著飯菜”等等,表現的非常興奮。好似一個小小的指揮家。想必長大了是位賢惠的女主人

  一天,我抱著寶寶往家走,她很關切的用小手摸著我的頭說:“媽媽,使慌白河北話—意思是累嗎?”我說:“不累,寶寶真懂事會關心媽媽”。她滿足的小嘴笑笑。

  爸爸媽媽白天上班,小朋友有姥姥在家帶,姥姥自己帶孩子確實很辛苦,有一次姥姥想休息休息吃個橘子,發現茶几上的橘子不見了,就到處找,還想自己就是老了,記性不好了啊。後來還是不甘心,就問寶寶說:“琪琪,在茶几上放的橘子你看到了嘛?”小朋友很天真的說“我放到冰箱了。”姥姥:“哈哈……”真是個小主人了。

  女兒現在是坐在餐桌前自己吃飯了,不用我們餵飯啦!自己用勺子盛菜,喝湯雖然有浪費,我想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不過我發現越來浪費的越少了,孩子還是在進步滴。看著孩子成長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寶寶現在大小便都會脫褲子,有時候有便意就會說:“媽媽,尿尿”,有時候會吧尿尿說成拉巴巴,最近總是把尿尿說成拉巴巴。呵呵。有次帶她去買衣服,我在專心的挑衣服,旁邊的老太太跟我說你的小孩兒把褲子脫下來了,是不是想尿尿,我急忙要抱著找廁所,店主說我這裡有準備,就是賣童裝的想的真周到。小朋友當眾頭褲子,媽媽好尷尬啊!

  晚上睡覺的時候,通常她要媽媽陪她一起看會兒書,看累了自己抱著毛絨玩偶就會睡覺了。

  篇三

  父母家庭的塑造力

  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很多,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父母和家庭的塑型力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關鍵因素之一。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塑造力

  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觀察者,就會發現:一個為錢爭吵不休的家庭,孩子長大後就對錢有很強的控制慾,會想方設法掙錢,甚至不擇手段;為婚姻爭吵不休的家庭,孩子對情感十分敏感,長大後甚至恐懼步入婚姻殿堂;深受慢性病與不健康折磨的家庭,孩子會把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為社會地位和權力大傷腦筋的家庭,孩子對社會的攻擊欲就會增強,不是精英就成其為叛逆。家庭內部的知覺與父輩們的內心體驗必然導致孩子的主動關注增強,優秀與叛逆發展的力量便以此為中心積聚了。

  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塑造力

  我們常說孩子的行為是父母行為的延續。是的,要想孩子長大後孝順自己,那你就要好好孝順你的父母,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順其自然的會孝義為先。抱怨孩子不愛學習的父母,他們常常也是一個不愛學習者,甚至感到學習是受罪,那麼孩子自然也不會把學習當作樂事。父母的行為,生活習俗,興趣愛好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做什麼要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打罵孩子、虐待與暴力的家庭似乎具有家族“遺傳”,其實並不是“遺傳”,那是因為父母不良的行為對幼小孩子有心理印刻作用,在孩子還未有自己的判斷和決斷之前,父母行為在孩子內心的認知和情緒模型中已基本形成,長大後自然就如法炮製了。

  請朋友們看看下面兩個家族的例子

  在美國,有這樣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一個是珠克家族。到目前,兩個家族都已經傳到第八代。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勤勉好學,嚴謹正派,他的子孫中,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8位當過教授、86位是文學家、65位做過醫生、21位當過議員、2位當過大使、1人做過副總統。

  而珠克是個遠近聞名的酒鬼、賭徒,畢生無所事事,渾渾噩噩,他的後代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殘或夭亡、60多人犯過詐騙罪或盜竊罪、7個是殺人犯,沒有一個有出息、有建樹。為什麼兩個家族的境遇會有如此大的區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兩個家庭的家風截然不同。兩個家族的成員一代一代的在不同的家風中潛移默化地成長,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傳習、濡染、影響,最終是一個家族受人尊敬、愛慕,相互激勵,相互勖勉,積極奮進;而另一個家族則讓人憎惡、厭棄,彼此影響,彼此效仿,不思進取。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品行的雕塑力

  語言是一種描述,而非家庭內部的感覺,語言中有評價和判斷,涉及世界觀,但語言總是會激發內心情緒。你用什麼方式與孩子說話,把孩子描述成什麼樣,孩子也慢慢的變成什麼樣。有些家長喜歡貶低、否定孩子,以為這樣會激發他的自尊心和奮鬥心,那樣激發出來的自尊是假的自尊,是為了掩藏自卑的自尊,這自尊是做給父母看的。語言上貶低孩子,勢必把孩子導向弱勢人群,而且誇獎和批評都可能是一種強化,批評缺點也可能強化或者建構了這些缺點,使孩子完整的自我變得百孔千瘡所以,所以建議父母們應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肯定孩子,誇大孩子的優點,縮小孩子的缺點,為孩子營建一個自己還行的心理氣氛。。在學習中,父母老師如果常常能用積極肯定和獎勵孩子的辦法教育孩子,孩子就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自然會喜歡學習!

  家是溫馨的港灣,避風的船,如果你的家長輩間互相指責、埋怨、爭鬥,孩子感受到的就會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感染到他的身心,也就可能傳染給他接觸的社會成員。因此,我們說家庭成員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家長要理智,要發揚民主,主動傾聽家庭成員的意見,平等協商,讓家庭充滿歡樂情趣,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和諧、溫暖和相親相愛的家庭中生活。

  總之,孩子的培養教育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願天下的父母們用你們的塑造力把每一個孩子塑造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