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指導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一個積極的學習過程,選題是起點,對活動起著關鍵的作用。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三年級研究性學習指導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三年級研究性學習指導

  一、明確學校推進“你好,暑假”生活素養及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專案式學習,促進學生組織策劃、溝通合作、整理分類、交流分享等能力。

  二、“你好,暑假”學習專案的內容:生活與運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具體內容根據年段特點,各有側重,組長需要明確每項內容的實際意義,並結合本班實際制定規劃。

  三、過程實施中,各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分組,實行組長負責制。每組以5-10為宜,每項活動開展需要重視活動前的策劃、過程的實施和活動後的反思。尤其是策劃環節,組長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能力,推動參與者的策劃組織和具體分工,綜合意見形成方案;組織實施中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學會尋求幫助,學會合作;活動結束要引導大家積極整理資料和總結活動得失。

  四、暑期專案學習中家長的職責:做孩子身後的支持者、安全保障者、活動推動者;活動組長要充分發掘本班資源優勢,以“生活與運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為著力點,突出班級特色,暑期加強活動過程的即時性分享,相互啟發,彼此促進。

  研究性學習指導實施建議

  一到三年級

  1.請家長指導孩子在7月10日前結合上述專案要求引導孩子一起做好暑期計劃,鼓勵大家在班級微信群裡晒計劃;A類是暑期長項活動,可以與孩子約定家庭獎勵措施。

  2.B、C類,指導孩子招募夥伴兒、約定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及活動方式,認真組織活動,活動結束,指導製作美篇上傳校園網指定網路埠。

  3.願意在班級分享的同學或小組,假期認真製作交流課件,並做好交流準備,開學初申報,班級、年級展示。大家可以積極將自己研究性學習的建議或意見,向物業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或媒體提交,承擔小公民的社會責任。

  四到八年級

  1.7月10號前完成個人暑期生活計劃表,招募活動小組成員,通過微信群或QQ群召開小組活動籌備會議,也可以徵求家長同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現場小組會議商議暑假活動實施,注意過程性圖文資料收集。

  2.暑假生活完成美篇,分三部分生活與運動、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圖文記錄“我的快樂暑假”,並選擇前兩項其中之一完成一篇作文電子稿放在美篇上。釋出在校園網指定網路埠。研究性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大家可以積極將自己研究性學習的建議或意見,向政府有關部門或媒體提交,承擔小公民的社會責任。

  3.願意在班級分享的同學或小組,假期認真製作交流課件,並做好交流準備,開學初申報,班級、年級展示。

  研究性學習指導策略

  一、學習活動的拓展中選題

  從學習活動的拓展中選題主要從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進一步深化兩方面思考;既要加強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絡,還要深化學科知識的學習,探究學科學習中的疑點,也就是對學科學習中的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可以是各學科教材內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為基礎,加以適當創新和拓展研究;在學習中不斷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學習。

  學科學習是學生最主要的工作,佔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就學生的發展而言,只掌握學科中最基本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能將學科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或對學科中的某個疑點進行深入研究,那麼這樣的學習將會更有意義。教師和學生要把學科課程研究化,即用質疑和研究的習慣對原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恰當的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詳細分析、研究教材,聯絡實際,精選教學內容,認真組織開展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等能力為主的探究性活動。只要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挖掘,就能提出一些較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如在學習了《高中生物》中“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鑑定”、“葉綠素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常見蔬菜的物質組成測定與比較實驗”,利用生物實驗中的檢測方法來比較常見蔬菜葉綠素、還原性糖、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又如學生在提取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基礎上,深化實驗探究,設計了《葉綠體中Mg元素的定性測定》,運用巨集觀手段解決微觀問題的方法。

  學科教學中許多實驗或問題的探究也都能作為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課題,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資料和資料,再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尋求最佳的實驗方法,證明某些觀點或得出某些結論。如某些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實驗步驟複雜、操作難度大的如何改進,是否有更實用簡便的器材和方法,藥品能否變化或替代等等。如在學習高中生物《新陳代謝與酶》一節內容時,是通過觀察氣泡產生的相對量以及衛生香復燃的情況,來比較過氧化氫酶和三價鐵離子的催化效率,並進而來驗證酶的高效性,但肝臟研磨液易變質,實驗時常發現效果不好。事後提出:教材設計的實驗中豬肝是不是最好的實驗材料?是不是植物也含有過氧化氫酶?能否通過定量測定來反應酶的活性,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學生在化學氣體收集方法的啟發下,著手設計定量收集氧氣並研究過氧化氫酶的活性。

  當然,學生在日常的學科學習之外,還可以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其他學習活動,包括聽學科知識講座、科普報告等。這些學習活動大多數是主題式的,學生往往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感。

  在學生日常的學習中,存在大量值得學生深入探討的問題,只要教師能夠把握不同學生學習的特點與能力,及時瞭解學生的興趣與目前的疑惑,啟發學生進—步思考,給學生提供尋找問題方向的建議,並作恰當的啟發與引導,學生是很有可能發現頗有新意的課題的。

  二、生活實踐的觀察中選題

  從生活實踐的觀察中選題要求學生關注身邊的世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教學資源,利用實驗室、標本室、生物園、校園、家庭、田園、大自然和社群環境等實際情景,發現和提出問題。在生活中不斷研究,在實踐中體驗學習。

  生活是知識之源、智慧之源。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思維的自由度比成年人大得多,好奇心強得多。一些成年人司空見慣而被忽視的有一定創造價值的現象或問題,常常在一定條件下被青少年發現並提出來。與學科學習不同,在生活中尋找問題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有積極思考問題的意識與習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做“有心人”,關心自己身邊的周圍發生的一切,如談論最多的、本社群特有的、異常的、不認識的,對各種大氣、水質、噪聲、垃圾等環境問題以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問題都應予以足夠的關注,從對校園生活和自身周圍熱門話題的觀察思考中獲得靈感和機遇,並及時選擇其中適合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活動。同時教師也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與他們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探究型專題的選題背景和激勵機制。例如針對近幾年某校大門口的荷花池四圍石壁及荷花葉柄上出現一團團粉紅色的小卵,經同學查閱資料,觀察記錄,對照分析,最後確認為福壽螺所產,捕捉福壽螺時發現它反應較靈敏,後來荷花池發生螺災,睡蓮和荷花被食等情況,學生分別開展了《福壽螺的生物學觀察》、《福壽螺的應激性與觸手感覺功能的實驗》、《石灰水殺滅福壽螺的實驗》,進一步瞭解福壽螺與環境的關係;圍繞學校的這個池塘學生還提出了《近三年池塘生物學觀察與生態學分析》、《菹草的水池生態效應研究》、《富營養化池塘系統的生態修復與工程設計》等,這些都是校園中發現的課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開展研究活動。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科學探究一刻也離不開實踐。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圍繞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尋找課題,而且要引導學生從社會實踐中發現課題。在實踐活動中同學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惑,對這些問題進行適當的篩選、提煉,就可能成為很有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因此,讓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積極開動腦筋,引發對實踐問題的思考,是一條很重要的選題途徑。一次同學們在採摘溫州俗稱的“八稜瓜”的稜角絲瓜時發現名不符實,就提出《稜角絲瓜八稜的概率調查》;在學生的一次自行車越野賽中,途經永強堤壩時,提出了《溫州永強灘塗的外來入侵植物“大米草”的調查研究》……。顯而易見,如果學生沒有走出課堂,沒有參與生活實踐,是不可能提出這樣的研究課題。

  事實上,目前很多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都來自生活實踐。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提供各種生活資訊,引導他們對所觀察到的、瞭解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生活在學校環境之中,對社會生活了解得不多,教師要為學生組織更多實踐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社會。學生對社會還不十分敏感,指導師必須從多角度啟發他們的思考,給他們提供正確思考的方向,啟發他們多角度看問題,以深化問題,使問題更有研究價值與意義。

  三、資料資訊的查閱中選題

  從資料資訊的查閱中選題可從網路資訊、新聞報道、報刊雜誌、專業書籍、電子資訊等資料中發現和提出問題,也可從獲獎成果或研究案例中的借鑑中提出課題;還可以仔細研究老師提供的背景材料,通過小組的討論並發現問題。

  隨著資訊網路和出版技術的發展,今天的中學生可以較容易獲取大量的資訊資料,知識水平已較為豐富。從文獻資料的查閱中選題,就要有勇氣研究前人剛剛開始接觸而還沒有解決,甚至還沒有提出的問題。如:生物學科是一門專門研究生命的科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現代生物科技新進展的新知識,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在此基礎上選題並通過理論性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如“20世紀生物科學偉大成就調查”、“克隆技術的成就和影響”等都是些建立在文獻資料查閱基礎上的課題。

  從文獻資料的查閱中選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在閱讀某些文獻資料和優秀案例中得到啟發,聯想出新的課題。《魚類耐鹽性的研究》是在閱讀全國第五屆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中一個優秀專案後提出的;另外《中學科技》、《科技輔導員》、《中學生物學》……上都有值得借鑑的課題,我們可以從區域特色、研究內容、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角度考慮,遷移、變化出新課題。如《永強名木古樹的現狀調查與保護宣傳》就是學生模仿雜誌上一篇文章,開展了對永強的名木古樹的數量、分佈、品種、生長情況等方面調查研究;《菸草浸出液對細胞染色體變異的實驗研究》是學生在《紅外線對細胞染色體變異的實驗研究》的啟發下衍變出來的。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廣播、電視、圖書報刊、朋友交談等裡面有豐富的資料資訊,都是發現問題的良好途徑。獲得的資訊越多,發現課題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已存在的資料資訊的查閱與深入研究,尋找事實,比較各種觀點、研究方法、背景、原因、解決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和相同,從特性、數量、因果、層次、關係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發現事物的聯絡,開啟選題的思路。

  四、研究課題庫過濾中選題

  研究課題庫過濾中選題是針對一些習慣於做練習和完成任務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缺乏相應的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自己找不到研究課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課題庫,讓他們從中過濾性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課題。

  從研究題庫的過濾中選題中學生往往又不太願意選教師提供的現成課題,除非真的自己沒有可行課題;教師準備介紹給學生的課題往往是教師自己發現的、較滿意的,指導較有把握的,而教師提供的課題完成較好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課題缺乏知識基礎和了解、信心和激情;還有教師建立的課題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可能會有所出入。比如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對同樣的問題,其深入的層次是不同的。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往往還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學生,激發不起學生課題研究的興趣,似乎是在為教師研究,從而在研究過程中出現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因此,課題庫要不斷完善,還應通過學生的多次過濾選擇,同時,教師介紹課題也更顯重要。教師展示課題時要有清晰的課題構想和明確的課題意義,還要增加課題的趣味性,吸引學生聽講,讓學生明白課題設計意圖,激發積極探索的慾望;現代教學媒體能增大教學容量,開闊學生視野,誘發學生思維,使課題介紹更精彩、更生動、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如《學校周邊河道垃圾汙染的調查》課題以音像資料的形式介紹主題材料和背景,學生選題情況較好;還要做好課題研究的示範工作,選擇有望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成功的題目列為課題,帶領學生進行全程研究,培養課題研究的骨幹,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堅定學生參與研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