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活領悟隨筆

  作為高二的學生,要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需瞭解更多相關隨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情,融化冬天;情形成春天。其實我的情終有一天會化作沉默的大山融入腳下的這片土地,其實我的情無時無刻不在戀著家鄉的土地。

  風塵僕僕的我走下汽車的那一刻,一陣卷著黃沙的狂風吹來,它向到來的人們打著招呼告訴人們你來到了黃土高坡。熟悉的氣息,沒錯,這就是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曾經生活過的家鄉。

  腳踩著鬆軟的土地,耳聽著小鳥的鳴叫,沿著小河,我踏上了向消逝在記憶中的老屋邁進的旅程。這時我總會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幾句,心中總有淡淡的蒼涼,淡淡的憂傷,記憶如風一樣吹過!

  走在寂靜的田野上,我輕吻著潺潺流過的小河,它沒有江南的清爽透徹,她不是人們眼中那惹人喜愛的江南女子,他只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漢子!它流過的地方沒有江南圓滑的雨花石只有那混在沙石中的尖沙利石,可它仍將它們一一磨平。混合著沙石的河水使你看不到他的底部,隨手抓起路邊的石子使勁的向他拋去,你只能聽到那沉悶的“咚”的一聲。如風燭殘年的老人一樣,你總是捉摸不透他。那是歲月與文化的沉澱。

  河水悠然的在林中流過,其實並不能稱為樹林,那只是孤零零的幾棵老樹。高高的、瘦瘦的惹人心疼。穿越千年而來的颯爽的清風在他們間穿來穿去,那從遙遠的西北地區而來的清風帶著特有的體溫盤旋在它們的上空,它們只是靜靜的佇立在那裡,不曾動搖,時刻歡迎著從遠方歸來的遊子張開它們的雙臂來一個大大的擁抱“你終於回來了!”。它們沒有華麗的外衣,因此不是西方印象派大師的傑作而是那明清山水畫派大師筆下恬淡悠遠富有禪意的秋樹。我離開的時候正值深秋,樹上的葉子還未剪斷那份思念,依然在風中搖曳著那份牽掛。遠方的天空很悠閒的飄蕩著幾朵白雲,邁著蝸牛的步伐踱來踱去同時變化著各種各樣的姿勢向我打著招呼。我只是笑笑專注著看著那恬淡的藍天,不知它是怎樣在肆虐的黃沙下保持著它的藍的同時又保證了雲的白!看著只有在這高原才能見到的沒有任何雜質的深藍的天空我忽然有一種衝動。想要親近它,真想縱身一躍,躍入天池一般的天空暢洗一翻,從肢體到靈魂。順便再問一問它是怎樣保持那純潔的!

  每當陽光在背後一寸寸落下時,夕陽就將天染成金黃色。有時小孩子一淘氣起來就會偷偷的拿上阿爸的打火機將雲朵點燃。這時我喜歡獨自靜坐,坐在高處且聽風吟。手把濃如秋雨的惆悵,獨自一人撫摸風的傷痕。我喜歡靜靜的沉默,每當初夏來臨我總是一坐就坐到月上西頭。蟋蟀、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想成一片,編織成一個古老的童話。我的心中老是飄起小時候與姥姥生活的那段日子;老是飄起“聽媽媽講那回去的故事”這首古老的歌。

  家鄉是一個人的精神寄託,一個人走的越遠那根弦就越緊。因為長的越高的樹其根必扎的越深。

  面對空曠的山谷,感受著大山巍峨不動的氣勢,我想放聲吶喊!但我不會大喊“家鄉,我愛你”我只會大喊“媽媽,我回來了”!

  篇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這一句名言驚世駭俗。是何等的聖賢才能到到達如此境界?人生於天地,對萬物又如何能不有所眷戀?我非聖賢,我為此驕傲。以為我可以肆意地享受天地萬物帶給我的感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三種味道,使我對人生慢慢品嚐後舌尖殘留下的味覺。

  茶

  它有如風的飄逸,也有如山的深沉,淡雅間透著濃郁的韻味,微苦後泛起絲絲甘甜。就像一位身披素衣的隱士,輕輕揮動手中的摺扇,縷縷清風遊走發間,嘴角若隱若現的微笑,一抿世間恩怨情愁。

  茶的味道教人以低調、高雅。茶香獨特,只有心靜方能體會。塵世太過喧囂,心靈難以寧靜。此時便捧起一杯清茶,換一個心態,品一種恬淡。偶爾的孤芳自賞又未嘗不可?

  咖啡

  我曾一度十分討厭這種東西,味道像中藥,又沒有好看的顏色。可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漸漸懂得如何去飲一杯咖啡。未,濃郁的香氣便溢滿了鼻腔,之後就只覺絲般滑潤的液體在口中游走。是苦,也是甜;是憂傷,也是喜悅。就像生活,總是在悲喜間跌蕩,在悲喜間輪迴。戀戀不捨把它嚥下,餘味不覺,脣齒留香。

  醇厚的藍山,苦澀的炭燒,濃郁的卡布奇諾,憂鬱的愛爾蘭……他們適合在一個人的夜晚享用。再配上昏暗的燈火,黑色的晚風。只有懂得憂鬱,懂得深思的人,才懂得咖啡的美,它交給我們成熟與穩重。

  酒

  說起酒,就不得不說李白。詩仙的詩大半是酒灌出來的。在中國,酒成了一種文化,它象徵著中國人的豪邁與浪漫。第一次嘗試喝酒就落下了陰影,除了辣,沒有其他的感受,不明白大人們何故樂此不疲。慢慢地越喝越多,酒量也就越來越大,才明白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味。

  啤酒適於歡快的場合,大杯大杯一飲而盡,酣暢淋漓;紅酒是浪漫的代表,跳動的燭火,曖昧的香味,一杯鮮紅,風情萬種;白酒象徵著奔放,對酒當歌,把酒言歡。這等豪情又怎會懼怕那甜蜜的火辣。

  酒會亂性,使人變得情緒化。索性讓那狗屁的理智間給去吧。人生需要放蕩的激情,人生需要“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氣魄,人生更需要“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良辰美景。此時若得酒一壺,生不欲他求,醉死也風流!

  人生百味,豈只是這簡簡單單三味說得清;世間萬物,又怎是這隻字片語道得明。“以物喜,以己悲”不也是一種境界?感受悲喜,感受百味,感悟人生。

  篇三

  讓,是一種文明,是一種道德,是一種文化。翹首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讓”隨處可見。“讓”已流入中國人的血液,注入中國人的骨髓。“讓”,雖只見於細微之處,卻營造了一片充滿陽光的天空。

  在公共汽車上,年輕人起身讓座給老人、小孩、婦女。一個渺小的動作,卻深深注入每個人的瞳孔,激盪著每個人的心靈。陽光透過視窗柔和地射進來,多麼和諧呀!

  田間的小路,狹窄而又曲折地伸向遠方。一山難容二虎,一條小路難容二人,一人站在旁邊的田梗上,等待著另一人的走過。一個輕輕的邁步,方便了他人,快樂了自己,陽光普照大地,照出了人的心靈,照出了人的美德。

  “讓”,有時可以製造一份驚喜,一份美好。

  今天你或許給某人讓了座,你會覺得今天的旭日東昇格外美麗,今日的風格外涼爽,今日的鮮花開得格外爛漫。——“讓”,製造了驚喜。

  母親讓出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歲月,自己的全部,換來了子女的平安,子女的青春,子女的幸福。——“讓”,製造了美好。

  “讓”使白雲顯得格外飄逸,敞開一片充滿陽光的天空。“讓”的過程如品茶,越品越香濃;“讓”的形式如喝白開水,越飲越單純;“讓”的結果如蜂蜜,一直甜到腳底。

  讓滑鼠脫離指尖,你會發現原來書海里也有寶庫;讓憂鬱的心遠離,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妙;讓飄蕩的心迴歸,你會發現原來學習如此有趣。

  其“讓”也,足以顯才,足以博贊,足以煉情。讓出一種風度,一種品味,一種人格。“讓”可使扭曲的心靈迴歸到正確的軌道,“讓”可使今日的輝煌為明日的發展打下基礎,“讓”可使陰暗的天空充滿陽光併發出迷人的色彩。

  你讓,我讓,大家讓,這樣就能營造出“我讓人人,人人讓我”的和諧社會氛圍。沒有“讓”的日子猶如沒有陽光的日子。沒有一隻鳥的樹林不成樹林,沒有一滴水的江河不成江河,沒有一點“讓”的社會不成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