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驚蟄的來歷傳說

  “春雷響,萬物長”

  不知不覺三月來了天氣也越來越暖和了

  但是暖和起來了也是有原因的

  今天可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現在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驚蟄的來歷和習俗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宋陸游 《春晴泛舟》

  驚 蟄  驚蟄時刻:3月6日05:55:39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氣 候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習 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著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今日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養 生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傳說番丨驚蟄這些小故事你知道嗎?

  驚蟄的由來

  傳統上為春季,第三個節氣。即視太陽 在黃道 上自黃經345°至360°0°的一段時間 ,每年3月5日或6日開始,至3月20日或21結束,約15天。這時太陽直射點由 5°57′S移至赤道。狹義上,指驚蟄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345°的時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拓展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此時節,氣溫和地溫都逐漸升高,土壤開始解凍,雨水增多,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各地農民搶抓農時春耕備耕,田野間、大棚裡處處一派繁忙景象。民間有“過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春翻田,勝上一道糞”、“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等農諺。

  習俗

  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起先在民間,吃梨有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之意。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打小人

  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驅蟲

  驚蟄時令,大地回暖,自然界的各種動物開始出來活動、繁殖。我們不大喜歡的蟲子自然也開始在我們面前晃悠。驚蟄後,佩戴個香囊,可以安神驅蟲。

  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