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語文德育論文

  語文教學中的幽默,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的幽默感,是教師運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長的表現手段進行教學的富有藝術性的行為方式,包括言語和體態上的幽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幽默語文的主題德育範文,歡迎大家參閱!

  

  教師應該把自己豐富的知識儲備與聰明才智相結合,充分利用“可趁之機”,在語文課堂上巧妙運用幽默藝術,以實現讓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幽默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教師能力、知識、智慧、靈感在教學中的集中體現,是使學生能夠帶著興趣學習的關鍵因素,更是使語文教學得以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重要途徑之一。亦莊亦諧,莊諧並重,才能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一、幽默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營造輕鬆環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幽默藝術,能夠把課堂打造成一個師生平等的和諧環境,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這樣才能讓學生緊張的情緒在課堂上得到放鬆,從而有利於學生興趣的激發以及思維的拓展。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能夠以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為樂趣,其更重要的前提是對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慾。而懂得在語文教學中適當運用幽默藝術,將能在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之後的知識鞏固與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曾經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上《楊梅》這節課前,她事先在講臺內準備了一瓶儲存了很久的楊梅,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瞭解楊梅,她答應只要學生閉上眼,能回憶出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就變出楊梅讓大家嚐嚐,結果她真的照做了。這就不僅營造出師生相處融洽的氣氛,讓彼此相互信任,更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好奇與興趣,使學生樂學。

  二開啟心智,鞏固知識,發展學生能力

  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師生固步自封,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十分不利於語文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良好的情緒下,思路敏捷,解決問題迅速,在不良情緒的操控下,思維禁錮,反應遲緩。並且德國學者海因茲·雷曼麥曾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曾經有一位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深刻記憶“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及其在地圖上的位置,她編了一道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從那以後,學生再沒記錯或忘記過這七國。可見幽默能夠啟發心智,使學生更能在幽默的語言環境下加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從而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身體力行,將促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更好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三增強教師魅力,“潤滑”師生關係

  教學過程的參與者不只是學生,教師也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幽默教學的主導者。能夠掌握豐富的知識與教學技能是衡量一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的基本要求,而能夠熟練使用各種幽默技巧更是衡量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的關鍵因素。能說會道加上幽默,這將成為一位教師增強其人格魅力的重要法寶,也是“潤滑”師生關係的不二法門。筆者的一位小學老師,他眼睛小,但他對學生們這樣說:“你們要是在這麼好的年齡不惜時如金,奮發學習,老了才抱佛腳,佛也會生氣的,這不,佛把我眼睛變得越來越小了。”這位老師非常幽默的告誡學生要努力學習,幽默讓教師更顯親和,使其深受學生愛戴,學生可能會因為喜歡老師繪聲繪色的描述、生動滑稽的演繹而喜愛課堂,這就不僅促使學生學業進步,而且改善師生之間的緊張關係,從而使師生在融洽的環境中各得其所。

  二、幽默材料的來源

  一融入生活,細心挖掘

  生活是幽默最好的啟迪者,充分利用我們的各個感覺器官,融入深刻的思考,將會有不可思議的發現和收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我們最直接的感官,我們可以看見事物的形狀、色彩、動靜,因而可以遊走大街小巷、閱讀書報、觀看電視節目,獨具慧眼將能使我們善於發現。能夠聆聽也是幸福之事,聽鳥獸河流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無窮的魅力;聽街頭巷尾的議論,聆聽自己的心聲與別人的話語;聽音樂、廣播,享受美妙的聲音帶來的安逸。耳濡目染才能印象深刻,幽默來源於生活,要挖掘它關鍵在於細心。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軼聞趣事、俏皮話、順口溜等,教師應獨具慧眼,善於發現、利用。尤其是要注意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電視節目,流行趨勢,流行話語等等把所見、所聞、所觸、所感的一切記於心上,好比讓已經化為山川、河流和土地的盤古重歸於一個新的整體,挖掘新的內涵。例如曾有一位學生在作文字上寫到自己如何憎恨“老鼠”這個生物,可以說恨之入骨,但老師為了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就舉出生活中的“滑鼠”來告訴他: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倘若世上沒有老鼠,也就沒有滑鼠的新奇發明了,不是麼?我們每次玩電腦時,不是都對滑鼠“愛不釋手”麼?由此而糾正了一位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可見,細心挖掘善生活中的幽默很重要。

  二咀嚼書本,信手拈來

  教材也是生活實踐的積澱,是前人的知識濃縮和經驗總結,身為教師,不僅需要對教材深諳於心,也要注重閱讀課外書本雜誌,最終能夠融會貫通,對幽默材料熟練掌握並能信手拈來。我們在教材中所接觸到的幽默材料包括魯迅的諷刺式幽默,如《阿Q正傳》《孔乙己》;契訶夫、歐亨利的冷幽默,如《變色龍》、《裝在套子裡的人》;安徒生的童話式幽默,如《皇帝的新裝》《醜小鴨》;以及吳敬梓的中國式幽默,如《范進中舉》等。適時地運用這些材料來調節課堂的緊張氣氛,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能夠使學生充滿興趣,也能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而能從課外書本獲得的幽默材料更數不勝數,中外名著中的幽默不勝列舉,如《西遊記》中豬八戒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鮮明個性,馬克吐溫的經典諷刺式的幽默小說。咀嚼書本,從會讀到讀會,勤思到思會,才能在需要幽默時信手拈來,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位學生上課時,不小心打破了自己的玻璃水杯,他羞紅了臉,怯生生的等著老師來批評,然而這位老師走到他身旁蹲下,像在找什麼東西,然後對他說:“人家司馬光砸缸救友,原來你是砸玻璃救小螞蟻呀!你成功啦!”顯然,老師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笑了,這既挽回了學生的自尊,又鞏固了之前學的司馬光的事蹟,何樂而不為呢?

  三迴歸課堂,啟用靈感

  課堂是教學過程中眾多突發事件的發生場所,伴隨著太多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正因為如此,某些偶發事件才可能帶來一定的幽默效果。課堂上,學生不經意間給出的有趣回答,教師不經意間做出的滑稽動作,某個特定的時刻恰逢出現的一個幽默的人都給與教師無窮的靈感。事實證明幽默不需要費盡心思去尋覓,只要教師真正與學生共同投入課堂,善於發現學生在看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想什麼,就能夠從中汲取經驗。曾經有一位老師在上《鄉愁》這篇課文時,課堂上有位學生開小差望著窗外,這位老師就說道:“看來某同學真是思鄉情怯啊,他的鄉愁比余光中先生的還要濃厚啊,厚的看穿了玻璃窗啊……”學生們哈哈大笑,可見既要在學習中思考,也要在思考中學習,靈感的激發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可見幽默能從課堂中來,只是需要靈感的點綴,出色的臨場發揮。

  三、幽默藝術的使用技巧

  一言語幽默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最多的方式是語言。無論是朗讀課文,還是師生問答,都是以語言交流的方式。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就要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一切可以取用的資源,來豐富課堂,感染學生,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

  1.巧用修辭

  眾所周知,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使用無外乎是所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動,實際上說話時巧妙地運用修辭,也能夠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或說服力。在學習《狐狸和烏鴉》這篇小故事的時候,當烏鴉因為被狐狸誇得天花亂墜而失去了到嘴的肉時,老師就巧妙的告誡學生:“當你看見有牛在天上飛的時候,那就說明地下肯定有人在吹!所以,我們不能聽信別人諂媚的話語,否則會吃虧的。”老師用這樣一種誇張的幽默方式,使學生不僅記住了這個小故事,也懂得了故事所要傳達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把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的比喻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並且印象深刻。

  2.巧說故事

  語文字就是一門充滿樂趣與智慧的學科,教學不僅使課堂充滿樂趣,而且考驗師生的反應能力與聯想能力。課堂上不可以死讀書,學生的學習狀態的提升需要教師的幫助,實際上課堂上的更多時間是教師在說,學生在聽,大體上是一種給予與接納的過程。但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到自己的人生經歷與經驗,從中挑選能輔助學生更好學習的資源。課堂上可以穿插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到《醜小鴨》這篇課文時,一位老師說了一個有關他自己的故事:“我小時候長得很胖,胖到同齡孩子能穿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就像肚兜,他們都嘲笑我孤立我,還叫我‘肥冬瓜’。我的力氣非常大,還能夠自己掌控好,所以體育課上的鉛球考試我總是第一,於是大家開始對我另眼相看了,我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大家看看現在的我,還想不像‘肥冬瓜’呢?哈哈,事實證明‘肥冬瓜’也是有春天的!”老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演繹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自然讓學生印象深刻,並且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傳達的道理。

  3.巧用聯想

  歌詞、廣告詞、故事、笑話都是可以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的,只要老師善於聯想並運用在恰當的地方就能事半功倍。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時,由於學生們總是無法熟練地回憶起接下來的那一句“多少樓臺煙雨中”,因而老師即興發揮,把這一句詩用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的主題曲的音樂唱了出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自此,學生再沒忘記過這句詩,而且每次看到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播出時,總能想起老師上的課,印象很深。

  4.巧妙變音

  變音是指老師在上課時,尤其在學到以語言或對話為主要內容的課文時,必要時可以在朗讀時適時地改變自己的發音習慣,用奇怪或誇張的變音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給學生“這篇文章其實很有意思很值得關注”的訊號。例如,在學習《變色龍》時,老師示範讀課文時,讀到奧楚蔑洛夫在不停地變臉時所說的不同的話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通過不斷地變音表演,讓學生更好地瞭解在不同場合下奧楚蔑洛夫的內心世界,從而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的學習。

  二體態幽默

  除了語言,教師還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如豐富的表情演繹和誇張的肢體表現。這樣不僅能夠加強老師的親和力,還能讓學生在無壓力的氛圍下更容易接受喜愛的老師所上的有趣的課文。教師豐富的面部表情、滑稽幽默的體態語言等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表情誇張

  教師在上課時,除了其語言要具有表現力之外,其表情也要附和這語言,以達到聲情並茂的程度,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老師在教授“鼠目寸光”“齜牙咧嘴”“嗤之以鼻”等成語時,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表演才能,用誇張的表情演繹動態的成語,讓師生均樂此不疲。再如上《祝福》這一課時,講到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前後的臉部表情與神態變化,老師恰如其分的表情展現出了這種變化,讓學生久久不能忘卻,深切體會到祥林嫂當時的苦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善用肢體

  除了豐富的臉部表情能感染學生之外,巧妙運用肢體語言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肢體語言可以誇張也可以矜持,重要的是看演繹的是什麼內容。例如,在上到《雨巷》時,倘若教學條件有限,沒有多媒體。那麼老師在念到“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時,可以做撐傘的動作,來回自踱,腳步徘徊不定,做出似乎在等待著誰的樣子。誇張的動態表演,不僅可以以讓學生感覺有趣,而且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不斷進行契合文章的想象和聯想,有利於更好地揣摩詩文展現的意境以及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體態語言要精煉確切、自然活潑、富有個性,要誇張而不過分。語文教師要注意過猶不及,千萬不可忸怩作態。

  三板書幽默

  課堂上,聽、說、讀、寫是融為一體的,除了語言的薰陶,動作的感染,當然少不了老師的板書。板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針對中小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也不夠集中,這就需要老師採用巧妙的板書來加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1.符號幽默

  在網際網路不斷髮展的今天,網路表情或者符號越來越豐富且為人所熟知,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新事物的流行都必有其生存空間與接受物件。這些網路表情和符號雖並不正規,但可以被正確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增添教學樂趣。例如老師請學生上黑板默寫詞語時,學生寫錯了,老師可以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表情,即兩個減號與感嘆號結合“- -!”來表示這個詞語寫錯了,需要加油。讓學生上來改正後,可以換一個冒號與右括號結合“:”這樣的表情,意味著改得很好,繼續努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充滿樂趣,由於孩子們年齡小,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所以把這些表情恰當結合到語文教學中,將會促進語文教學。

  2.漢字幽默

  語文教學課堂上,在黑板上書寫的更多的是漢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漢字特別是象形字充滿了神祕感和魅力。因此,語文老師在板書時,可以利用漢字的巧妙構造來學習新學的詞語。例如,在教小孩子學到“山”字時,可以把“山”字畫成一座山的形狀,加深小孩子對“山”的形狀的瞭解。再如“大”這個字,老師在板書時可以畫一個簡單的小人兒,解釋“大”的每一個筆畫分別是小人的每一個部位。這可以針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的教學方法,小孩子會感興趣,也會對中國文化有更好地理解。

  四、使用幽默的注意事項

  一明確幽默的目的,切忌盲目幽默

  任何教學課堂都是神聖的,因此教學時所運用的幽默應該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使用。幽默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教學中運用幽默,不論實施過程怎樣,都是為了服務於教學。因此幽默的運用必須適應教學的需要,不能為了幽默而幽默。否則,如果教師只追求幽默效果,離開了教學計劃和重點,東扯西拉,也許會逗得學生滿堂大笑,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卻會分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造成“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從而會減少課堂上知識傳授的容量和密度,不免給人以譁眾取寵之嫌、喧賓奪主之感。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幽默運用真的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認真對待,仔細揣摩,不可顧此失彼。

  二幽默要注意物件,內容健康向上

  幽默是服務於教學、服務於學生學習的,因此,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確定幽默的內容和方式。首先,幽默的內容要積極健康,不能為了取悅於學生而採用粗俗的語言、荒誕的故事,也不可拿一些聖人學者那開玩笑,否則將使學生對老師反感,提不起學習興趣;其次,幽默要注意物件,不能傷害學生人格和自尊,要充分尊重學生。拿學生開玩笑,用幽默嘲笑學生,不僅有損教師的威信,也有傷學生自尊,容易使學生產生牴觸情緒,影響教學的正常發展。不講求教學內容的健康性,不尊重教學物件,將使教學不成其為“教學”。

  三幽默要注重創新

  幽默意在創新。我們不反對借用經典的為人們所熟知的幽默用語、幽默故事,但一味人云亦云,老調重彈,充其量不過是學舌的鸚鵡。機械地模仿別人,會窒息語言能力的提高,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對教師的不滿和輕視。使用幽默藝術最重要的是善於適情適境的“信守拈來”,而不矯揉造作。如發現學生習作有了抄襲之嫌,便在講評時說:“我原本信奉‘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看了有些同學的習作後,我將改變信仰,信奉“無獨有偶”。因此,要注意求新求變,為師者要時時體會學生的情感需求,知識需要,玩味學生的審美心理,接受動機。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四幽默要適可而止

  一節課中,幽默並不是越多越好。幽默表現得好,能使學生心領神會,積極思考;表現得不好,則會因為“撲空”而令人失望。所以運用幽默關鍵在於把握時機,見機行事,一觸即發。運用太多,會導致課堂氣氛活潑有餘,嚴肅不足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這必然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運用不足,也會導致學生興趣突然中斷,期待老師以幽默的方式繼續上課而不得,因此不斷遐想,心思飛到九霄雲外,不知課堂老師所云。由此可見,幽默教學固然重要,但必須掌握適度原則,掐好那個點,既讓學生快樂到了,又能使教學過程繼續下去。

  五、幽默後迴歸課堂

  幽默是一種藝術,善用幽默的教師是大師。一節課45分鐘,只有恰當的運用幽默,才會事半功倍。幽默到了,學生開心了,但此時教師還必須做到的最重要的一件是就是幽默的收尾工作。語文課的教學幽默總是與語文知識結伴而行,是語文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總是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服務,且總是以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為其根本目的的。其語文性決定了它以充分調動語文學習內容的幽默因素為主,同時又由於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又可以採集生活中的幽默,並對之加工改造,使之符合語文課堂情境,適合教學需要。其認知性決定了它是讓學生在笑聲中進行認知活動,在認知活動中伴隨著笑聲。其育人性決定了它不應該是粗俗的,而應該是健康的;不應該是油滑的,而應該是一種亦莊亦諧又以莊為主的輕幽默,同一般幽默一樣,也是一種心理的暫時解脫和心靈的鬆弛替換,一種壓迫被移除的快感。如果上課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開心,那大可不必如此費周折,下課讓孩子們想怎麼開心怎麼開心去,但這是課堂,是學習的地方。幽默後迴歸課堂既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