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論文集錦

  知道企業論文怎麼寫嗎?下面是關於企業文化的一些論文範文,不知道怎麼下手的朋友們可以看看哦。歡迎閱讀借鑑,希望你喜歡。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路徑探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到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企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意義重大而深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是一項長期、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較長的階段,並且必須堅持一些必要的原則,採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一 從思想上達成共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

  社會主義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首先要被企業領導及職工共同擁有和普遍接受,因而統一思想,建立共識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關鍵。

  企業文化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指明瞭方向,提出了新的認識和實踐高度。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以人為本,而文化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因而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推動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在企業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價值導向,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企業文化中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企業是工人階級集中的地方,工人階級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重任,因而他們堅持集體主義對於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建設意義重大。

  二 從感情上加大投入,堅持思想教育與解決職工需求相統一,重視職工主體地位

  企業職工是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開展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必須堅持一切為了職工,一切依靠職工的路線,既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又要解決職工普遍關心的實際問題,想職工之所想,急職工之所急,辦職工之所需,不搞形式主義,雷聲大雨點小,不搞脫離實際、無原則無目標的社會企業文化。這樣職工從情感上接受並積極投身到文化建設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本質特徵。

  生產力的主導因素就是人,企業文化則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重視職工的主體地位,塑造以職工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尊重職工的價值觀、創新精神、工作方式和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努力將企業目標與職工實際需要相結合,力求做到上下一條心,共同決策,實行職工民主管理,增強企業凝聚力,有利於企業計劃目標的實現。

  從感情上加大投入,重視以職工主體地位為出發點,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保障,也是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條件。

  三 從制度上加以規範,堅持健全機制和創新相統一,強化組織領導

  在企業管理者看來,文化和制度是一體兩面:有形的制度中滲透著文化,無形的文化通過有形的制度載體得以表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中,必然也需要健全的規章制度作載體和保障,而且要堅持把健全機制與創新相統一。我國現行的文化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現行的文化機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不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適應文化自身發展的需求。因此,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依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徵,推進文化機制創新,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設優秀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個模式、同一個方法長期搞下去,需要不斷尋求創新。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機制保證,還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開展精神文化活動多數是由黨群部門具體組織,部門領導在以自身企業實際情況為基礎的情況下,拓寬文化建設思路,高標準要求,工作注重務實、求實、落實,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展開,展示強大的組織領導的優越性,保證文化藝術長期繁榮與發展。

  四 從實踐上加強凝聚,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以弘揚主旋律為導向

  加強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機制上的保障,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將精神文化落到實處,增強企業凝聚力,弘揚團結友愛精神,形成互助合作和健康向上的氛圍,有效提高包括企業經營者在內的全體人員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當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發展。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從本質上說,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在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因而在開展精神文化活動時,需要大力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和道德,引導人們樹立崇高的追求和理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目前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不夠發達,在這種條件下開展文化活動,不僅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原則,而且要適應現階段人們的思想文化水平,區分不同層次,鼓勵先進,照顧多數,引導不同層次的人們共同上進。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必須要處理好先進性和廣泛性的關係,在活動內容和形式上採用不同的標準。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堅持大力弘揚主旋律。所謂弘揚主旋律,就是在建立文化活動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持這種原則和態度建立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於企業目標的實現,同時也促進了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發展。

  優秀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不僅對企業本身的生產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新的轉型時期,面對市場經濟與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將是中國取得優勢競爭力、彰顯綜合實力的重要保證。

  《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中的日本特色企業文化

  二戰後,戰敗國日本的經濟以驚人的增長速度迅速崛起,引起全世界的矚目與驚訝,促使不少西方經濟管理學者轉向日本經濟正規化的關注。日裔美籍管理學者威廉?大內在此情境下出版了自己的研究著作《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通過實地考察研究,他認為日本的經營管理方式較之美國的效率更高,並且發現IBM、寶潔、HP等被認為具有全世界最佳的管理都具有與日本企業的一樣特點,因此他提出美國企業應該結合本國的特點,充分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方法,實現管理方式A型美國傳統工業管理方式與J型日本企業管理方式的昇華,形成Z理論,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一、以人為本――Z理論思想的核心

  本書首先向我們描述日本公司獨特的工作方式,通過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的對比,提出來Z型組織的概念。作者在本書引言中就一語道出自己理論方法的基礎:“使工人關心企業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工人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人的重視成為Z理論的核心思想。在資本主義企業發展之初,資本家和管理者對於人,特別是工人的認識和對待是狹隘、粗魯的,他們只關注工人的生產率和實際利益的獲取,把工人看成沒有思想、沒有感情的機器,最大限度利用工人的勞動價值創造剩餘價值。

  威廉?大內認為“生產率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問題,或者,用商業術語來說,是個管理組織的問題。生產率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把個人的努力協調起來,並要採取合作的以及具有遠見的作法,給僱員以各種方式的鼓勵。”所以信任、微妙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威廉?大內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系的基本框架。

  作為Z理論的第一課――信任,它促進上下級、同級間同事關係的融洽和親密合作,在組織協調各方面工作時的作用是微妙、有效地,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短期目標的實現,還為公司長期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傳統的民族文化使日本形成了親密的整體社會氛圍,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首頁引用了迪格爾印第安人的箴言:“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了他們的生活。”長達數百年的封建等級制植根於日本國民的靈魂深處,形成了對以天皇為首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民族制度文化的認同。

  不同於美國企業,終身僱傭制、緩慢的評價和晉級、非專業化的經歷道路和含蓄的控制是日本企業的基本特點。此特點把經濟和社會生活廣泛的聯絡在一起,與之相應形成了非常微妙、含蓄、內在的日本企業經營管理方法。終身僱傭制使得企業中的人們會真誠對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的同事,從而結成親密的關係;在漫長的晉級過程中,輪換制會使工作人員在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同事之間流動,這樣就會調節了升級緩慢和工作調動的矛盾,平衡員工的心理情緒,員工的精神需求從而得到滿足。

  二、和諧――Z理論的表現形式

  集體主義是日本企業行為的一條紐帶,它貫穿政策、目標、決策、宗旨的始末,為每個人所共同遵守。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協力或集體而完成的,公司作為社會組織的一部分更是如此,廣泛的參與和信任使每個工作人員都受到重視和尊重,集體責任感而衍生的平等意識是日本企業的重要精神之一。Z理論強調集體決策、集體負責、集思廣益、統一思想對之獨斷專裁決策對企業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集體主義緩和了西方企業中常期以來上下級的緊張關係,改變了公司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促使整個組織形成整體性的和諧關係。

  雖然國與國之間具有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可在在人的重視與尊重方面卻是全人類的認可,是可以借鑑融合的,同樣社會主義體制下的中國企業亦可採用Z理論。隨著人的力量被廣泛認知後,當今具有競爭優勢的公司組織都或多或少的與威廉?大內的Z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在大到國家小到集團的各種組織中,可以說,這是時代進步的結果,也是人本認識的高階發展。為了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現狀,和諧的社會同樣需要和諧的公司集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