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有哪些

  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所以小學的教學至關重要,所以教師們都會進行教學反思。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四年級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可以幫到你!

  四年級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作業的改革

  在家長們看來,劉老師和其他老師的不一樣,最早就是從佈置作業開始的。

  在那份告家長書裡,劉善娜詳細地羅列了家長簽字和不簽字的利弊,簡要地說,簽字便於家長了解每日學習情況,但比較辛苦;不簽字有利於放手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但不易於及時發現問題。

  有三分之一的家長選擇不籤,她在這些孩子的作業本上貼上“免籤”標籤,告訴他們“一切靠自己了哦”。

  “不能讓家長做‘監工’,因為作業不是負擔和懲罰。”劉善娜說。這本該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不少老師卻不知不覺朝著相反的方向去了,包括曾經的自己。

  劉善娜也曾經把調皮的孩子留下來,並不自覺地警告他們:再不聽話我就多佈置作業了,但效果甚微。後來讀到教育專家尹建莉的話:“孩子天生不反感寫作業,之所以後來變得不愛寫作業,是因為在上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小學階段,寫作業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壞了。被罰寫作業,就是弄壞胃口最有效的一招。”如醍醐灌頂。

  “罰抄100遍!”這句話是不是很多人聽起來耳熟?有多少孩子,是在這樣惡狠狠的威脅下長大的?

  可是無論哪門課,罰抄100遍,除了老師自己出一口惡氣之外,只能增加孩子對這門學科的厭惡。作為一個老師,怎麼能一邊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邊又把“學習”當作一種刑具呢?

  劉善娜開始有意識地調整作業,每天數學作業只佈置預習和課上完成的隨堂練習,甚至“痛下決心”放棄了教育局統一下發的《每課必練》。

  60頁的暑假作業被劉善娜認為是雞肋,因為多數孩子都不會認真完成,只是填滿以示完成任務,開學後老師也沒有時間去批改。“既然如此,何苦走這個形式呢?”於是每年暑假前,她會根據每個孩子的考試成績、進步快慢來減負。在作業本前寫上“減10頁”,“減20頁”……最多的孩子可以減50頁。

  當然孩子們花在數學上的時間可沒有減少,每天放學前,劉善娜會給孩子留“每日一題”和“每日一算”,一個注重基礎的鞏固,一個略有拔高,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第二天到黑板前演算,不管做對哪一道都會表揚,做對難題的孩子還會贏得更多崇拜的目光,所以孩子們積極性很高。

  還有個保留節目叫“探究性作業”,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或各種方法演示知識點。從題中可以看出她的用心,而收上來的作業也往往妙趣橫生:比如為了考查對學生對小數的理解,她讓孩子以米為單位記錄自己的身高資料,並寫寫這個資料的意思。有個孩子用漫畫畫出了自己生老病死的每個過程,並標註了各階段的身高變化,劉老師的評語是“有才”;在另一個叫做“你能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告訴生病請假的駱**嗎?”的題中,孩子們想盡了各種方法,用畫圖、寫信、講小故事等各種形式表達垂直與平行的關係,還有不同顏色的筆標出重點。

  暑假,除了被精減的作業本外,孩子們還需完成一個數學繪本,就是通過畫圖講故事來說明一個知識點。開學收上來,充滿想像力的繪本不僅大大出乎劉善娜的意料,也讓孩子們充滿成就感。

  做這些嘗試的時候劉善娜小心翼翼,她不確定題量的減少會不會影響解題速度和正確率。所幸孩子們都挺爭氣,常常比別的班考得好,給了她不少信心。

  “和平行班級相比,感覺只要差距不明顯,那便是一樣的。”書中的最後一篇日記她這樣寫道。她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太在分數上糾結。

  起跑線的影響

  劉善娜總不忍心把孩子逼得太緊,因為剛做老師的時候她也是個孩子。

  那是1999年,她剛剛從奉化師範畢業,被分到裘村鎮曹村小學。那是一個偏遠的村辦學校,一共只有7個老師,住校的只有她一個人。學校都是破舊的磚木結構房,寢室都是空置的教室,一根根木櫞子的縫隙是蝙蝠們的家。晚上一關燈,蝙蝠們呼啦啦地飛過,聽得人脊背發涼。

  那年劉善娜只有18歲,管29個孩子,幾乎包了他們所有的課。雖然有許多無可奈何的落後,但如今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美好的時光,因為有足夠的教學自由。

  她把每週的音樂課集中起來,排一個長長的舞蹈,孩子們唱著自己隨口編的歌,圍著小操場邊唱邊跳。歌詞拙得不能再拙了,但每個孩子很投入,歡歡喜喜地唱出天性;她提前教孩子們寫句寫段,把有意思地話刻在油墨紙上,一張張印出來;她帶著孩子到田野,說是感受季節的交替;有時候課上完了還沒到放學時間,她把孩子們抱到講臺上,讓他們來當老師講故事……

  許多年後,有朋友告訴劉善娜,說其中一個男生被保送清華了。她第一反應是疑惑:當年也沒覺得這小屁孩特別聰明呀?後來看電視臺採訪這個“得意門生”,回憶起他小時候被她抱到講臺上講故事,露出一口小白牙害羞微笑的樣子,樂了:“挺能扯的一娃,從三國到水滸都能講一些,只是當時也沒覺得這是多大的優點。”

  她從來不認為這個孩子被保送和自己有什麼關係,但這件事至少讓她堅定了一個看法: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未必上的都是名牌小學,有成就的人未必小時候樣樣出挑,所謂的“起跑線”,未必存在。

  調到市中心的公辦學校,身邊都是焦慮的家長,劉善娜只能償試著,先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其實是深入人心的。她在日記中寫著,有的課堂效率很高,老師覺得每天多學一點,總能比其他孩子跑得遠一點。其實從長遠看,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大受影響,不如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這就是起跑線和終點線的較量。”

  對於自己的孩子,劉善娜也在努力營造一個寬鬆的童年。

  “思維敏捷、運算極速的孩子,多討人喜歡,可惜不是他,這是他爸深以為憾的地方。讀書時一直是奧陣列成員的他,顯然窺見了兒子在這方面興趣缺缺。這,顯然像我了。”她在日記寫到。

  他雖然成績不咋樣,課堂表現不咋樣,作業不咋樣,但是有自己的喜好,40多度的高溫,他還能頂著烈日觀察螞蟻。他會一遍一遍畫昆蟲,啃昆蟲記。因為擔心他被大馬蜂蟄傷,爺爺一個鞋巴掌拍死了大馬蜂,他又哭又鬧:“我已經對著它噴了水了,它的翅膀是溼的,他半小時內都不會飛,我又不會用手去抓,我都快成功了。這麼大的馬蜂,我上哪裡去找這麼大的馬蜂啊!”

  劉善娜選擇理解:“我始終相信,任何成長,離不開的是發於內心的付出和執著的投入。”

  暑假結束前,她給兒子的任課老師寫了封信說抱歉。“我擅自做主,只讓舒際樂同學選做了暑假作業本 上的部分習題,此一;假期沒有讓舒際樂同學參與任何培訓,沒有讓他學習任何技能,此二;沃美女佈置的作文,我都允許他按著自己的思路寫成了動物文章,此三。”人生那麼漫長,她希望兒子在童年的時候有時間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和別人一比高低。

  劉善娜還特別提到,支援三年級的兒子看《愛情公寓》,因為這是“和同學交流的需要。”她的觀點是,光聽家長話沒用,光在起跑線上跑得快也沒用。孩子們早晚要出來混,混得好不好,不在於小時候家長滿不滿意,而在於長大了同齡人接不接受。

  她信奉哲學家弗洛姆的話: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課堂上的驚喜

  劉善娜剛工作時,特別佩服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人家都不用出現,遠遠地身影一閃,鬧轟轟的教室頓時鴉雀無聲,比有些老師吆喝半天都管用。她無比羨慕:“怎麼就這麼鎮得住呢?”

  學生說,那老師眼裡有“殺氣”。她就對著鏡子嘗試,怎麼樣的目光,才算有殺氣?

  後來日記裡記錄了這麼一件事,那時候還當班主任,班裡上科學公開課,她擔心客堂紀律,跟著孩子們去實驗室聽課。

  “水能溶解哪些東西?”問題一出,孩子們交頭接耳,吵吵鬧鬧,她如坐鍼氈。下課後,有個女孩問她:“我們表現好嗎?”看著孩子期待的眼神,她不好意思說不好,只能反問:“你說呢?”

  “我們覺得很好呀!”孩子的笑容綻放開。

  劉善娜和科學老師探討,小心翼翼地問:“你怎麼不鎮住他們?”

  科學老師說,幹嘛要鎮住他們?孩子天生有好奇心,想交流,想偷偷動手做實驗,一聲不吭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不說話,說明思維沒跟上。安安靜靜的課堂,是外行人熱鬧。因為課堂最重要的是參與,不是紀律。

  頗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

  她有意在兩個班做了個實驗,一個班強調預習和課堂紀律,另一個班則順其自然。同樣上課,前一個班效率很高,學生舉手回答,盡乎完美;後一個班想什麼說什麼,回答常常無邊無際,但無邊無際裡卻有無限童真。

  比如學習垂直和平行的時候,有個學生造了個句:“眼淚一滴滴垂直地掉下來”,讓她的心一動。

  學習乘法分配律的時候,有學生站起來說:“我知道了,做乘法就像做辣子雞一樣。”全班笑開了花。在劉善娜的鼓勵下,那孩子支支吾吾總算表達清楚了意思:我媽說做辣子雞,可以先把雞和韭菜炒,然後炒豆芽,也可以先雞和豆芽炒,最後放韭菜,反正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同一道菜。

  原來每個匪夷所思的答案背後,都有一個我們想不到的“創意”。

  教方程的時候,她循循善誘,為什麼2x-4=20要先消4,再消2呢?預習過的孩子會說,要先消已知數,再消未知數。沒預習的孩子卻脫口而出:“因為4離x遠啊,如果離家和親人告別,當然最親近的人放到最後告別啦。”另一個娃說,“就像給x脫衣服一樣,先脫外面的,再脫裡面的,最後露出脫光了的x。”

  笑聲中,課堂生動起來。

  很難說到底哪一種課堂更好,教育往往是件難以兩全的事。但是劉善娜越來越體會到科學老師當時說的“外行人看熱鬧”。“不走近孩子的內心,永遠只能做一個外行,紀律,表面上看是個很簡單的問題,藉助懲罰會產生一些效果,但往往治標不治本。”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只是幫助他們成長的人,我沒有那麼重要,那麼權威,也沒有那麼正確,我再不要站在他們的對立面去苛責。”

  小紅花的是是非非

  幾年前,有個小女孩告訴劉善娜,她喜歡上了班上的一個小男孩。

  六年級的孩子有這樣的心思,劉善娜已經見怪不怪,她只是好奇:“你為什麼喜歡他呢?你成績那麼好,數學比賽拿了那麼多獎,比他厲害多啦!”

  小女孩說,他有禮貌呀,看到誰都是笑呵呵的,脾氣好,還喜歡幫助別人。

  想想也是哦,以前怎麼就沒發現這個成績平平的男孩有這麼多閃光點呢?劉善娜一向覺得自己挺開明的,可是潛意識裡,還是不知不覺拿成績來比較兩個孩子。

  她後來反思,這種想法對許多人來說已經根深蒂固,從小開始,我們就習慣用一種“量化”的標準來評判孩子,從幼兒園起,我們就習慣給表現好的孩子獎一朵小紅花,然後大家都在看,全班誰的小紅花最多,最少的那個孩子家長會覺得很丟臉;以後就不必說了,分數、排名都是硬指標,學鋼琴就必須要考級,學奧數就必須拿獎,否則就沒用……大家都已經忘了,學習是為了成長,為了掌握可以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的本領,為了讓自己認識更大的世界並收穫更多的快樂。

  在這樣的社會心態下,很多老師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當作證明自己教育成果的工具。劉善娜在日記裡回憶,評流動紅旗的時候,有些老師就特別要強,不停地問:“為什麼扣分?”“怎麼會這樣?”搞得去檢查他們班的人也特別緊張。他們會把孩子逼到角落裡,自己不快樂,孩子更不快樂。

  她引用了教育線上的紅人鐵皮鼓的話:“中國的教育,過份強調教師之間的競爭,正在把一批年紀輕輕的女教師培養成滅絕師太,男教師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說到底,大家都在惡狠狠地教書。”她說,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真是會心一笑,不少老師的外號真的叫“滅絕師太”。

  所以,如今再看低年級那些貼滿小紅花的牆壁,開始有了質疑:孩子們的學習是否成為了潛意識的就是為了得到小紅花,得到老師的表揚?那些總是得到小紅花的學生,在一次次得到小紅花的結果中,最終沉澱在他們心中的是一種健康的自信嗎?

  劉善娜挺贊成全國模範教師竇桂梅的觀點,“不要僅僅以競技的原則發放小紅花,或者說不可將競技的獎懲原則過早地引入到小學生的學習中去。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等待滋潤的孩子,每一個靈魂無論其智力高低,都應得到尊重、得到溫暖的照耀。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輕放”孩子的心——這是為人師的底線。”

  劉善娜後來對那個女孩說,你眼光不錯,我也覺得那他挺好的,不過可以暫時不說,萬一以後碰到更喜歡的男孩呢?那女孩又把心事告訴了自己的爸爸,她爸爸也是個挺開明的人,說挺好的呀,正好雙方家長也都認識。這樣吧,如果到了結婚的年齡你還喜歡他,爸爸就去他家提親,反正都這麼熟了。於是女孩子就很安心。後來兩個人都考上了重點初中、高中,還是好朋友,但小女孩早已沒那個心了。青春期的心動,就這樣風淡雲清的過去。但這樣的經歷對孩子來說,又何償不是一種勵煉和成長呢?

  那女孩初三那年,周杰倫到寧波來看演唱會,她買了兩張票,請劉善娜一起去。劉不是周的粉絲,但還是打車陪她過去,深夜再打車回奉化。有同事說她,初三還敢這麼瘋,做老師的居然還一起瘋。劉善娜說,這有什麼關係,看偶象的演唱會固然不會讓她多考幾分,但是最好的年紀會多一點美好的回憶。

  “教育者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單純、快樂、善良、優雅的人,再去琢磨教學技巧。因為教育不是一件功利的事,不該由那些量化的‘成果’評價。”這是劉善娜這些年的最大領悟,她喜歡央視記者柴靜在一篇採訪手記中寫的話:“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四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措施

  a 結合教材,精選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和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力求題材內容生活化,形式多樣化,解題思路方程化,教學活動實踐化。

  b 教學內容的選編體現教與學的辨證統一。教學內容呈現以心理學的知識為基礎,符合兒童認知性和連續性的統一,使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兒童思維發展能力相一致。

  c 教學內容形式生動活潑,符合孩子年齡特點,賦予啟發性,趣味性和全面性,可以擴大孩子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d 每次數學思維訓練課都有中心,有討論有交流有準備。有階段性總結和反思。

  四年級小學數學學習方法

  重視計算

  數學的計算學習就像語文的識字學習,是最基本的。

  不識字,語文讀不好,計算差,數學同樣學不好。而且計算好,會給孩子數學學習提供很大的幫助。現在的新教材 對計算的重視度不高,練習量比較少,導致現在孩子的計算能力跟以前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

  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做2分鐘口算。一開始,2分鐘內能只能做完 20道口算,但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快,正確率越來越高。

  重視生活中的數學

  其實數學的學習對生活的影響很大,提供 很多的幫助。

  例如買東西、計算利率、盈利等等,這些都用到數學。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的跟孩子提數學問題,讓他解答。很簡單,你帶孩子去買菜,一斤蘋果 5元,買3斤多少錢,給阿姨20元,找回多少錢。

  別小看這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佔的分數是最多的,而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判斷用加減乘除中的哪種來 列式解答,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多,自然就會解答。

  適當學奧數

  大家不妨這麼來看待數學和奧數:

  1課程內的數學:是每天的飯菜,保證生存所需。

  2基礎奧數:是每週的運動,保證身體健康。

  3競賽奧數:是專業的運動,目標是奪金。

  其實很多的所謂奧數題,它並不難,只是教你從另外一角度看問題,跳出書本的方法解決問題,豐富孩子的知識面,當然,你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必須要拿獎,給他過多的壓力,會使他討厭學。

  別吝嗇你的表揚

  表揚的作用大得超乎你想象,很多小孩剛開始都討厭數學,覺得它好難,但當他有一點成績,得到你的表揚,你會看到他在數學學習上的突飛猛進。

  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揚,孩子更是,哪怕一點點的進步,比如今天晚上的作業做快了1分鐘,都能表揚。

1.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範文3篇

2.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範文3篇

4.小學數學教案教學反思

5.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