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及持法

  葫蘆絲要講究姿勢,這不僅是演奏形象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適應演奏者的生理特點,充分發揮技巧,更好的表現音樂內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葫蘆絲要講究姿勢,這不僅是演奏形象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適應演奏者的生理特點,充分發揮技巧,更好的表現音樂內容。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分為坐、立兩種。

  1 、立式

  就是站著吹奏的姿勢,一般在獨奏是採用這種姿勢,要求身體戰立,自然放鬆成垂直狀,兩腳稍分開,胸要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臂稍微彎曲,兩肘部下垂,管體稍向前,與上身成 45 度角,切忌過分挺胸和歪斜。

  2 、坐式

  一般合奏時採用這種姿勢,要求身體自然放鬆地坐在椅子上,兩腿稍微分開,身體要正,頭要直肩要平,左右手肘部與身體成 45 度角,切忌過分放鬆和僵硬。

  3 、持法

  要求手指自然放鬆,成弧形持葫蘆絲,雙臂和肘部肌肉要放鬆,指肚接觸孔應有周邊緣感,吹奏時在氣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彈性,過於壓緊則手痠,音窒,對演奏不利。另外手指開孔時,不宜抬的過高,否則會使手指僵硬,影響演奏速度。一般手指抬到距離音孔上方 2--- 3 釐米 即可。

  葫蘆絲可以演奏幾個調

  由於傳統葫蘆絲在製作上有七個發音孔主管,一個發音孔一個音不能象竹笛那樣通過氣息的變化在一個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來,加上一個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個音來。所以一般傳統葫蘆絲通過移動宮音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理論上應該可以吹出五到六個調來,但由於受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目前傳統葫蘆絲只能轉四個調,而且常用的調只有兩個,既筒音作低音“ 5 ”和筒音作“ 1 ”且本調筒音作 5 最為常用。以 C 調葫蘆絲為例,除可以吹出本調第三孔作 1 還可以吹出 G 調筒音作“ 1 ”,它是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六聲調式,在吹奏樂曲上有一定的侷限性,不是所有樂曲都能演奏,要根據樂曲的音域情況適當的來選擇,最佳調就是以第三孔作“ 1 ”演奏,若樂曲需要轉調可通過更換葫蘆絲來解決,一般常用葫蘆絲有降 B 、 C 、 D 、 F 調等。

  葫蘆絲迴圈換氣的方法

  掌握迴圈換氣是比較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違背了人的生理習慣,即呼和吸同時進行,如果我們要解決呼和吸的對立矛盾,就必須從口腔中想辦法,因為人的口腔內部能儲存少量的氣體,迴圈換氣就是通過口腔內部肌肉收縮方法把口腔的存氣慢慢的擠出,同時鼻子吸氣,腹部、腰部肌肉穩向外擴張,然後再把吸進的氣吹出,就能迴圈反覆,連續不斷了。

  開始訓練可不必在葫蘆絲上進行,而是以一根細小的管子,插入一裝水的容器,口含管子往裡吹氣,在口中吹氣的同時,鼻子吸氣,要使容器中的水泡連綿不斷,即使在鼻子吸氣時冒泡也不中斷,這樣反覆口中吹氣、鼻子吸氣地訓練,直到能夠輕鬆地達到換氣時水中的冒泡連續不斷時,再到葫蘆絲上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