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淚曲譜

  《姜女淚》,亦名《長城調》,是陝西箏派重要代表曲目,是周延甲先生將陝西郿鄠音樂中的《慢長城》、《快長城》、《長城過門》等聲腔和曲牌連綴而成。1984年周延甲先生在編創此曲時,把曲名改為《姜女淚》,他認為這樣更直接,更準確,更具體的體現出它的特點。也不會使人將其與《長城謠》、《長城長》等以“長城”為題的音樂作品相混淆。

  唐代張祜的《聽箏》一詩云“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說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箏曲中已有描寫“哭長城”的內容。

  樂曲結構

  全曲分為四部分:

  ①第1小節,引子。哀怨的散板,像戲曲中的滾白,是對盂姜女悲慼苦痛生活的描述;

  ②第2—67小節,《慢長城》,悲苦的、較慢的慢板;

  ③第68—117小節,《哭長城》,是哭訴的快板,像戲曲中的流水板;

  ④第118—171小節,《哭長城》旋律簡化了,情緒更強烈了,是憤懣的快板,後邊即第149小節後是《長城過門》的變奏,把音樂推向高潮而結束。

  演奏重點

  一調式、音階:

  整首樂曲均用苦哭音音階,因此全曲的Fa音要微升,si音要微降;

  二夾彈技法:

  北方箏較多使用夾彈,利於左手滑顫效果的發揮。該樂曲同樣如此。不可強調提彈的方法、顆粒性強的發音效果。

  三 旋律進行:

  陝西箏曲屬聲腔體旋法,因此演奏要連貫,要有很強的歌唱性。樂曲中,旋律與間奏過門往往有機結合,混為一體,要處理好力度、速度的變化,使音樂表現完整而統一。

  音樂旋律下行時,要悠揚連綿,奏出弓弦樂器上摟弦變音拖腔的效果,達到重韻輕聲的目的。

  作者簡介

  秦箏教育家、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古箏學會和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陝西秦箏學會會長。

  作者周延甲個人作品

  《榆林古箏考查報告》合作、《繼承和發揚秦箏流派演奏藝術傳統》獲陝西省藝術科學研究成果優秀論文獎、《秦箏歸秦,貴在實踐》等十多篇,並主編《秦箏》雜誌。創作並演奏合帶《姜女淚》、《繡金匾》、《淒涼曲》、《秦桑曲》此曲獲中央電視臺《山城杯》作品一等獎等箏曲,赴香港演出《秦鄉行》、《中港臺箏樂大師演奏會》、《秦聲粵調音樂會》、《秦土情箏樂演奏會》,赴韓國、新加坡演奏陝西流派箏樂。報界評論稱“曲調特點鮮明,風格突出、就是秦箏樂派。”箏壇宗師曹正教授生前說,“具有西秦風格的‘秦聲’,使兩千多年的逸響新聲,不但恢復了它的歷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豔,大放異彩。”1999年《周延甲箏曲選》周望編出版發行,2001年錄製《中國箏曲.陝西篇》CD盤,2002年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中國古箏流派名家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