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病人心理護理的論文

  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做為一名臨床護理人員必須瞭解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狀態,並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他們的痛苦,幫助他們建立起有利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腫瘤患者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

  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一定關係,不良生活事件/負性情緒/不良行為及某些個性特徵都是腫瘤發生發展的“催化劑”,而患病後的應對方式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身患腫瘤不僅意味著面臨死亡,還意味著將要經歷一個痛苦的治療過程,患者出現一系列的劇烈心理變化是正常現象。但過於消極的心理反應不利於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生活質量,加速疾病進展。

  心理護理就是要通過人際交往,掌握腫瘤患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給予相應的護理指導對策,影響和改變患者的認知/情緒和行為,調整患者的心理適應,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身體康復。因此,心理護理在腫瘤整體治療與護理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1 腫瘤患者常存在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在診治過程的不同時期,腫瘤患者的心理一般有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其中一些心理反應是正常的/適應性的,而另一些有可能是異常的/適應不良的。掌握了不同階段腫瘤患者的心理反應,就可以針對個體差異進行心理護理。

  1.1 腫瘤患者正常的心理變化

  1診斷前:關心各種與診斷有關的資訊;懷疑診斷的準確性;擔心醫療費用/工作問題;對患病後可能出現的疼痛/損容/死亡等的恐懼。

  2診斷後:部分患者否認自己患有腫瘤,易產生憤怒/敵意/受迫害感/焦慮/抑鬱等精神症狀。

  3治療期:擔心治療效果不佳及治療出現的副作用;害怕疼痛與死亡。

  4治療後:擔心復發。

  5復發期:情感震盪/焦慮/抑鬱,四處求治及試用各種偏方。

  6疾病惡化期:抑鬱。

  7中末期:害怕被遺棄/疾病惡化/臨終/死亡等的恐懼。

  1.2 腫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變化

  1診斷前:呈過度警覺/焦慮狀態;完全否認,因而拒絕治療;認為必死無疑,放棄治療。

  2診斷後:臨床抑鬱,尋找江湖郎中。

  3治療期:拖延手術,尋求非外科治療,出現藥源性精神病,妄想。

  4復發期:嚴重的治療後焦慮和抑鬱。

  5疾病惡化期:抑鬱。

  6中末期:抑鬱,急性譫妄。

  2 腫瘤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腫瘤患者大多有情緒穩定性及行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現象,易出現消極的情緒變化及不良心理反應。

  2.1 焦慮:

  大多數腫瘤患者,從發現不祥的症狀/忍受診斷性檢查開始,持續至完成治療,一直處於十分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焦慮性精神障礙常見的症狀和體徵涉及軀體的各個系統。焦慮的程度與個人的心理素質/受教育程度/生活體驗以及應對能力有關。焦慮程度嚴重時,則變為驚恐。可有如下具體表現:

  1表情:面容繃緊/愁眉苦臉

  2行為:言語憂鬱/坐立不安/雙拳緊握/玩弄手指/吸菸。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日常興趣減退/失眠/噩夢/嗜睡。

  4神經:頭痛/細微震顫/肢體麻木/協調性差/手掌潮溼/多汗.

  5心血管系統:心悸/竇性心動過速/收縮壓升高/心前區疼痛。

  6呼吸系統:過度呼吸/呼吸困難/窒息感。

  7胃腸道系統:厭食/腹瀉/燒灼感/吞氣。

  8生殖泌尿系統:陽痿/性冷淡/尿頻尿急/排洩不暢/經期疼痛/月經紊亂

  2.2 恐懼:

  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適應性心理反應。患者往往高估了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癒率,而且視惡性腫瘤為最令人驚恐的疾病。腫瘤患者的恐懼可有以下具體表現:

  1情緒:恐慌

  2行為:警惕/哭泣/挑釁性行為/衝動行為/行為失控

  3生理功能改變:如面板蒼白/出汗/寒顫/心悸/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尿頻/尿急等

  2.3 悲哀:

  由於對喪失身體健康或將喪失生命的恐懼,腫瘤患者在獲知診斷後,往往出現悲哀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可有以下型別的具體表現。

  1悲慟型:表現為放聲大哭,痛不欲生。

  2悲切型:即不論遭遇多大悲痛,也不願大哭,只是整天悲悲切切,傷心不已。

  3悲鬱型:一般不輕易流淚,而是愁眉苦臉,悲觀消極。

  4悲憤型:表現為欲哭無淚,悲中含憤,憤中藏悲。

  此外,悲痛型可伴隨有心悸/氣促/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胃腸道症狀等生理功能改變。

  2.4 抑鬱:

  據相關資料顯示,50%的腫瘤患者拌有抑鬱情緒。可有以下具體表現。

  1精神:患者情緒低落,心境悲觀,對日常生活興趣缺乏,多伴有睡眠障礙。

  2身體:食慾不佳,並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加重已有的病情。抑鬱情緒還可以使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從而破壞內環境的平衡,此時被抑制的癌細胞將再度處於活躍狀態。

  2.5 絕望:

  隨著病情加重,患者體重下降以及各種治療副作用的產生,患者會感到萬念俱灰,喪失希望。可有以下具體表現。

  1輕者抑鬱寡歡,沉默少語,不願與人接觸,失去治療信心。

  2重者聽不進醫護人員/家屬和朋友的勸說,易怒/對立情緒/不服從/挑釁/不遵從醫囑等。

  3更甚者可能消極厭世,產生自殺行為。

  4也有的患者有認識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不給他人增加煩惱和痛苦,表現較為平靜。

  此外,也有患者心理上發生過分依賴,表現為自己能做的也要家屬做,過分依賴家屬,希望家屬及醫護人員給予更多關注。情感脆弱,意志衰退。依賴是一種消極情緒,可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缺乏抵禦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3 如何應對腫瘤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

  3.1 通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方式解除患者因知識缺乏而帶來的心理問題。

  3.2 營造輕鬆/舒適的環境,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室內的光線要柔和,要減少噪音;適當的幽默語言。

  3.3 尊重患者,講話要親切。

  3.4 鼓勵患者參與一切活動,多與外界交流。

  3.5 患者最信任的人要多與患者經常交談。

  3.6 採取適宜的放鬆療法,如熱水浴/按摩/聽音樂/深呼吸等。

  3.7 針對恐懼可舉出一些康復治療的例子,說明同一種疾病預後不一定相同。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心理條件和承受能力,適當地告知病情變化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化療的副作用,讓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在告知過程中,要始終讓患者充滿期待和希望。

  3.8 針對悲哀,可通過與患者交談,讓患者把心中的悲傷講出來,在合適的時間場合,讓患者發洩自己的悲傷比如大哭一場,並對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引導患者面對現實,認識到只有悲傷是無濟於事的,積極配合治療/戰勝疾病才是應該做的。 3.9 產生絕望的腫瘤患者多處於疾病的中晚期,護理人員與家屬對待患者要有自制力和忍耐力,態度和藹可親,關懷無微不至,讓患者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支援和安慰,以減輕其心理痛苦。

  4 怎樣克服術前的恐懼與焦慮心理

  4.1 多與患相同疾病的患者進行溝通,邀請手術治療成功的患者介紹配合手術治療的經驗和體會,以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4.2 向醫生說出自己害怕和擔心的問題,從交流中獲得自己期望得到的資訊資料,認識一下為自己做手術的醫師/麻醉師,聽從描述手術室環境等。

  4.3 詳細詢問有關手術和術後問題,瞭解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術前/術中和術後治療/護理中的有關問題。

  4.4 根據患者要求安排他所期望的人前來探望/陪護。

  5 怎樣做好放療和化療患者的心理護理

  除一般的心理護理措施外,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5.1 讓患者多瞭解放療和化療的知識,瞭解治療方案,減少盲目的恐懼,增強治療的信心。

  5.2 應多向患者介紹效果好的病例,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

  5.3 讓患者多與外界交流,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

  5.4 做適當的戶外活動。

  5.5 情緒症狀較重的和過度煩躁/嚴重失眠的患者可適當服用鎮靜藥。

  6 怎樣進行癌症復發患者的心理護理

  癌症復發患者,由於曾經經歷過痛苦的治療過程,如手術/放療/化療等,身心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此時的心理反應會比剛得病時更加強烈,有些人還會責怪醫生耽誤了最初的診斷和治療或責怪醫生未能儘早檢測出復發。此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6.1 重視語言交流

  1家屬及護理人員態度要和藹,舉止要文雅,要耐心/細心,更要有愛心。

  2要經常接近患者,在其飲食/睡眠方面多加詢問,以示關心,且不可說出消極的語言,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

  3要根據不同的物件,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護理理念,善於交流,時刻牢記“語言能治病,也可致病”。使用美好的語言,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力爭達到使其心悅誠服地配合治療/護理的目的。

  6.2 對病情適度/適時保密及告知

  1多數患者遵醫囑來院複診時,並不知道自己的病情進展,因此和患者交談時,語言要慎重,多談些有關患者生活起居/業餘愛好等輕鬆的話題,鼓勵其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

  2避免在患者面前過多地討論病情,多對以往的治療效果加以肯定。

  3關於患者的病情切忌出現不一致的說法。當需要將病情告知患者時,可配合醫生用分段告知的方法。每個階段告知患者那些情況,告知病情應留有餘地,讓患者有一個逐漸接受現實的機會,然後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逐步深入。

  4避免給患者過於肯定的預後不良的結論,儘可能給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6.3 調動患者的積極作用

  1當患者得知病情進展情況後,要及時作好心理上的安慰,幫助其認識到癌症治療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鼓勵患者不要單純依賴治療,而應調動起自身的能量,去遏制癌症的死灰復燃,保持良好的心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2勸導患者儘量朝好的方面想象疾病的最終結果,恐懼和疼痛都是暫時的,應該把全部精力用於證明自己能夠度過難關。

  3不要單純把復發看成是治療的失敗。病情復發是提醒你,需要解決衝突,正確面對,積極配合專家做進一步的治療。相信現代醫學的發展,病情會得到有效的遏制。

   疼痛護理

  1許多復發患者多拌有疼痛,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個體的情緒狀態對疼痛感受差異很大,在興奮歡快的狀態下,疼痛感覺會被抑制;相反,疼痛感覺會有所加重。

  2正確實施三階梯藥物鎮痛措施。

  3進行心理行為干預措施,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如進行放鬆訓練/分散注意力/暗示與催眠等。

  6.5 對患者抗藥心理加以疏導

  1消除患者對以往化療經歷的恐懼感及對以後治療效果產生的疑慮。對治療手段缺乏信心,導致情緒低落,可產生抗藥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對藥物治療極為不利。

  2及時進行心理上的安慰與鼓勵,做好調養精神與生活的指導,以意志與情緒對治療疾病的能動作用,來排除不利於治療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7 心理護理對癌痛有什麼意義

  醫學上將因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稱之為“癌痛”。在癌症患者中,70%的晚期患者有疼痛,30%的患者有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癌痛使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下降,主要表現為:臟器功能逐漸減退,抵抗力降低,食慾差,睡眠障礙。患者往往因疼痛而失去自控能力,逐漸失去治療癌症的信心,心理變化又加重病情而形成惡性迴圈。 所以,心理護理對癌痛患者是非常必要的。 怎樣進行癌痛的心理護理?

  7.1 創造舒適的環境:保持安靜/清潔/整齊/空氣清新/光線柔和的環境,儘量減少不良環境因素對患者的影響,以利於患者休息和睡眠。

  7.2 減少疼痛的刺激:護理時,動作準確/輕柔。熟練,儘量減少疼痛刺激,如換敷料/灌腸/導尿/更換床單/翻身時應給予支託/協助,使其保持舒適的體位,減少疼痛刺激。

  7.3 轉移注意力: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對緩解疼痛具有積極的作用。護士或家屬儘量多陪伴患者,與其談心交流,根據其愛好進行力所能及的娛樂活動,如讀書報/聽輕鬆音樂/看喜劇電視/練習深呼吸等,使患者身心放鬆/心情平靜,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痛苦。

  7.4 支援性心理護理:有支援性暗示和解釋性暗示等。主要內容是以熱情誠懇的態度/科學樸實的語言與患者交談,暗示其病情有好轉,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樹立戰勝癌痛的信心;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對其各種要求儘量給予滿足,對其存在的各種疑慮給以耐心/詳盡的解釋,爭取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通過支援性心理護理可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使患者癌痛減輕,積極配合治療。

  範文二: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特徵及心理護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旨在提高惡性腫瘤病人的治癒率和生存率。方法 對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特徵和臨床表現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等進行了探討。結果 對腫瘤病人行心理護理是有效的。結論 重視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瞭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是惡性腫瘤病人得到治療保障。

  關鍵詞 惡性腫瘤 心理特徵 心理護理

  在世界大多數國家中,惡性腫瘤是引起病人殘廢、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攻克惡性腫瘤是醫學界急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探討如何加強和正確進行對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是提高病人生命質量,延長病人的生存期的重要舉措之一。筆者在長期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此感受頗深,忽視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患者的病情就會迅速的惡化,在相當短的時間裡,就會出現大家最不願意看到的悲慘後果。重視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調整好病人的心態和情緒,讓病人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治療效果以及病人的康復確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1 惡性腫瘤病人常見的心理特徵及表現

  1.1 恐懼心理 由於人們對惡性腫瘤在認識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談癌色變”的情況,認為癌症是“絕症”,得了癌症就等於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確診前,非常恐懼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現為:憂心忡忡、心情緊張及對醫護人員的言語、態度十分敏感。或坐臥不安、唉聲嘆氣、感情十分脆弱。

  1.2 懷疑心理 病人在疾病確診前常有恐癌心理,懷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確診為癌症,病人又懷疑是否是醫院誤診搞錯了,對惡性腫瘤的診斷產生懷疑,不願也不敢相信。表現為:煩躁、緊張、 焦慮,反覆到各大醫院進行重複檢查,八方尋醫求證等。

  1.3 否認迴避心理和幻想心理 病人的癌症診斷一旦被確證,出於對癌症的恐懼,卻不願意面對自己患惡性腫瘤這個現實,對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採取迴避態度。表現為:沉默寡言、煩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認癌症這個事實。

  1.4 認可心理和依賴心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滅,不得已承認自己患癌症無疑時,“病人角色”的表演則相當“出色”。病人為了不讓家人難過悲傷,親人為了讓病人安心治療,彼此心照不宣,絕口不提病情。這時病人既不表現痛苦也不害怕,顯得十分平靜。非常願意與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同時也產生較強的依賴性。依賴於藥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療。把“生”的希望甚至於日常生活護理全都交付給了醫護人員。表現為:愛發脾氣、苛求挑剔、以“自我”為中心、隨時隨地的要求醫生護士給予關照。

  1.5 抑鬱心理和悲觀絕望心理 病情的日益惡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療、放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病人常常產生“生不如死”的念頭,對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於生還打算,祈求早日解脫。病人常表現為心情憂鬱、悲觀、消沉和絕望,自殘甚至輕生自殺。

  2 惡性腫瘤病人心理護理的必要性

  惡性腫瘤病人由於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點和心理表現。以及病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尤其經過術後幾個療程的長時間放、化療,病人會因為其放療的副作用、化療藥物的毒副反應和常人難以忍受的癌症疼痛等,使病人更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鬱、煩躁、情緒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狀態和消極情緒,從而導致其陷入悲觀絕望之中,喪失了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而再不願意繼續治療。病人的這些不良心理狀態和消極情緒,會使其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加劇病情惡化的程度和速度。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重視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療,不僅有利於腫瘤病人的治療和康復,還有利於腫瘤的消退。是一種值得醫護人員重視的有效的治療手段。

  3 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措施

  3.1 針對不同的腫瘤病人心理特點,制訂出合理的、科學的心理護理計劃,並配備專門的相對固定的具有一定醫學心理學知識的護士去為患者做好心理疏導。要根據病人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狀況和病情的變化等情況,做出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實施方案。給予患者以貼心的心理撫慰及精神調養,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導。充分調動其自身內在的積極因素。

  3.2 護理人員對癌症患者應有深厚的同情心和愛心。對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情況以及情緒反應瞭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特徵,瞭解患者的心理活動之後。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徵,如精神緊張、心理恐懼、否認懷疑、悲觀失望、絕望情緒等,有的放矢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工作,給予對症下“心”藥,在生活上主動關心體貼患者,在醫療方面讓患者滿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平衡狀態。

  3.3 護士為患者提供精心護理時,不可忽視家屬的作用。家屬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性格行為、生活習慣 最瞭解,對患者的關心和照顧在某種程度上是其他所不能替代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同時,也要對家屬給予關心和幫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家屬克服悲觀失望情緒,與醫護人員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讓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並積極配合醫師對疾病的治療。

  3.4 有效的心理護理是建立在良好的護、患之間的關係上。護理人員要隨時與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屬與護士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保證各項治療方案和療程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儘可能地滿足其癌症患者的意願需要。根據病人的性格和興趣愛好佈置住院的病房環境,如家庭式病房或工作式病房。讓患者在身患絕症住院期間,感覺到一樣可以得到工作和生活樂趣,一樣可以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從而喚起病人對生命的渴望,產生出強烈的生存意願,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去戰勝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重視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動,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是治療惡性腫瘤病人的關鍵環節之一。護士以和藹的態度、可親的語音,關心體貼的行動,抓住有利時機及時有效地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癒病例讓病人看到治癒的光明前途,可讓病人的悲觀情緒得以消除,在精神上得到支援。取得病人在治療上的配合,有利於提高對惡性腫瘤病人的治療效果,有利於疾病的好轉和恢復。而且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奇蹟。

  參考文獻

  1 韋翠英.臨終病人心理護理之我見.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0,221:152.

  2 化前珍,劉芳娥,張如英.重視家庭在老年病人臨終護理中的作用.中華護理雜誌,1997,32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