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好的散文推薦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比較好的散文,供大家欣賞。

  :菩提花落花又開

  都說人間是劇場,那些穿行在凡塵的眾生,每日在忙碌地編排一場叫做生活的戲。走過許多座橋,看過無數流雲,經過千百次聚散,有一天,是否需要摘下人生的道具,做回純粹潔淨的自己。在菩提樹下淡然修行,看青山遮日,綠水無波。

  四時流轉,那些經歷了千萬年的岩石草木,同樣抵不過光陰的輪迴。其實,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選擇,每一個渡口都是自己甘願停留,因果從不曾虧欠你我什麼,我們沒有理由去抱怨。修行是一味藥,一味可以讓愚者變得聰慧,讓醉者換來清醒,讓痴者早日覺悟的藥。所以眾生應當割捨塵緣,了斷宿債,輕裝上路,去尋找夢裡曾見過的菩提花開。

  昨日一切已是往事青梅,卸下與流年相關的裝飾,從浮世裡從容走出,心靈純如水色。此後,漁笛唱晚,弄月放舟,任憑蘆花似雪,煙霏雲斂。菩提樹下,蒲草如往,這是一個慈悲的道場,世間萬物生靈都可以在此修行,不分彼此。曾經模糊不清的世事,開始明澈;曾經迷離恍惚的情感,已然放下。

  修行,是一種自由而灑脫的出離。所謂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就是修禪的境界。讓原本逶迤起伏的生命路程,在自然山水中找尋到簡約的大美。真正的徹悟,不僅是在浮躁中獲取安寧,也是從寂寞裡得到解脫。不僅是將熱忱得以釋放,也是讓冷落能夠平緩。我們要做的,不是讓自己如何勤心修煉,學會深邃,而是要刪繁留簡,從容相待。

  當年六祖惠能有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在點化眾生,世間一切物象皆是空幻。有人說,如何修行才可以徹底忘記前塵種種,安然活在當下。既不是消極逃遁,又不是艱難抉擇,就能夠乾淨地和過往一筆勾銷。

  喝一碗孟婆湯吧,那樣是否就真的可以刪去所有記憶,連同愛恨悲喜都一起遺忘。也許孟婆湯的本意並非是要讓一個人如此決絕地了斷過去,而是希望每個人可以洗淨鉛華。從此告別紅塵的浮花浪蕊,在菩提樹下獲得重生。就那樣擺渡而去,離開瘦水小橋,碧雲煙柳,在江天彼岸,尋找那朵純潔的菩提花。那些曾經說好了,在人間同生共死的人,最後也只是一笑作別,江湖相忘。也許某一天在求佛的路上,會再度重逢,但早已忘記昨天的水誓山盟,各自安好。菩提樹下,多少冥頑不靈的生命,都可以得到頓悟。他們開始尊重每一種生靈,開始相信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沒有絲毫造作。

  背上禪的行囊,從最深的凡塵裡走出,青山作幕,流水為臺。江雪獨釣的是我,伐薪南山的是我,雲中往來的是我,頭枕石塊的是我。只有與自然同行,才可以不問光年,任憑白駒過隙,內心古井無波。倘若迷失荒野,醉倒楓林,只要找到一株菩提,就尋得歸宿。守著一片純淨的天空,感知自然,看日落風清,山河寂靜。

  渡,水是路,蓮為舟。那些與你同船共渡的人,沒有誰能夠陪你走到終點。一些人半途道別,一些人擦肩而過,一些人不明下落。但我們應該相信,無論路程多少遙遠,他們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道岸。所以,永遠不要去質疑一個人的善良,因為在絕境面前,眾生早已情不自禁地學會了原諒與寬恕。

  世間所有緣分,原本都是尋常的、平淡的。是因為有些故事流轉了千年,有些等待輾轉了幾世,才令人覺得今生的遇見,是多麼不易。我們所看到的幸福與災難,在同一條河流裡漂浮,到最後都分辨不出彼此的意義。時光不語,曾經真實相處過的人事,漸次地遙遠而渺茫。只有那朵菩提花不會老去,歲月無法將之磨損半分。依舊修煉在紅塵裡,依舊明淨著,清朗著,安穩喜樂,平靜祥和。

  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任何時候,都要做簡潔的自我,寬容對待生活,珍愛自己與身邊的每一個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擁有一顆乾淨的琉璃心。縱是不經意覆滿時光塵埃,也涇渭分明。三千世界,掠影浮光,我們看到的就只是一粒微塵、一瓢秋水、一彎清月。

  做一個像水一樣潔淨的夢,夢裡已不知幾度菩提花開。在萬佛悠悠的禪境中,千年也不過剎那,而剎那即是永遠。總以為這世上沒有不可消解的恩怨,沒有不能打動的人心,那些風月往事、前緣宿債,都可以在明淨的光陰裡釋懷。

  都說人生是一出永不凋謝的戲,所以任憑江山換主、滄海桑田,只當做是自然規律。落葉空山,蒼苔小徑,無論曾經以何種方式道別,總會不期而遇。待歲月的浮塵都被過濾,就把每一天當做是吉日良辰,把每個人當做是生命裡的初見,把每朵花都喚作奼紫嫣紅。

  多少情深如許的紅綠男女,成了人間陌路。多少地老天荒的誓言,成了風中飛絮。不重要了,在悲憫的佛前,這些紅塵瑣事早已微不足道。來日方長,如果有緣,願世間你我,可以相聚在菩提樹下。喝幾碗禪茶,讀幾章經文,看一場菩提花落,又花開。

  :紅塵隱

  是為了避雨才走進寺廟的,日子在悠閒中已入秋。踏進檻內的那一瞬,我回首來時的那座青石小橋,橋的對岸已是昨天。這橋有著雲煙般的名字,它沉睡著,也許只有在雨中才會甦醒。

  這個時候,離紅塵很遠。飄渺的煙霧載著雲夢般的世事遠去,無影亦無痕。燒香的人帶著一顆很窄的心來了,在匆忙間,將靈魂藏在某個有蓮花的角落,又飄忽的離去。

  梵音是永不停止的,千百年來,只有端坐在大雄寶殿前的兩株梧桐才能深悟它的空靈。有許多僧者的一生,都是在沉默中度過。他們從前世逃離到今生,又懷著清澈明淨的心去赴來世的約定。在青燈古佛下,一次次告訴自己斷卻孽緣情債,去相信世間的因果輪迴。

  我的思緒被鐘鼓聲催醒,天色已近黃昏,該是他們誦晚課的時間了。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跪在蒲團上傾聽,同他們一起朝拜莊嚴慈悲的佛主,那些經文似乎早在千年前就已聽過。今生,我也想過要做個淡遠超脫的隱者,幻化一身的仙風道骨,歸臥深山古剎栽種菩提。可我有著風溼般的寂寥與俗憂、俗慮,無法忘卻過往,也沒法不去懷想將來。於是,我感動世人感動的一切,堅心做個凡塵中的女子。

  在不經意間,我來到一間僧房的門口。門虛掩著,好奇的心讓我想推開它,看看清心的僧人過著怎樣一種簡單的生活。是否如想象中那樣擺放一張木床,木桌上攤開一卷經書,一方木魚,一盅茶,一盞香油燈?抑或是在牆壁上斜掛一管簫,在窗下橫放一把綠綺琴?房內一定整潔素淨,還溢滿清幽的檀香味。我沒敢打擾,寺中有太多的清規戒律,我只是個凡人,更況是個女子。其實,所有人心靈的門扉都是虛掩著的,而推開那重門的人就是有緣人。我相信姻緣宿命,只是我今生的那扇門扉,又將會是誰來輕叩?

  溼軟的桐葉疏落在石階上,我有些不忍踩過去。一座高牆便讓人遠離滔滔的塵寰,養在深院的雨也有著一種隔世的寡靜。走進這肅穆莊嚴的寶殿,誰還會將罪惡與骯髒攜帶在身上?即使曾經走過迷途,丟失過善良,這兒也不會和你計較,它會給你時間去彌補人生的缺陷。當怒放佛光灑在身上時,你可以帶著一顆輕鬆的心去飛翔。

  有鳥棲息在大殿的簷角上,以一種安詳的姿態眺望遠方,見著了山水也就尋到了故鄉。有的時候,年輪它不是距離,哪怕在千百年後,某個瞬間的片段也依然會清晰。

  人間富貴花間露,紙上功名水上漚。幽靜的山林自然有種忘我的美,可我也只是帶著一顆平常的心來的。如果有一天,佛為我啟開心門,我想我終會再來,那時我就再也不離開了。

  當我看著僧者誦完經文,沿著長廊緩緩迴歸自己的廂房時,留下的只是風一樣的背影。那一刻,我明白,結局是註定的。

  踏出檻外,雨已停息。寺廟的門口擺著許多賣香燭的小攤,路邊還有許多專為人稱骨相面的江湖術士。有個留著銀鬚的老者,不停地用手召喚我止步,嘴裡嘀咕著我聽不清的話語。我沒有回頭去看那雙好似知曉我過去與未來的眼睛,一切自有結果。

  :月明中秋

  清風推開浮雲的遮掩,月光灑向壯美的河山。那一輪明月,經朝歷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青山萬里,是遊子追尋的腳步;長河百代,是慈母織補的衣衫。流淌的月華,潑灑著淺淡的水墨,展開一軸無邊的溫婉畫卷。人間萬戶,在桂花香影的軒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圓月高掛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積在遠古的傳統文化,開始被清秋的蛩聲喚醒。中秋,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而中秋節,起先制定於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這種拜月祭天、祈求團圓的習俗,從風雲的唐宋至煙雨的明清,一直流轉到繁華的今日。

  一輪清清朗朗的明月,讓多少久別重逢的喜悅掛上桂影婆娑的枝頭,又讓多少閤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過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無數離合悲歡的故事,依然以純粹清絕的風姿遙掛在深邃的蒼穹,接受著世人千古不變的虔誠膜拜,將明淨無塵的靈韻付與人間大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依稀記得鄉間村落,家家戶戶圍坐在庭院裡,焚香拜月,對著籬畔的菊花,吃上團團圓圓的月餅。到如今的城市人家,親友良朋相聚在樓臺窗下,飲酒望月,細數著寧靜溫馨的流年。絲絲縷縷的記憶,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輕淺地浮動。

  蒼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湧動著瀟瀟秋意,那來自高古的天空將目光與靈魂漂洗得瑩潔透亮。今夜,誰停下幽雅的琴絃,在花間月下,獨酌一壺佳釀,相期在縹緲的雲漢。誰在風清露白的中宵,空聞悽清的雁聲,遙憶故鄉的明月。誰在那玉宇瓊樓,乘風而舞,唱一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詞章。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見如夢的佳期。那無聲棲落的秋思,又悄入誰人的家中。

  月光下晶瑩的霜露,打溼了遠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來的是仗劍江湖的李白嗎?他飄逸浪漫的詩心在長風萬里的雲海遨遊。那飄蓬輾轉的是寄身他鄉的杜甫嗎?他憂國憂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間縱橫馳騁。那乘風而去的可是把酒問青天的蘇軾?他輕盈靈動的思緒在天上宮闕恣意揮灑。還有吟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還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他們帶著天南地北的風物人情,用濃淡各異的水墨將月亮點染得千姿百態,留給後人曠達溫婉的詩篇。

  一曲《彩雲追月》從迢遞的古道飄然而來,絃聲撩撥起一池的秋水,餘音嫋嫋的意蘊在極遠極近處雋永起伏。夜已經很深了,那輪月亮在很深的夜裡更加的圓潤亮麗、剔透晶瑩。她輕盈地流瀉在瓦屋、窗臺、迴廊和石徑上,瀰漫著歷史的深邃無垠,也攜帶著大自然的慈愛與平和。她沉落在澄淨的秋水中,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這樣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秋風打溼了悠遠的時空,那輪被水墨浸染的圓月,沉澱著的千秋不改的如畫江山,朝代更迭的煌煌政史,還有萬古長存的天地人和。

  一隻青鳥,打遠處的南山飛過,穿過秋天的簾幕,落在故園的樓頭。青磚黛瓦的院牆衍生了斑駁的苔蘚,帶著時光的痕跡,帶著歲月的性靈。那株古拙的桂花,像一位安寧的老者,深情地守望著一段又一段悠遠的歷史。搖曳的燈光下,慈母那雙漸漸蒼老的手,顫抖著思念的撫摸,將遠方的遊子呼喚。還有飲露的寒蟬,唱徹了夜晚的梧桐,將經秋的心事風乾。

  秋水般明淨的風,自悠長的小巷吹來,輕輕拂過沿街高掛的紅燈籠,像一片片流動的紅雲。清涼的院落圍坐著歡聚的家人,潔淨的桌几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與精緻的月餅。他們品茶賞月,感受著團圓的幸福,一種簡單平實的幸福。輕盈的桂花飄落在石階上,瀰漫著幽淡的芬芳。不知是誰,臨著高樓,唱起了滿月的歌,一輪清澈,一輪明朗,徐徐地向幽藍的天幕舒展。

  那一輪明淨如水的白月光,從遠古到今朝,從鄉村到城市。它沐浴過古人,又照耀著來者;它守侯清風,又靜待白雲。它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抵達了清秋的人間,將祥和與寧靜,團圓與溫馨留給天涯的旅人,留給紛紜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