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必讀生活感悟散文

  生活就是一種藝術,你看,我們的生活如此美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快樂必須自己找尋

  作家葛若寧敘述了他的一個經驗。有一次他在飛機場等待一架為惡劣天氣所阻,久久盤旋而不能降落的飛機。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葛先生注意到一位等待未婚妻的青年人那極度焦急不安的情形。時間每過一秒。他的情形跟著惡化。

  這位有名的作家知道,若是勸這位青年不要擔心是毫無用處的。於是他採用另一種方法,他走向前去和他聊天,問起他未婚妻的情形,她長得什麼樣子?他們是怎樣認識的?於是那青年就非常起勁地談論自己的未婚妻,不久他的憂愁竟暫時忘記了。在他不知不覺的時候,飛機已經降落了。

  葛先生所用的方法,乃是將積極的思想放在青年人腦中。你腦中若有消極的思想,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使你得著快樂和希望的事物上。

  你注意力的焦點平常在那裡?是注意到你的過失,或是你所作的貢獻?

  你所獲得的批評或是誇獎?集中在你的憂慮和恐懼,或是希望與夢想上?是想到失敗或是成功?想到所會遇見的障礙,還是所要達到的目的?你所想的是什麼,就會決定你的態度,你的態度就決定你的命運。

  你的姿勢會左右你的情緒。攤在椅子上就會覺得疲倦,挺起胸膛就會覺得精力充沛。軟弱無力地坐著就會有怯弱的感覺,直立起來就會高興及充滿生氣。

  你的聲音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聲音柔和,頭腦就會冷靜,說出尖銳的話,就會有忿怒的感覺。說話遲疑,就覺得不安全。聲音堅定有力就會充滿信心。

  你的舉止、走路的樣子、說話的方式、寫作的筆調,都會影響你的情緒。

  你對外表及舉止加以管制,就能間接地使你的內心煥然一新。

  作事的時候,若是熟練技巧不加壓力地去作,就不容易感到疲倦,精力也會充沛,就會更容易成為快樂、健康及成功的人。

  蒙特里奧大學的賽毅博士說:“每個人都有自然的壓力水平,在這個程度上,他身心的作用都是最有效的。若是加以任何外力,使他離開了這基本的水平,就會發生不良效果。”

  賽毅醫生是研究人所受壓力的一位權威。他說:“對一個生來活潑有精力的人加以壓力,使他步伐緩慢,與使一個生來動作緩慢的人加快步伐,二者是同樣不好。”

  勉強自己以一種與個性不相配合的速度去工作,乃是最足以破壞寧靜與造成憂慮的不智之舉。應當從事試驗,找出一種最配合你需要的速度。一旦決定了最有效的步伐時,便照著這節拍前進,不要隨意更改。

  無論什麼事情臨到,你只要愉快地選擇,就可以消除被強迫的感覺,這樣也就會使你改變態度。

  研究腦科的專家們發現,新的知識和感覺籍著我們的感官進入頭腦的頭三十至六十分鐘之內,並沒有深深地銘刻在腦中,若在這個時候對它們加以忽視或忘記是最容易的。

  有一位專家說,人收到了壞訊息之後,不會立刻對它有情緒的反應。腦中只不過有一幅悲傷的景象。若容許這幅景象將它的資訊傳到小腦,小腦就會將它傳到自動神經系統,這時就會發生憂慮的感覺。

  :知足常樂

  每個人的客觀條件和自身事物的不同,所以幸福的定義,只能限於個人主觀,也就是隻有心理感受的相關關係而已。

  一般世俗的所謂幸福,也就是一個人對生活的願望,最基本的該是健康長壽,其次是子孫後代的繁榮發展,再其次便是屬於自己的財富。首先是屬於本身的,不論窮富,人總希望能多活幾年,世人所謂“好死不如歹活”,那就是要健康,要永保青春、延年益壽。其次是屬於自己死後的幸福,也就是人生終極目的的幸福。

  因為傳宗接代是人類的原始本能,不管自己終生榮辱,總喜歡能有出人頭地的後代,莊稼是別人的好,孩子是是自己的好,死後有個理想的接棒人,也是人的幸福。最後是財富,在物質慾望高昂的今天,沒有人不以財富為最高幸福。過去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古諺,為財富而情願犧牲自己生命,可知財富本身帶給人們多大的誘惑。但事實並不如此,多少人卻因為有多餘的財富,而遭到無比的困擾和苦惱。

  其實,任何慾望帶來的幸福,都會是空虛沒有自信的,只有滿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世人所說的“知足者常樂。”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非常充實,也非常可靠,因為幸與不幸之間,只隔了一層薄紙,而你本身就是那層薄紙,你認為那是幸福便是幸福,你認為那是不幸,便是不幸。

  :平凡生活的情趣

  有一對年輕美國夫婦,從紐約南行,到了一處幽靜的丘陵地帶,看見小山旁有個木屋,木屋前坐了一個當地居民。那個青年丈夫就問鄉下人:“你住在這樣人煙稀少地區,不覺得孤單嗎?”

  那鄉下人馬上接著說:“你說孤單?不!絕不孤單!我凝望那邊青山時,青山給我一股力量。我凝望山谷,每一片葉子包藏生命的祕密。我望望藍色的天,我看見雲色變成永恆的城堡。我聽到溪水淙淙,好像向我性靈細訴。

  我的狗把頭靠在我膝上,從它眼中我看到忠誠的信任。這時我看見孩子們回家了,衣服很髒,頭髮蓬亂,可是嘴脣上掛著微笑,叫我‘爸’,我覺得有兩雙手總是支援著我。所以我知道上帝總是仁慈的,你說孤單?不!不孤單!”

  ——CharldeL.Arsbach美國某師範大學校長健康、德行、智慧在整個人生的過程中,僅是學問的獲得或智力的發展,仍是沒有多大價值的。許多受到不完全或單方面教育的人,已經證明不過是世界上的庸人而已;再作深一點觀察,那些“偉大的才能”,有時反是作惡的工具,試看歷史上的好賊壞蛋,不正是智識才能超群出眾的人物。

  俗雲:“事事鍛鍊身體,可以成功體育家;專事栽培道德,可以成功道學家;專事發展智識,可以成功畸形的奇人,只有聰明地從三方面聯合修養,才能成功完人。”所以,一個能夠展開雄才大略的偉人,一定曾經自己栽培自己,注意身心和智力三方面平均發展,而得到真正教育的人。

  我們都知道,才幹得教養則榮,不得教養則衰,但每種才幹必須一種適宜的教養;因此,施於甲的教養,不一定適於乙,施於乙的教養,也絕不一定能適於甲。愛迪生幼時在學校裡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孩子,但在他母親的教養之下,終究成為一個大發明家,這正是一個絕好例證,同時,他也是得到真正教育的人一人。

  人類之所以常會終生鑄成大錯,大多是因為他們不曾明瞭自己,假如我們把我們的才能估價過高,希望和成功斷不會接近;假使你估價過低,企圖和事業也斷不會相符。以上不論那種情況,只要我們犯了當中之一項,終身斷沒有改進現實,使自己感到滿足的一日,所以,當我們遇到一種職業機會時,首先我們應該看看自己是否適合那種職業的範圍。

  一個人要尋出自身能力的特點,明白怎樣去加以訓練,便切合實用,他必須確切地知道最適合自身的工作和地位,那麼,當職業的機會來臨時,便可以努力以赴,獲得成功了。

  不幸的是,世上有許多人對於他們自己的弱點和特點,除非經過失敗的教訓以後,總不能認識清楚,往往要到當他們受到阻礙的時候,才看出怎樣便可以獲得成功,但他們的眼睛實在睜開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