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引導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不僅給了孩子生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給予孩子以各種影響和教育,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家長引導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長正確引導教育孩子方法

  1.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們什麼是應該學或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學或做的,比如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建議不要立即禁止,最好是和孩子溝通一下,跟他們說說這個興趣的利與弊,然後給跟孩子約定好給他留一些時間讓他們可適當的放鬆。有時家長也可陪孩子玩玩遊戲或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讓他們覺得你跟他們是一國的,並以此提醒他們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

  2.要經常和孩子溝通:用合適的方法溝通,但不要老溝通,因為孩子會煩。要養成和孩子聊天的習慣,孩子不聽話的表現,總是與他們的內心想法聯絡在一起的。要想徹底糾正孩子不聽話,還必須瞭解他的內心,深入孩子的內心,用心靈與之進行對話,這樣才能真正感化他們,使他們自覺

  發生轉變。

  3.家長應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讓孩子和同齡夥伴多接觸,偶爾讓孩子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來玩,讓他做小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讓他習慣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樹立自信。

  4.家長應該聽聽孩子的建議:家長們不要覺得只有自己才是對的,不能讓孩子事事都按照家長的想法來做,應該多聽聽孩子的建議,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不會對家長的想法反感,心甘情願地去做,而不是強迫他們一定要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做。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

  5.家長不能一味地批評或責罵孩子:家長們應該對孩子的自尊心進行保護,不要當著外人的面直接批評或責罵孩子,要多表揚、鼓勵他們。

  6.家長們請以身作責: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請先從自身做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覺得父母應該時時刻刻給孩子做好榜樣,言傳身教,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

  家長引導孩子學習方法

  一、向孩子展現一個真實的自己

  關於學習問題家長常會“有意”地給孩子講“我過去沒學好,結果現在很不成功,在單位不順”等等。其實,對於家長的狀態,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裡。如果你現在不如意,你把它歸結到自己的過去,那麼孩子也自然可以把自己現在學習不好歸結到“幼兒園”或孃胎裡去,認為自己“天生”不愛學習,自己“天生”馬虎等,這樣的歸因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嗎?

  另外,有些家長也會向孩子提起自己當年成績如何突出。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時代變了,“過去”無論如何已經過去了。

  家長對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讓孩子瞭解自己。家長在孩子面前,要自然、真實地展現自己當前的生活,不要美化,也不要醜化。這樣,孩子面前至少有一條生活的真實道路:如果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紮實的知識基礎,那麼借用一個古老的說法,“有智吃智”;如果你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那麼“無智吃力”。這一切,不用家長講,孩子都會看在眼裡。

  二、瞭解孩子,因勢利導

  瞭解孩子包括瞭解孩子的需要和興趣,瞭解孩子行為的動機,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這一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複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愛看童話的孩子,可以從對童話的分析入手,提高孩子對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的認識;從對同一童話不同版本的比較入手,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創作童話。當孩子從新的角度去看童話時,他會迅速地成熟起來,自然地走出對童話的沉溺。 對於喜歡飛機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對各種飛機效能的認識,引導孩子進入數學和物理的大門;通過對於飛機發展歷史的認識,引導孩子進入科學的大門。由於孩子以最基本的興趣作為動力,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都會成為孩子知識的源泉。

  三、不過分介入

  家長要控制自己,不要過分介入孩子學習的事。因為學習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學好學不好關鍵在於自己。正像孩子的身體發育,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儘量把食物做得可口但是不能替孩子吃下去,更不能替孩子長高。家長的過分介入不僅沒有用,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為他們的學習是父母的事。

  四、創造學習條件

  良好的學習條件包括:

  1安靜的環境,這可能要求家長自己也少看電視、少打牌;

  2讀書的氣氛,即家長自己也多讀書、看報,多討論讀書心得和相關問題;

  3對探索“怪”問題的支援,如欣賞孩子提出的某些問題的獨到之處,幫助孩子利用圖書館或網際網路查詢相關資料,為孩子要進行的某些探索性實驗提供材料及安全監護,等等。

  許多孩子並不是真的不愛學習。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有趣,資訊傳遞的途徑也越來越豐富。為了使更多的孩子能夠受到系統、有效的教育,不再被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傳統的、面孔呆板的教學方法,使之更適合孩子興趣多樣化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進步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