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錯誤的批評孩子方式

  孩子犯錯了,父母有責任批評和管教,但怎樣的批評才能既有作用,又不傷害孩子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錯誤的批評孩子方式

  1批評情緒化

  一旦孩子出現過失的時候,家長的表現通常是情緒激動,臉色發青,手舞足蹈,聲音分貝高,語言速度快,一陣狂風暴雨,真可謂酣暢淋漓!好了,說完了,罵完了,心裡也痛快了,也平衡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興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這番責備的結束!最後的結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罵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這種更多帶著個人情緒化的宣洩,主觀的批評有多大作用呢?其實,很多時候,沉默遠比這樣的批評更有效。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並在行動中改正。作為對一次過失的分析和評價應該是非常理性的。在這個過程中,發點脾氣難免,發點牢騷也能接受,發洩就有失分寸了。試想,這樣的一種情緒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讓孩子聽從呢?

  2批評氾濫化

  有時候,我們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聲音慷慨激昂,語速飛快,聯想豐富,上綱上線。比如說本來就是個打了碗的事情,就能從這件事想起從前丟鑰匙、丟錢、丟面子因為測驗考砸了,還能扯到打架、看電視、玩遊戲等。總之,只要能想起來的事就可以像電影鏡頭一樣重放。真可謂,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批評要有針對性,對當前的問題有什麼說什麼,就事論事就好了,而絕不可責備這次過失,連帶以前老賬也一併算上。

  3批評簡單化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後,家長的表現往往是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不該批評的時候亂批評。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賴床的現象,往往是一邊催促,一邊數落,而孩子卻把這當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沒有起到批評的作用。因為孩子很清楚一點,如果走著上學會遲到的話,家長一定會有辦法讓孩子按時到學校的,有車可以送,沒車可以打車啊。曾有個家長問我這種情況怎麼辦?我說很簡單,你不管他就完了,遲到了自然會有學校批評他。

  4批評急躁化

  有許多時候是這樣的,孩子甚至還沒意識到錯誤即將或已經來臨,還不能深刻意識到錯誤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我們的家長卻已經急不可耐,氣不打一處來,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再者“不知者還不為過”呢! 人犯錯誤是正常的,而頭一次經歷某些事情的時候犯錯更是正常的!但家長卻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錯誤,嘗試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麼錯,批評和責備就已經接踵而至。這種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進的批評,往往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4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批評模式

  態度不認真。

  家長苦口婆心地批評教育半天,孩子卻若無其事,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該反省:自己的批評態度是否認真?是否能給孩子留下印象?如果總是毫無側重地訓斥孩子,只會讓他們厭煩,心裡想著“又來了”,卻對你的批評無動於衷。批評孩子,態度要認真。所謂認真,並不是家長一定要“橫眉怒目”,而是指家長一定要注意批評孩子的時機、方法、態度。那種邊洗碗邊罵孩子的做法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怒氣,於事無補。立石美津子指出,“正確的批評應該是在孩子犯錯誤之後,讓他們安靜地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他們交談,不要只通過話語,還要藉助氣氛、臉色、語調、眼神等,讓孩子充分了解你的認真態度,也因此能認真對待你的教導。”

  批評後心軟。

  孩子受批評後,可能會眼泛淚光,楚楚可憐,家長見了心軟,急忙改變批評時的嚴厲態度,甚至向孩子道歉,這樣絕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因為孩子會覺得家長的話前後矛盾,對家長之前為何生氣感到不解,甚至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感。對此,立石美津子表示,“如果孩子因為受到批評而緊張、害怕,家長應該欣慰自己的批評已經對他產生了影響,這就是批評的效果。家長這時要做的是:輕聲告誡孩子,不要再有下一次。”

  光說不“懲罰”。

  孩子不聽話,有些家長怒不可遏,甚至用威脅的方式來令孩子服從,例如“今天晚飯你別吃了。”“再調皮搗蛋就給我滾出去。”等,但卻沒法真的狠下心來實施。這麼一來,孩子最初可能會因為害怕而服從,但幾次下來,看出家長是“雷聲大雨點小”,也就熟視無睹了。立石美津子認為,要採取實實在在卻不會傷害孩子身心的“懲罰”方式,例如孩子做錯事不聽話,當晚就不許看電視、打遊戲等,並且家長一定要監督實行。

  只罵不誇讚。

  如果只是一味盯著孩子的錯誤批評,而不對孩子表現好的地方加以誇獎,教育效果並不會好。立石美津子舉例指出,孩子把自己房間弄得一塌糊塗,正確的做法是批評完孩子後,讓其自己動手清理,讓他對比之前的邋遢和清理之後的整潔,然後對孩子之後的表現誇獎幾句,這樣能讓他印象深刻,教育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