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的重要性

  摘要:母親教育應該有以下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教育孩子,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這一點上母親教育和兒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層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質提高,在這一點上母親教育和家庭教育、父親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層意思是教育社會,是全社會必須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監護人——母親,是全社會必須尊重她們的勞動,沒有對母親勞動的認可和尊重,就不會有未成年人問題的真正解決。

  

  現在的新一代母親都有教育子女的願望,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是隨著這種願望的增多,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何去教育子女,昇華自己的精神感召生命成了母親們最大的困惑。因此,對於母親教育勢在必行。

  孩子的大多數問題是母親造成的,母親的大多數問題是父親造成的,父親的大多數問題是社會造成的。

  母親教育應該有以下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教育孩子,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這一點上母親教育和兒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層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質提高,在這一點上母親教育和家庭教育、父親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層意思是教育社會,是全社會必須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監護人——母親,是全社會必須尊重她們的勞動,沒有對母親勞動的認可和尊重,就不會有未成年人問題的真正解決。

  母親教育同家庭教育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教育功能的健全,而母親教育則是全社會對女性生育價值的尊重。家庭教育重要,但母親教育要先行。

  我們同西方整整相差一個時代:西方是在母性沒有受到壓抑而呈現出過剩,我們則是在母性被盤剝而幾乎為零;西方是全職母親裡的呼喚,中國則是連母親都離開了孩子後的呼喚***“留守兒童”***——這樣的呼喚只會更加隱蓋中國家庭教育的缺失。

  數千萬的留守兒童是當代中國母親教育缺失的最大表現,這已經或將要成為比環境問題更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不僅是以犧牲環境、犧牲資源、犧牲農民為代價,更是以犧牲孩子、犧牲家庭為代價,這種代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向我們暴露出它的惡果。

  卡爾維特有一句話打動我: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她的母親。母親是孩子從出生開始所接觸到的第一位女人。這個女人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都會被海綿一樣的孩子完完全全地吸收到自己的體內。

  如果這位女人是溫暖的,體貼的,溫柔的,樂觀的,積極的,向上的,有主見的,會做決定的,有愛的,自信的,易感受的,負責任的,大方的,愛自己的。那麼這個孩子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在這個小苗苗長大的過程中,它的枝葉甚至樹根裡面都會生長出這樣的特性。想象一下,如果葉片裡面包含這麼多滋養的氣息,它的周圍會是怎樣的一個宇宙?

  如果這位女人是焦慮的,緊張的,易怒的,消極的,受害的,迷惑的,迷茫的,束縛的,猶豫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自信的,唯唯諾諾的。那麼這棵樹所生長出來的樣子你可以想象的到的,那是一棵柔弱的,弱不經風的,恐懼的,束縛的,連葉片都泛黃的。它在這個環境中會是如何成長的呢?它怎樣與他人互動,它會吸引來怎樣的能量呢?

  因此,我們說,一個女人要首先成長好自己,同時又要了解孩子成長的土壤需要怎樣的元素,二者結合起來,她的孩子必然會成長的好,成為一個獨立的樹,向四周伸展的樹,渾身透著綠的樹,充滿能量的樹,能夠給他人遮風避雨的一棵樹,能夠向著陽光歌唱的樹。

  所以,教育一個母親,或者說讓我們自己成長是多麼刻不容緩,迫不及待。因為我們遲了,孩子的樹正在竄出太多的枝杈,偏離了“向上”的軌跡。

  《三字經》上的古訓是“子不教,父之過”,但幾千年來,中國大多數家庭一直秉承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教養子女的責任,其實主要還是由母親來承擔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母親對子女的教育,一直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青少年問題研究的深入,教育專家和社會工作者們不約而同地提出“母親教育”的新主張。“目前很多母親還是‘自然母親’,即憑著感覺、本能來教育孩子。特別是作為獨生子女的母親,完全沒有教育子女的經驗。”

  中國家長目前所執行的教育大都是‘顯教育’,就是‘言傳’,直接告訴孩子你必須怎麼做,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就會犯錯誤,我就要懲罰你。但是這種耳提面命、口傳心授的做法,孩子不一定樂意接受,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中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曾經抱怨過父母尤其是媽媽太嘮叨。其實日常生活中,媽媽是最經常跟孩子在一起的,他們應該學會‘身教’,就是直接做給孩子看,這是更本質更重要的‘潛教育’。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媽媽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人提醒過她們,作為教育者的她們自己也要再受教育。

  王開敏是國內少數“自覺媽媽”的典範,當兒子艾天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她就定了一個教子計劃: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強健體魄、健康心靈、開朗性格的陽光男孩。當其他家長在節假日裡帶著孩子去參加課外培訓班、補習班時,王開敏卻堅持“我的孩子不培優”,堅持對兒子進行個性化教育。2002年,艾天不僅如願以償地叩開了美國威里斯安大學的大門,而且在高手雲集的競爭中,以617分的託福成績戰勝了幾位託福滿分的對手,獲得了18萬美金的全球最高的獎學金——弗里曼亞洲獎學金。

  王開敏的思路給了很多媽媽啟示:“倡導女性將母親當作事業來經營。在兒子0-6歲時,我的母親天職最為重要,我是導師,孩子的習慣、思維模式要建立;孩子6歲以後,娃娃教育要從母親抓起我就是助教,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兒子上大學,我就是學生,兒子教我很多新生事物和技能,比如電腦,我和兒子經常互動學習;再以後,我就要做回到小孩,被孩子呵護了。”

  “母親”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著什麼角色?這個角色肯定是很重要的,肯定不能只是“自然母親”。人的後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母親在家庭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又先於另外兩者。有資料表明,孩子的智力,甚至道德水平,都是和母親的水平最接近的。之所以說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首先要提高婦女的素質,是因為教育好一個女人有時就拯救了一個家庭,教育好母親就拯救了一代人。母親的素質決定了孩子的素質。

  其實很多好孩子是被父母教壞的,我覺得中國很多母親還是停留在做“自然母親”這個水平,就是不學習,其實母親應該刻苦學習,掌握教育學的理論、教育方法,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會遇到的一些問題,花時間和孩子溝通,這個很重要。孩子是可教的,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其實現在的孩子都非常聰明,就是要教他們心智健康,要教孩子“愛學習”,能發自內心地去學習,覺得學習是快樂的事情,和生活一樣是必須的。

  許多雙職工家庭,家長以工作忙作為沒時間和孩子接觸的理由,我認為這種媽媽是最糊塗的媽媽,她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心靈教育和溝通就是在小學以前效果最好,包括品質上、人際關係上的教育,以後你再想這樣教育是不可能的,因為孩子的心裡已經裝了其他東西。任何事情都沒有教育好孩子重要!不要在孩子的早期,忙碌於工作,耽誤了孩子教育的關鍵期!

  只有當“要教育孩子先教育母親”這一理念成為一種全民意識時,我們的教育才有實施的基礎。這是因為在家庭教育尤其是在早期教育方面,母親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

  首先,母親的素養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最直接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對一個家庭來說,母親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保育員;在家裡與孩子朝夕相處,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因而,母親對孩子的薰陶、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最大,孩子與母親的感情更深。因此,母親的教育也最具權威性。

  其次,有教養的母親往往感情細膩,對孩子的行為觀察比較細緻,比父親更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且更具有耐性,母子感情更為融洽。這就使得母親對遊子更具有權威性,容易產生最佳教育效果。

  第三,有教養、素質高的母親大多比較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此話看起來似乎有些絕對,但卻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教育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少兒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直接影響其成才和一生的發展。而有早期教育目光的母親則在少兒早期教育上會有所作為,她們十分注意孩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善於刻意地對孩子的性格和人格進行塑造,從而使孩子受益終生。

  難怪一位外國教育專家曾語重心長地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母親的手中。教育應當從改造母親開始。”這句話極為中肯,也很有見地,可謂真知灼見。此外,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母親和父親對子女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教育孩子要從改造母親做起,要從戰略高度認識父母教育尤其是母親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母親教育。第一個層面是要讓母親認識到其對教育孩子的重大責任,要讓她學會調動起父親的積極性,同心協力地培養出好孩子。第二個層面是要讓父母,尤其是母親認識到,沒有父母素質的提高就沒有孩子素質的提高,父母素質的提高是孩子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前提。第三個層面是教育社會,全社會都應該為母親的成長提供條件,讓母親成為全社會最受人尊重的人。

  家庭教育的宗旨就要在育子的過程中,重視子女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智力只是其中的一項。現在整個社會在這方面處於一種紊亂狀態,傾向於偏重未成年人的智力的培養。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除了智力以外,德育等的評價缺乏一個量化的指標。一般來說,只能到孩子成年以後,甚至四五十歲才能看出當初母親的教育是否成功。

  父母不可能永遠跟著孩子,也無法為孩子預約未來,但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贏得未來。

  什麼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重視教育並不等於懂得教育,懂得今天的教育並不等於明天的教育、孩子的成長是轉瞬即逝的事,沒有超前的眼光,永遠是被動的父母,讓我們開始學習吧,為了我們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