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和綱要心得體會5篇

  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同人民群眾一道,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在這一壯闊歷史圖景中,黨始終作為人民幸福生活締造者與維護者所承擔的歷史重任與使命擔當。下面小編整理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和綱要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感悟及心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摘編學習心得體會

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學習心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內容學後感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心得

基層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篇心得

  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和綱要心得體會1

  教育的初心是什麼?最終的夢想又是什麼?古時候,《大學》裡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而到了當代,繼黨的**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之後,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從“授業解惑者”到“老師”、從“‘四有’好老師”到“引路人”,我們的社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教師群體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擔當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我們的初心和使命是不變的——即教書育人。那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不忘教育的初心、牢記新時代的使命呢?談幾點心得體會:

  首先,立德樹人是根本。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政策,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用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專業水平教書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熱愛,才能噴湧出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才能為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履職擔當是基礎。身為教育者,我們要清楚“三培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我們要堅持“三傳播”——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我們還要做到“三塑造”——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造就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合格人才,為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輸送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再次,嚴格要求是保障。這裡一是指教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只有教育者自己堅持“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才能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錘鍊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繼而才能達到“四個相統一——”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二是指社會對教師的嚴格要求。當代社會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要有高素質高學歷,要懂得教學規律和教育方法及技巧,還要熟悉國家教育制度和法規等等,但正是這一系列要求,體現了教育者新時代的使命提升,也明確了我們教師發展的方向。

  最後,完善自我是發展。時代的步伐邁進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號角已經吹響。知識經濟迎來了對知識傳授者——教師更高層面上的要求。在這個特色鮮明的時代裡,我們一要提高認識,樹立師德;二要更新理念,做好轉型;三要終身學習,自我充實,最終達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目的。

  因此,守住教育的初心,方能換來最本真的教育效果,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任何的拔苗助長式的教育行為都將會付出一定的代價,當我們守住了教育的初心,教育的效果自然就會得到很好的體現。

  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和綱要心得體會2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對我們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團結帶領人民在新時代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推向前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守初心,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初心和使命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更是立黨之基。革命戰爭時期,為了能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共產黨人流血犧牲,英勇奮鬥,而人民群眾聽黨指揮、跟黨走,與共產黨人一條心,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贏得了革命勝利,成立了新中國,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初心和民心相向而生,共產黨人才能贏得民心,踐行使命。

  擔使命,做到責任過硬。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從政要履責擔當、有所作為。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敢於擔當是一種迎難而上的責任意識,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於碰硬,在風險面前敢作敢為、敢於創新。習近平總書記說,“黨員幹部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要把巨集偉藍圖變為現實,就要把責任記在心裡,扛在肩上,落到實處,全身心投入各項事業。

  找差距,就要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認真細緻查詢自身不足。在思想上、作風上、行動上對標對錶,強弱項、補短板。要深查細糾,全面整改,改出好作風、改出好狀態,改出幹事創業、加快發展的激情和活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必須堅持幹就幹好、幹就幹優,主動拔高標杆,追求卓越。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把每一項工作做到位、做精緻、做完美,才能縮小差距、前移位次,實現趕超。

  抓落實,弘揚泰山“挑山工”精神。狠抓落實容不得花拳繡腿、走馬觀花,空喊口號、流於形式、沒有行動,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檔案落實檔案不是落實。狠抓落實要有方法。只有結合實際想辦法才能創造性抓落實。黨員幹部要率先垂範,切實做到“六個有”—有境界、有胸懷、有擔當、有效率、有標準、有責任,埋頭苦幹、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在狠抓落實的具體行動中,奮力書寫新篇章。

  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和綱要心得體會3

  誦讀《習近平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忠於黨、忠於人民、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靠千千萬萬的忠於奉獻而不斷鑄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的不懈追求。“愛滿天下”是我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我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每一個教師的教育格言。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師德高尚“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風亮節。在本職崗位上樹立起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熱愛本職、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真正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工作中善於與他人合作,為人謙和,有著很好的個人風格與魅力。那就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教師通過愛的教育,可以在學生心中培植愛的種子,激發愛的情感,塑造愛的靈魂,最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才學是教育的基礎,品德是教育的靈魂,兩者缺一不可。

  一、師德是教師的立師之本。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見,“道”在教學中被排在首位,老師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身教勝於言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德是教師的立師之本。師德的首要一點,就是愛學生。我們可以這樣說:要想培養學生有愛心,必須老師心中先有愛心。唯有教師心中裝著愛的陽光,才能把愛灑向學生,讓學生以老師為榜樣,在耳濡目染中學會愛,提高愛的能力。一個心中沒有愛的孩子,即使他的學習成績多麼優秀,也不是成功的教育。

  “比教學藝術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人格魅力的靈魂是一個‘愛’。愛就是一種教育,誰有愛心,誰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諦。”當一位教師真誠地為學生付出自己的愛心以後,他可以真正的走進他的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使自己成為每一個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作為學生,他在感受教師對他的愛意與關懷時,他內心真正感受到的還有社會對他的肯定,必然會更加充滿信心,努力向上。他們也會把這種美好而積極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他人的信任、尊敬、關愛。此時,作為教師,他所完成的不僅僅是一項工作,給予學生的,也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愛,一種尊嚴的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品質,就是他的保護神。”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工作兢兢業業,忠於職守,於教育有情,於競名無意,工作高調,踏實漂亮,做人卻很低調,從不張揚,以他的道德、學問滋潤著周圍的人。

  1.公平待生

  以愛來平等對待學生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礎。感情注入越多,對學生越愛,學生心靈就越會被你所征服。一位教師道出了真諦:“……師生關係緊張,表揚學生認為是哄人;批評學生認為是整人。在這裡,表揚和批評都成了教育的障礙。所以,只有從真正的愛生之情出發,教育才是有效的。”

  2.用心傾聽

  陶行知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的,才會打動心靈的深處。作為教師,傾聽是愛的重要組成部分,傾聽能夠讓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更全面地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身體狀況、情感波動乃至人生觀、世界觀的價值取向,能夠獲取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對工作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傳達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以及無限的期待,給予學生無盡的信心與勇氣,讓學生也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

  傾聽,最重要的是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要俯下身子,成為學生的真正朋友。記得我剛畢業時,對孩子缺乏耐心,總是有些急功近利,追求高分帶來的榮譽,自從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推己及人,也能耐下性子聽聽孩子的話,慢慢地,孩子們都能向我敞開心靈,嘰嘰喳喳和我說著心裡話,師生間的心靈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課堂上也不再是一片沉悶,孩子們的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課堂生動活潑,課堂效率也隨之提高了。

  3.學會鼓勵

  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不但要給予某方面的領先者以尊重,表達自己的敬佩、讚美之情,更要給予落後者以尊重,捎去自己的寬慰與鼓勵!記得我班有一位內向、自卑的小女孩,因為接受知識較慢,總感覺低人一等,我為了讓她鼓起學習的勇氣,平時注意觀察她,只要發現她的一點閃光之處,就會及時表揚,比如她能第一時間拿出演算本自覺驗算,她能一直保持端正的坐姿等等,在我的多次鼓勵下,她漸漸自信起來,也敢於發言了。

  4.學會尊重

  孔子云:“敬人者人恆敬之。”要想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敬,只在口頭上說說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要做到“潤物細無聲”。一個常體驗到尊嚴的人,總是對自己更有信心,辦事更有能力、更有效率。

  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這種尊重應該包含著真誠與信賴、寬容與激勵,平等與友愛。我經常教低年級,我常常彎下腰與學生交流;在課堂上,我也常常彎下腰為學生獨特的發問而鼓掌。正是因著身高上的平齊,學生才會感到老師對自己的真誠與尊重。

  二、不斷學習,自我成長

  教師在教孩子之前,自身要博學多才。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的豐富知識讓人不容小覷,而作為老師,自身知識容量的儲備已捉襟見肘,學習已迫在眉睫。再說,建立一種適合創新人才的創新教育體系理念的要求下,每個老師都有責任去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厚積薄發,在教學中旁徵博引,舉一反三,把知識講透徹,而不是隻停留在表面,讓孩子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以前所說的“一桶水”理論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要由一桶水向源源不斷的江河轉變,源頭的活水當然就是閱讀。朱永新老師說:“一流的教師應該是一流的讀書人,只有一流的讀書人才有可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教師通過閱讀,讓自己多才多藝、遠離庸俗,表面看與教育無關,其結果卻恰恰是歪打正著,靠提升自我智慧逐步形成教育智慧,最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我們要做個愛書人,善於讀書、樂於思考、雜採博學,才能才高八斗,足以無愧於教師這個職業。正因為博學才會知識底蘊深厚,才能站在教育的制高點,才會在文字的解讀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才會在教學中,如同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縱橫捭闔,融會貫通,教師講得淋漓盡致,學生聽得沉醉入迷。

  美國學者羅伯特.古丁認為:跨學科知識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要素之一,學科的交叉發展和相互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讀書時要涉獵廣泛,課堂上才能適時“連結”。比如我校的林青老師在講到《騎牛比賽》時,就連結到七大洲的地理知識,以及鬥牛比賽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不只侷限於這篇課文的容量。

  我要用實際行動向闡述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真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說,我們每個人如同一本書,那麼,不要做那膚淺、粗俗的消遣小說,力爭讓自己成為一本雋永、淡雅的書,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啟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致力於做一個德才兼備的辛勤園丁,以嶄新的風貌面向未來、迎接挑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作出自己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