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教育孩子輸

  教育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白巖鬆為什麼教育孩子輸?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白巖鬆教育孩子的方法吧!

  白巖鬆教育孩子的方法:愛孩子,就讓他愛上閱讀吧

  好多人沮喪地說,在中國讀書的好時代過去了。我想說:不,它可能才剛剛開始。

  早有調查稱,人們讀書和知識獲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資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讀的書足夠多了,你才會更有創意,才會更自信,你才會更有底氣,才能獲取更多的物質回報。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書讀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會是一個充沛的、獲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會更充實,更重要的是在讀書中會尋找到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中國人的信仰千百年來並不是僅僅靠宗教來支撐的,它就在唐詩宋詞當中,在爺爺姥姥講給你的故事裡,在《三國演義》裡,在《紅樓夢》裡,在《西遊記》裡,在無數的經典書籍當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種美麗的方塊字寫在字裡行間。

  有資料顯示,10歲-19歲之間的青少年讀書最多,可是那些書有相當大的比例不是他們愛讀的書,而是和當下的考試等有關係的書。因為讀功利的書,而沒有養成終生讀書的習慣。

  20歲-29歲,為名利忙,事業壓力大,沒有時間讀書。40歲-49歲,進入讀書最少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已經定型了,不再需要讀書。到了老年,讀書開始增多。因為離開事業一線,不再為名利權利奔忙,被動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諦,重新撿起書籍,這時閱讀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質,那就是樂趣,無用為有用,滋補人生。

  這種狀況急需改變,要讓年輕人享受書籍的樂趣,不僅僅為功利目的而讀書。要在青少年時期把讀書培養成為一生的習慣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白巖鬆教育孩子的方法:教會孩子“輸”

  “輸”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從小到大,什麼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既然不如意事十有,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

  回頭看中國歷史,包括世界歷史,想想看,失敗很可怕嗎?中國有無數的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失敗,而不是因為成功。

  項羽是成功者嗎?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將領,項羽已經失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別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於中國的戲劇故事和百姓談論當中。反倒是“成功者”劉邦,會讓我們在內心裡,產生某種不屑或者不那麼喜歡的感覺。

  岳飛是因為成功才偉大嗎?如果從我們現在的“成功學”角度來看,岳飛很失敗。不管你仗打得怎麼樣,被人家N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後還給辦了,在當時的社會來說,他是一個失敗者。當時的成功者是誰?是秦檜。可是後來呢?秦檜在西湖邊上已經跪了多少年,但岳飛是我們心目當中的英雄,對嗎?

  林則徐的人生成功嗎?大家只記住了他成功那一點——虎門銷煙,但卻不知道在很多“妥協派”的壓力之下,一年之後林則徐被去職。從當時的官場角度來說,他成功嗎?一點兒也不。失敗的意義比成功大,或者說有一種成功必須是以失敗作為助推力的。

  為什麼要補上失敗這一課?不僅僅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更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了全世界,也贏不了這個結果。死亡,是一個最大的“失敗”,你應該怎麼去面對它?

  做出決定,往往意味著一種變革,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每當失敗與挫折來臨,你應該懷著好奇心去看待它,試圖弄明白它的目的:難道這是一次提醒?難道我應該做出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白巖鬆教育孩子的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於孩子的興趣,我從不去刻意地培養,因為“只有讓孩子自由,才能成長得更快。”如今,孩子的興趣、愛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結果,我喜歡看球,孩子也愛看球,我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則叫巴蒂。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對孩子興趣的支援近乎於“縱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我同意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結果是孩子次日放學回家驕傲地告訴我:“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如今,孩子已經晉升為一支民間球隊的隊長,我對此有說不出的“開心”。

  同樣地,我並不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舉個例子,孩子最喜歡的是曼城隊,有一場事關曼城隊奪冠的比賽,同樣是在夜裡看。在比賽接近尾聲時曼城隊還是1∶2落後,但就在最後的四五分鐘,奇蹟出現了,曼城補時3分鐘連入兩球逆轉,奪冠!

  請問在人生中,哪有這麼好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放棄,結果就可能會發生改變。課堂上給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兩三點還沒睡,但我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課一定比往常更認真。

  我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閱讀開啟世界,但是運動讓人更早地體驗到分享、團隊精神以及勝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