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珍惜時間的方法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比金子還寶貴,家長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孩子們並不懂得。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有緊迫感,誰珍惜時間,誰勤奮,誰就可以得到時間老人的獎賞。童年、少年正值人生的開端,如初升的太陽,是學習的黃金時代。

  與孩子說珍惜時間的方法

  1.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

  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並不意味著全部。尤其是對孩子而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歲月中,最瞭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時,父母有意無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舉一動,都對形成孩子的一些習慣性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由於一些父母的疏忽,總認為孩子還小,對孩子做事少聞少問少管,孩子正確的行為缺乏鼓勵強化,錯誤的行為沒有堅決阻止,久而久之,會使問題變得愈加突出,導致好習慣沒有形成,卻形成了許多壞習慣。

  2.要教育孩子儘量提高效率

  為了提高效率,要科學地用腦。用腦的時間長了,大腦會變得遲鈍,這時要適當地休息。一般工作一個小時左右,大腦就會疲勞,此時仍然用功的話,學習效率是很差的。

  不同學科在大腦中使用的腦區是不同的,例如抽象思維主要在左腦,形象思維主要在右腦。因此,父母可以教導孩子交替學習,使大腦各部分輪流休息。同一天時間中,早晨、上午精力充沛,要讓孩子努力抓緊學習較難的功課,解決較複雜的問題。

  3.教會孩子善用整塊時間幹件大事

  有些事情,最好是用一整塊時間,一氣呵成,幹出個結果。比如孩子在計算一道複雜的數學題時,如果每天想一會兒,又去做別的事,那麼第二天又得從頭開始想,因為昨天的思路已經忘記了。這樣的話,就會很耽誤時間。

  4.讓孩子為磨蹭付出代價

  孩子只有在體會到磨蹭會給自己帶來損失之後,才會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讓孩子自己去品嚐磨蹭的自然後果,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比方說孩子早晨起床後磨磨蹭蹭的,家長不要急,也不要去幫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裡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擔心孩子上學會遲到,其實我們恰恰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上學遲到的後果,孩子如果真的遲到了,老師肯定會詢問他遲到的原因,孩子捱了批評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幾次以後孩子自然就會自己加快速度。

  5.讓孩子用“倒計時”的方法安排時間

  有的事情是硬任務,必須在某個時間內完成,這就需要父母教會孩子用“倒計時”的方法安排時間了。例如,在1個月內必須完成的事情,算算還有多少天,要規定每一天要做多少,當天沒有完成的話,就要及時補上。如果不能按時完成,錯過了機會,就會前功盡棄,F分可惜。

  6.增加孩子的緊迫感

  缺乏適度的緊張感是許多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製造”點緊張的氣氛,讓孩子的神經繃緊一些,使孩子的生活節奏加快一些。

  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可以給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飯和做作業等增加些計時陛活動,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事先與孩子一起商定好,然後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裡保質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給予一定的獎勵,做得不好就給予一定的懲罰。比如孩子吃飯磨蹭,家長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到了就不許他再吃,而且要狠下心來,不到下頓飯不給孩子吃的等等。

  7.讓孩子作息有規律

  孩子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很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常常是一邊吃飯,一邊玩耍;一件事情還沒有做完,心裡又想著另一件事情;做事總是雜亂無章,缺乏條理。父母如果不加註意,就會讓孩子養成“拖拉”的壞習慣,久而久之,這種壞習慣會根深蒂固。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後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8.要讓孩子有充足的鍛鍊身體的時間和睡眠的時間

  孩子體育鍛煉的時間每天不要少於1小時,睡眠不要少於10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也會影響智力。長期睡眠不足,學習效率低下,成績會下降。也要讓孩子有自由活動的時間,他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從事交友、閱讀、發展業餘愛好。

  星期天要讓孩子充分地休息,從事正常的娛樂活動。總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既要讓孩子爭分奪秒,珍惜光陰,也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休息、睡眠、鍛鍊、發展業餘愛好。千萬不要把孩子的全部時間排得密不透氣。

  讓孩子知道了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深遠影響。

  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專家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