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前沿講座心得體會範文3篇

  生命科學前沿是一個灰色系統和動態系統,隨著其發展演進,前沿領域與熱點總處於動態或交替的過程之中。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學習前沿講座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學習前沿講座心得體會範文篇1

  近年來,對等網路引起了資訊產業界的極大關注,2000年8月成立了P2P工作組,成員包括Intel、IBM和HP公司等。發展對等網路的其他主要障礙還有版權問題、網路頻寬問題、管理問題和安全問題等。如何連線電話、手機和家電、工業裝置等,也是對等網路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對等網路市場從2000年開始啟動。國內的應用主要有2個方向:檔案共享及協同工作。在檔案共享方面,國內已經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產品,目前主要的中文對等網路軟體有Workslink、Ezpeer、Jelawat、Kuro和Toperson等,還有PASP_E-school實時互動多媒體線上課堂教學軟體。在未來,企業對等網路應用將是熱點,主要將解決企業內部事務處理的協同、企業門戶、企業虛擬專網、遠端互動和寬頻應用等。國內基於對等網路技術的企業應用產品有KM-Server中小企業知識管理軟體等。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動態易擴充套件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網際網路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網際網路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狹義雲端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充套件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雲端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充套件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網際網路相關,

  也可是其他服務。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流通。

  這學期學院開設的前沿講座的課程,很有幸聽到了張晨曦教授對於自己在計算機前沿方面研究的講座,讓我對這些知識有了深入淺出的理解,受益匪淺。

  3月24號,張晨曦教授在講座的最開始,對計算機前沿的知識做了簡要的說明,然後張教授從對等網路、SOA簡介、超級計算機、超級計算、雲端計算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授。 由於時間短暫,打算介紹大量的專業的知識是不太現實的。張教授授課的過程中都考慮到了時間限制以及我們有限的知識水平,從大處著眼,為我們大概介紹他們研究方向和內容,同時還會簡單向我們介紹這些研究將來的實際意義,以及和我們軟體工程專業的聯絡。總的來說,也許理論上邏輯上的很專業的知識,我們並沒有學到多少,但張教授利用緊張的時間,就基本上將一個新的領域在我們的腦海中勾勒了出來,使我們這些死啃書本的學生也有機會現實了一把,真正瞭解到與生活有直接聯絡的科學研究。

  張教授不僅在學術領域給我們打開了新的窗戶,使我們眼前一亮,也為我們介紹他們在工作學習中切身的體會及經驗,提前向我們預警就業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問題。 計算機前沿類講座旨在幫助大家瞭解相關領域的學科前沿知識,更好地學習、思考。張教授以自己的學識和閱歷向同學們展現了當今IT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引導同學們積極思考,使其收穫頗多。

  這就是我的心得體會,聽完這個課,我感到責任重大,即使是一個點,也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拓展和探索,作為研究生,研究是我們主要的工作,想要取得滿意的結果和優異的成績,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倍加努力,汲取現有的知識,在新的領域開拓新的研究道路,積極探索,永不止步。

  學習前沿講座心得體會範文篇2

  古人有言:“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要想達到“勝讀十年書”的效果,不僅在於“君”的學識,還在於“一席話”的質量。作為思政專業的學子,聆聽思政專業眾位名師、專家、教授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前沿課題,我想那是無上的榮幸。在大三這一年的小學期,思政專業的我們有幸遇此良機,把握好這次機會,我們會有嶄新的思路、開闊的視野,這對於我們的未來發展有不可估量的鋪墊和幫助。

  20xx年的夏天,周邊學校紛紛放了暑假,看著外校其他學子奔向自由的身影,被小學期困在學校的我們心裡多少有點抱怨,然而我們有我們的任務和責任。我們度過了一個異常繁忙的小學期,任務和作業雖然很多,卻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競爭、合作、分享、共贏......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我們先後聆聽了陳殿林老師、朱浩老師、魏榮老師、郭芙蓉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講座及其他優秀學術講座,受益多多。下面我分享一下聆聽四位良師精彩講座的感想與收穫,相信這是一次自省與提升。

  陳殿林老師是第一個講的,陳老師的課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學科研究問題》,他主要從三個大方面闡述了這個課題。分別是,理論教育與學科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理論教育與學科研究的同步深化;理論教育與學科研究的八個前沿課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設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正視學科建設的現實,明確目標和任務。對此,應著重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學科建立與建設、學科隊伍的基礎與發展、學科建設中“一元與多元”、學科體系與理論體系、學科廣義與狹義、學科發展與課程建設等方面的關係。

  接下來是我們親切的朱浩老師,朱浩老師的課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點與研究前沿》,朱老師也是從三個大方面闡述了這個課題。分別是,掌握學科特點、培養人才特長;把握學科前沿、推進理論創新;思想政治科研論文寫作若干建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性、綜合性、應用性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僅有許多現實的實際與理論問題需要深化研究,而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又有許多新的課題被不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立足於我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際,為推進我國社會科學發展服務,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導向和動力。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點,其目的就是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駕馭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專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朱老師的講座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這對於思政專業的我們今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個思政前沿講座是魏榮老師的《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追問中的三個問題》,顧名思義魏老師以“三個問題”闡述了這個課題。第一,自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選擇;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容之——心理資本。21世紀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水平相比之前大大的飛躍,網路與多媒體的發展更新更是迅速,自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就充滿了多變性與廣泛性,這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網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選擇更是多種多樣,如何運用好這些方法、如何選擇合適的方法,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與實踐。

  最後一個前沿講座是郭芙蓉老師的《中西法律文化傳統視域中守法觀的比較》,郭老師大一的時候教我們思修法基與倫理學,可謂學貫中西,通過這次講座我又看到了芙蓉老師博古通今的一面。芙蓉老師著重講了中國“法治文化”傳統對守法的影響,其中重點講了先秦時期的的法治思想。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人希望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歸屬。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當我們研習西方法律體系與法律文化發展路徑的時候,這種對價值復歸的渴求日益明顯。因為,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時候,越發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國生根發芽。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大學生對中國的發展有著絕對的責任,思政專業的學子更應該為中國法制建設出謀劃策。

  四位老師精彩的講座為我們打開了一道通往更系統、更前沿、更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樑。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將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作為思政學子機會與挑戰也隨之而來,我們要時刻準備著迎接挑戰。由於時間倉促,還有很多肺腑之言未一一道來,不免遺憾,今後我會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與自省。

  學習前沿講座心得體會範文篇3

  小學期只上了六次課,而且由於講座的時間限制,這幾次課與平常的專業課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時間短暫,打算介紹大量的專業的知識是不太現實的。老師們講座的過程中都考慮到了時間限制以及我們有限的知識水平,從大處著眼,為我們大概介紹他們研究方向和內容,同時還會簡單向我們介紹這些研究將來的實際意義,以及和我們通訊工程專業的聯絡。總的來說,也許理論上邏輯上的很專業的知識,我們並沒有學到多少,但老師們利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就基本上將一個新的領域在我們的腦海中勾勒了出來,使我們這些死啃書本的孩子也有機會現實了一把,真正瞭解到與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聯絡的科學研究。

  各位老師不僅在學術領域給我們打開了新的窗戶,使我們眼前一亮,也為我們介紹他們在工作學習中切身的體會及經驗,提前向我們預警就業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問題。

  有些老師還將幻燈片寫成英語,聽講座的同時,還接觸到了一些專業英語。當然,每場講座只有兩小時的時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詞彙積累。但看到英語PPT的時候,心裡面有了小小的震撼,原來自己還有很多單詞不認識,將英語迅速轉化成中文的能力也還有欠缺。因此,講座過後,便暗暗下了決心,寒假要讓自己的英語再上一個臺階。

  第一次課上,留學澳洲歸來的田慧老師給我們講的是無線感測器網路Energy Iss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主要內容可分為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其中的主要問題有哪些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決。

  第二次課上,黃琳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模式識別的歷史與現狀。聽了這次講座之後,才知道其實自己以前就接觸過很多模式識別的東西,只不過沒有將它們與這個專業的名詞聯絡起來,更不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成為研究這一領域的一員。眾所周知我們人有五大感覺——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正是通過這五種渠道研究表明最主要的是視覺,我們才能從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資訊,這是我們與外界溝通橋樑。我感覺,模式識別就是給機器來構架這樣一座橋樑,使計算機模仿人的感知能力,從感知資料中提取資訊判別物體和行為。它廣泛的應用前景是顯而易見的。當代社會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有用的,沒用的;真的,假的;各種各樣的資訊紛至沓來。人們也已經意識到,僅靠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兼顧到每一條資訊,那就更別提利用了。利用機器來幫人們獲取資訊,以減輕人類的壓力,就顯得很必要啦。模式識別就是這樣一種工具,而且它還衍生出很多其他方面的應用,例如利用已獲得資訊,來進行進一步的判斷與分類,已確定下一步的行動。這個夢想是美好的,但從老師的介紹中不難看出,要想實現零誤差識別困難也是相當大的。畢竟,資訊是多變的,而機器的靈活性幾乎為零,這之間就出現一種矛盾,究竟怎麼解決,就要靠一輩輩有志之士啦。

  第三次課上,周曉波老師介紹了積體電路及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的發展與應用。積體電路現在幾乎是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平常也總是聽到這個詞,這次講座第一次瞭解了它準確的定義: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縮寫IC是通過通過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工藝,將電晶體、二極體等有源器件、電容和電阻等無源器件,按照一定的電路互連,“整合”在一塊半導體單晶片如矽或砷化鎵上,封裝在一個外殼內,執行特定電路或系統功能。自己在這學期先修過了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這門課,計算機硬體中最重要的部件是CPU,而CPU究其本質其實就是一塊積體電路,在這門課中學習CPU的發展時,其實是離不開積體電路的發展的。有了這門課的基礎後,聽這次講座時,感覺跟老師有更多的共鳴點,可以說是兩次課相互促進理解。積體電路便不再那麼神祕了。它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整合度和特稱尺寸;同時對它的主要設計及製造流程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另外還了解了IC產業發展過程中幾次技術上的分工。說到可程式設計邏輯器件,就又想到了這學期學的電類工程素質II,Protel99其實就是電子設計自動化中的一種工具,它是幫助工作人員簡便的進行器件的設計。

  由於周老師原本是清華通訊系的,所以講課中途,他又向我們介紹了幾點他對通訊專業的認識以及我們該掌握的必備技能。說真的,對我們專業到底學什麼,以前自己真的沒有聽到過什麼真的令我信服的答案,但周老師的話,才讓我的頭腦漸漸清醒啦:OSI七層模型中物理層的研究是我們的主要領域,有頻率的調製與解調,訊號的接收發送,無線通道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次課上,在無線通訊方面頗有建樹的鐘章隊教授給我們介紹了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與未來。認真審視我們的生活之後,應該可以發現,無線通訊的應用應該可以算是很廣泛了吧。但在老師的一番講解之後,才知道雖然自己覺得這項技術已經算是很成熟了,但科研人員們還有更高的目標,還希望能把無線通訊推向另一個高潮,給人們提供更便捷的無線通訊。

  大致來講,無線通訊經歷了前蜂窩時期,蜂窩時期,第一代擬蜂窩通訊,第二代數字蜂窩系統,第三代寬頻移動通訊系統等幾個重要時期。當然每一時期的過渡,是建立在各種技術逐步發展的基礎上。無線通訊的的寬頻化與移動化是一直以來的目標,經過各時期經驗的鋪墊,我們也有理由像老師一樣堅信,這樣的目標一定會實現。具體來講,也許就是華為集團提出的電信行業近十年可能會完成的四個超越——超越人口,超越語音,超越管道,超越行業。

  第五次課上,李紹斌老師便給我們介紹了我們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的一種交通——火車,當然是側重鐵路訊號方面。由於我國的特殊國情,鐵路訊號的歷史沿革是歷盡滄桑。戰爭年代混亂的局面下是多國制式的共存,解放後原本是完全效仿蘇聯,可是又因中蘇關係的惡化及國內階級鬥爭等一系列原因而一度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新時代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之後,鐵路訊號便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引進、消化、整合、創新”,以前若聽到這幾個詞,我肯定會覺得它們只不過是幾個空頭口號,幾個官方宣言罷了。這次講座之後才知道,正是這幾個簡單的策略將我國的鐵路事業推向了世界的巔峰——高鐵幹線最長,實際運營速度最快。鐵路的高速發展,訊號的自動控制絕對是功不可沒——人們的反應時間已經遠不能滿足高速運營的要求啦。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是從外國引進並進行優化提高的的CTCS系統中國列車控制系統,與歐洲的列車控制系統ETCS可謂各有所長。

  第六次課,我真的聽得有點暈頭轉向了,老師介紹了很多專業問題的求解,說實在的,沒怎麼聽懂,但老師大概要表達的意思,我覺得還是領會了一些。有一點可以肯定——侯忠生老師絕對是專家。迭代學習控制與交通控制?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犯嘀咕了,這兩樣有聯絡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一言以蔽之,我覺得“知錯能改”應該是迭代學習控制的核心,每一次執行之後發現與既定目標曲線的誤差,在下一次執行過程中能夠進行改進。這也有點機器智慧化的意味了。突然想到,第一講中,模式識別遇到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機器的靈活性不夠,也許與這項研究聯絡起來之後,結果會有一定的改觀。那麼,這樣的技術若應用在交通領域,也必然是很有幫助的。

  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老師們在其中游得很盡興。也許將來我們也可以不要那麼浮誇,將利益看得那麼重,而是潛心做一些研究。在這樣大好的形勢下,說不定真的能有所建樹,推出利國利民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