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實踐報告心得體會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了更高要求。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思修課程實踐報告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閱讀!

  篇【1】

  通過5天的團隊實地走訪調研和半個月的資料蒐集、報告撰寫、PPT製作。我們收穫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

  首先, 由於經濟學專業特點的限制,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多但實際的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相對缺乏,理論不能很好的聯絡實際,這就需要學會實地考察,有些東西只有親自調查之後,才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通過本次實地走訪,我們發現旅遊景點對城市商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在以古蓮池及總督署為中心的裕華路商業中心,自建國以來就一直較為繁榮,至今為止這個商業中心是發展較為齊備的,如在商業、金融、文化娛樂等方面門類都較為齊全。對商業中心變遷的瞭解和把握,我們把束之高閣的理論與現實情況結合了起來,明白了很多經濟理論的實際運用,這就鍛鍊了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其次,我們還知道了如何與人溝通,學會比較和發現,注意關注身邊的細小問題。我們主要走訪了裕華路商業中心、朝陽路商業圈、高開區商業圈,並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了很多規律和問題,收穫頗多。有些事情只從表面出發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時間檢驗。所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再次,我們還學會了團隊的合作,因為有很多東西只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需要的是整個團隊的力量。很多想法,一個人想出來的可能就是片面的,需要和別人溝通交流。就拿我們的整個調研過程來說,我們有較為嚴格的分工,在調研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任務,如這個人負責記錄商店的名稱,那個人負責記錄旅遊地點名稱,另一個人就負責拍照等等,這其中我們互相幫助,交流不同的意見,加深相互之間的瞭解。一同吃苦,遇到困難,一起解決。在走訪的過程過後,我們又共同找一些相關資料,每個人也是有不同的任務,但是要想更好的完成任務就要加強團隊的合作,每個人盡心盡力,然後我們相互交流,交流所見、交流所聞,共同完成本次調研。

  最後還要感謝劉老師的悉心指導。大學生需要走出校園,主動的接觸社會,關注社會,關心國家。為自己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應對未來可能要面對的挑戰!

  篇【2】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認為關於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這個調查是很有必要的。在調查開始,擬定課題的時候,由於剛入校不久我也曾經有過沒有很好的樹立消費觀、價值觀的困惑,曾經想過換個課題研究,但是深思熟慮之下,我依舊堅定的認為,這是值得研究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背景下,中小學生們專注於學習文化課,經濟供給幾乎完全依賴於父母的給與的零用錢和過年過節的壓歲錢。而傳統觀念使得父母往往代替孩子儲存大額的金錢,卻又在孩子要錢的時候每每有求必應。這導致了九年義務教育對於學生們的價值觀樹立有很大一部分缺失。

  當進入高中、大學時,很多學生開始離開故鄉,獨自異地求學,這時父母又往往給孩子每個月留一大筆錢,相對於平時零用錢的一大筆錢,讓孩子獨自計劃使用。但是由於經濟概念斷檔甚至可以說從未建立過的新高中生、大學生來說,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困惑。很多學生會習慣性的抱有“不夠了再要”這樣的思想,從而花錢沒有計劃性,往往出手闊綽。遇到這種情況,有意識的家長會突然醒悟,開始幫助子女樹立正常的消費觀念,而其他家長,在無意識之間縱容了子女的大手大腳,之後想要補救,往往很難了。

  對於樹立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念這一點,國外的教育方法迥異,而且明顯的要效果拔群。有這樣一份報告,關於對比包括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和中國小學生的課後作業。國內的小學生作業不外乎就是書寫、背誦、做題,而國外的小學生作業卻令成年人都感覺新奇:包括給遠親寫信、討論時事、制定旅遊計劃、給同桌出歷史考卷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就有一項是制定家庭購物計劃。從這一點上不難看出,國外對於低齡教育非常的全面,不光包括消費觀念,還包括世界觀、社會交流等等。

  我本人在入學前,基本也是“不夠張口”,對於經濟沒有足夠認識的人,所幸我母親是個有遠見的家長,平時對我的教育不忘囑咐不可大手大腳,對於我的要求也沒有有求必應,小的時候我還因此大鬧過好多次,現在想來,真是汗顏加感謝。

  入學後,我卻又開始畏懼消費,盲目的認為一切正常的花銷也屬於大手大腳。從入學開始,整整一個學年兩個學期,我每天都在記賬,記錄自己的花銷,病態的謹慎節約,甚至會因為對不上賬而大為惱火,反而影響了正常生活。

  這次的社會實踐,我只專注於了調查在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在調查過程中領悟頗多,或有所得,自大二開始不再記賬,慢慢的價值觀也有所改變,而調查結果也是很令人欣慰的,但是我相信很多同學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時一定走了彎路,包括我在內,這一點仍需要我們反思。我認為我們也需要向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看齊,從小為低齡兒童樹立起一生的正確價值觀。

  篇【3】

  經過了為期兩週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小組通過調查了關於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一些資料,我們深深的認識到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十分黑暗和醜惡的一面,不得不讓我們感嘆一句,我們到底該吃什麼?因為什麼都不安全。都有問題。從奶粉到廋肉到毒豆芽到地溝油再到毒膠囊。每一次都來得那麼悄無聲息,卻對我們的健康有著巨大的威脅。

  由此引發了我們的不斷思考我們的國家到底怎麼了,這些食品安全問題都沒有人來管嗎?國家到底怎麼了。我們難道就真的比不上外國嗎?為什麼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比國外嚴重,甚至有的企業在國外還是規規矩矩的一到中國便肆無忌憚的踐踏中國的法律,無懼懲罰。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外國人這麼欺負我們也就算了,我在新華網上看到這麼一條新聞不得是我心頭涼涼的。“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與公眾熱議的中心;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以及層出不窮的地溝油事件,這一件一件都基本上成為了各路新聞媒體的頭版頭條,也不斷挑戰著社會大眾的底線。眾所周知,食品安全問題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係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係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然而,在我國大量食品出口西方發達國家的同時,我們發現:對大部分食品來說,國外標準都高於國內的,而我國食品能安全出口的背後折射出國內銷售的食品與國外出口的食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標準。例如:瑞典研究機構的資料表示,雀巢等品牌生產的部分嬰兒食品含有砷、鉛等毒重金屬,存在安全隱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隨後通報,這些品牌在華產品檢出的砷、鉛等重金屬,均未超出中國標準。資料顯示,多年以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在“多年整頓”的背景下,合格率卻只有90%左右。雖然只有9個百分點的差距,但卻暴露出食品安全標準“內外有別”的尷尬。”相信這種結果的出現國家是脫不掉關係的,我們的監管力度的不夠導致了國內成了食品安全氾濫的重災區,讓不法企業一次次的從中獲的了利益,於是導致了他們的越加猖狂。對於這些我們當代大學生能該做些什麼,不可能坐以待斃,我們是祖國的未來,這是我們遲早都得肩負起的重擔,所以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讓食品安全意識深入人民心中,當我們遇到問題是不只是會毫無作用的吐吐槽,而是學會正確的使用法律武器維護我們的利益,當然這更需要國家的支援能夠出臺更為有效且有利的措施來保障人民的利益。

  當然從活動中我還學到很多,與同學的相互合作,以及相互討論中得到新的知識,都讓我受益無窮。

↓↓↓ 下頁更多"思修社會實踐報告心得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