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教育心得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這是不少教育家對教育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熱愛自己的學生,托爾斯泰就曾經這樣說:“教師既熱愛事業,又熱愛學生,他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教師。”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重任主要地落在教師的肩上,要教師去承擔。教師的勞動非常光榮,但教師的勞動也十分艱苦。教師既需要掌握淵博的知識,又需要具備崇高的品德;既需要投入繁重的腦力勞動,又需要付出大量的體力消耗。沒有教師的辛勤耕耘,就沒有人才的茁壯成長,沒有教師的無私奉獻,也就不會有人類的美好未來。把教師所從事的艱苦勞動和這種艱苦勞動對社會的積極意義聯絡起來,就能體會到當一名教師的光榮和自豪,就能體會到教書育人的無窮樂趣,就會有克服困難的無窮力量。

古往今來,在我國曆史上湧現出許多終身不渝熱愛教育的傑出人物。古代教育家孔子從教四十多年,朱熹從教五十多年,他們樂於誨人不倦。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絕當官,立足教書,鞠躬盡瘁三十多年。徐特立先生獻身教育七十多年,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深受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尊敬。他們這種獻身教育的傳統精神,激勵了無數後人。當代中國,也湧現了大量為教育事業貢獻終身的優秀教師和無數默默地在教育崗位上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全國特級教師丁有寬四十多年紮根於農村小學,不管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始終沒有改變獻身農村教育事業的決心,始終把教育孩子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先後把二十二個差班或亂班轉變為先進班,把三百多名差生轉變為優秀生或“三好學生”,其寶貴經驗的全部奧祕就在於一個“愛”字。
被周恩來譽為“國寶級教師”的北京市第二試驗小學原副校長霍懋徵,1943年師範畢業後到小學教書,在數十年的從教生涯中,霍老師從來沒有體罰過一個學生,沒有向一個學生動過氣,而且創造出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隊的奇蹟。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1962年6月,霍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時,二女兒病逝在醫院。孩子病危時,醫院給學校打來電話,學校領導要她趕快停下講課去醫院,她卻說“我現在班上這麼多孩子,我不去,我等到下了課再去”。一名教師,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全部傾注於自己熱愛的事業,傾注於自己熱愛的學生,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工作不能做好呢?
教育事業的宗旨是教育培養人,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是師生關係。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和獻身精神只有通過熱愛學生、教育學生的具體行動才能體現出來。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可貴的職業感情,是教師全部道德修養的關鍵和核心。俄國教育家馬申斯基說:“教師只有與學生在親密和友善的接觸中,以理性影響理性,以道德影響道德,以性格影響性格,以意志影響意志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影響。”陶行知先生倡導“愛滿天下”,徐特立先生提出“愛生如子”,丁有寬老師奉行“面向全體,偏愛差生”,無不體現出當教師必不可少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學生,你才能做到關心和了解他們,尊重和信任他們,賞識和寬容他們。也只有付出了真愛,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修築溝通心靈的橋樑。“親其師信其道”。若師生感情好,你的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你的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若師生關係緊張,你的表揚,學生認為是哄人;你的批評,學生認為是整人。只有愛,才能為學生鼓起前進的風帆,鼓舞學生乘風破浪地前進。

    我曾經在一所農村中學任教,由於貧困落後,當地中學生不少輟學外出打工賺錢。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去家訪,瞭解情況,盡力幫他們解決困難,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一個學期,我走遍該鎮分散在圩鎮附近和山溝裡的二十幾個村莊,動員輟學學生回到學校讀書。由於工作到位,自己所在班學生輟學率最低,原來退學的學生大部分返校並堅持讀到初中畢業。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學生及其家長見面仍對我感激不已。我曾遇到過一位後進生叫小王,他無心向學,成績不好,還經常惹是生非,打架鬥毆。我對他不討厭歧視,在他生病期間前去醫院看望,出院後又多次上門進行家訪,還安排學生為他補課,關心他,鼓勵他,幫助他克服困難。小王非常感動,在日記中寫道:“老師對我這樣關心愛護,我應該爭取進步才對得起老師”。他的思想轉變過來了,學習逐漸趕上來了,並且被評上“三好學生”,還以比較理想的成績上了高中,後來考進了大學。我深深體會到,有了愛,就能把學生看成親生兒女,疼愛他,哺育他;有了愛,就能把學生當作兄弟朋友,平等對待,相敬如賓;有了愛,就能甘灑一腔熱血,再苦再累也不怨天尤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尊敬的老師們彷彿春蠶一般,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彷彿蠟燭一般,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教師稱作“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不能玷汙自己的神聖。我們一定要把人民教師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生的優良精神發揚光大,努力爭取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