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工作先進事蹟材料

  殘疾人雖然因為身體原因而行動不便,但是有些殘疾人除了可以做到生活自理,還能為企業工作服務,獻出自己的力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殘疾人工作事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殘疾人工作先進事蹟1

  自1998年在惠山區陽山村村委工作以來,心繫殘疾人,帶領殘疾人共同走向富裕路。20xx年成立了惠和陽山水蜜桃殘疾人扶貧基地。以這個殘疾人扶貧基地為平臺,不僅在生活上、醫療保健上為殘疾人提供幫助,還積極響應上級政府的號召,採取“輸血”“造血”雙管齊下的方式引導和幫助殘疾人脫貧。為了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的生產技能,幫助殘疾人增收致富,殘疾人基地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會推出相關面向殘疾人的培訓課程,而培訓課程的內容也儘量符合本村實際情況,如邀請農林方面的專家面對面地向參與殘疾人培訓班的殘疾人傳授種植水蜜桃的技術;定期對殘疾人家庭桃樹進行更新,把優良品種的桃苗發放到各家各戶,並組織村農技員上門服務,指導種植水蜜桃的栽種技術,向殘疾人發放扶貧服務券等。

  作為一名服務於基層的殘疾人工作者,瞭解殘疾人情況,關心殘疾人疾苦,踏踏實實為殘疾人解決實際困難,是錢惠菊工作的動力。她一直用赤誠的忠心,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強烈的責任心,實現著“讓殘疾人過上好日子”的承諾;用真誠的愛心,溫暖著每一個殘疾朋友,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對殘疾朋友始終充滿著愛心、細心、耐心和恆心,對殘聯工作始終充滿著真誠與熱情。為有需要的肢體殘疾人申領殘疾人專用電動車,為肢體重殘的人申請輪椅、為聽力殘疾的人申請助聽器……每一次將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化成這些他們真正需要的實物送到他們手中的時候,看到他們感動的淚水,聽到他們的聲聲感謝,她覺得自己的奔波和忙碌都是無比值得的。

  對於學歷不高、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的殘疾人,錢惠菊積極向村屬企業推薦適合的殘疾人就業,並協調相關部門提供一部分公益崗位給殘疾人,如保潔員、門衛等。2013年,陽山村在現有水蜜桃合作社的基礎上積極籌劃成立農療站,招聘了12位殘障人員主要是智障人員,在健康人員和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讓他們從事養雞、種菜、刺繡、雕刻等力所能及的工作。農療站的成立不僅為一部分殘疾人提供了工作,增加了他們的日常收入,最主要的是能夠讓殘疾人提升信心、肯定自己。

  此外,主動幫助殘疾人朋友排憂解難時,錢惠菊還要當好他們的代言人和調解人,既要及時向上級組織或有關部門反映殘疾人的需求和困難,又要像積極調解好各種矛盾。為殘疾人家庭做好心理是疏導和心理諮詢服務,調解殘疾人家庭矛盾,讓殘疾人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邁入社會,擁有健康的心態、快樂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

  錢惠菊說:“作為一名做農村工作的基層工作者,能為殘疾人所做的是那麼的平凡,只有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才不辜負領導和廣大殘疾人對我的信任,我要發揮好橋樑和紐帶作用,為村裡的殘疾人辦更多的好事和實事,撐起屬於他們的一片藍天 。

  殘疾人工作先進事蹟2

  蘭州美伊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殘疾人之家”事蹟材料

  用愛的臂膀,攙扶起無助的身影;用愛的陽光,溫暖生命日遺憾,有愛,就會為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蘭州“美伊主食有限責任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提供放心產品、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為己任,在公司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用真情和真愛為270名殘疾員工構建起一個“愛的家園”.

  家有家的“味道”

  生產線聾啞員工陳芳用紙和筆表達了她的心聲:“我以前一直沒有穩定工作,也在一些小吃店裡當過服務員,但時間都不長。到美伊公司工作,工友們都是和我一樣的聾啞人,我們在一起工作特別開心,上班的感覺真好”.

  投資1500萬元、佔地6000平方米、按照藥品生產企業標準建設的美伊“放心主食”生產基地,引進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6條大型饅頭生產線和1條全自動麵條生產線,嚴把原料關和生產關,從生產到包裝,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和無菌化。同時,為滿足殘疾員工生活、工作、康復和文化需求,興建了員工休息室、員工餐廳、康復健身房、圖書閱覽室、心理諮詢室。公司投入專項資金,聘請了專業康復指導師和心理諮詢師,累計為260餘人次提供了康復訓練指導、為76人次提供了心理疏導服務。

  結合工作實際,公司投入近30萬元,建立了可同時容納100人學習的多媒體培訓中心,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社交禮儀、溝通技巧等專項培訓,年投入培訓費用達27萬元,殘疾員工在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時,自身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針對殘疾員工心理特點,公司創造性地將“殘疾人自我管理”引入了企業管理,由6名管理能力強、員工信賴的肢體殘疾人組成了銷售部,具體負責銷售人員的培訓、管理、考核。

  公司管理和服務的每個細節,都會讓人感受到“家”的味道。

  家有家的“責任”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具備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越來越多,殘疾人走向社會、實現就業的願望愈加迫切,然而殘疾人的就業崗位有限,就業渠道仍然不多。

  “我們終於有工作了,終於能自食其力了!”李嫻雙、李雅雙第一次拿到工資的時候,在父母親面前哭了很久,淚水中既有委屈,又有激動。這對孿生姐妹均為會計電算化專業大專畢業,但因腦癱造成的肢體二級殘疾,畢業後一直求職無門,全家僅靠父親一人工資維持,生活極為拮据。2013年初進入美伊主食有限公司,在銷售員崗位上近3000元的月收入,極大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條件。

  公司自成立以來,在為全區市民提供安全放心主副食的同時,集中解決了210名銷售崗位161名、生產崗位43名、管理崗位6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銷售人員每月基本工資加銷售提成達到了1500—2000元,個別銷售人員月收入已突破2500元;生產崗位人員平均月收入也達到了1800元,為殘疾員工融入社會、更有尊嚴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大力支援,履行社會義務也是企業的應盡之責。2013年7月開始,公司承接了城關區就業年齡段重度貧困殘疾人居家託養服務中心愛心餐的生產和配送,截止目前,送餐人數已達1666名。堅持殘疾人“自我服務”,集中安置60餘名輕度殘疾人擔任送餐員,月收入達到了1000餘元。

  家有家的“溫情”

  嚴格的制度管理和溫馨的“家人”之情,是美伊公司實施管理和建立企業文化的“兩大法寶”.成立以來,公司建立健全“員工管理、檔案管理、考勤管理、安全管理、監護人聯絡”等規章制度17項,狠抓各項制度的落實,保證了企業的運轉高效。同時,針對殘疾員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努力營造互相關愛、和諧溫馨的企業文化氛圍,員工的凝聚力逐步增強。

  聾啞人胡正虎、陸巧燕夫妻,是公司生產崗位的業務骨幹,結婚後育有一女,兩人到公司工作不久,女兒也查出雙耳失聰。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這對剛剛看到生活希望的年輕夫妻傷痛欲絕。得知這一情況後,周圍的工友紛紛通過簡訊、微信表達他們的關心,公司安排專人赴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諮詢專家意見,並與城關區殘聯聯絡,協調人工耳蝸裝配和聾兒早期干預事項,企業的關心和幫助讓胡正虎夫妻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針對生產崗位聾啞員工集中、銷售崗位人員分散各處的實際,公司充分運用微信和簡訊平臺,建立溝通渠道,宣傳企業文化,收集意見建議,提供心理諮詢,互通營銷心得,為殘疾員工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相互比學的工作環境。

  因為有愛,才會誕生一個“家”;因為有愛,才會凝聚成團結奮進的巨大力量;因為有愛,才能共圓殘疾朋友的夢想。正如董事長邵軍所說:“殘疾人事業應該是一項”家“的事業,只有攜手建設好我們這個大家庭,每一個人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殘疾人工作先進事蹟3

  二九一農場共有人口19000人,住戶6900戶,現有各類殘疾人452人。2009年農場殘聯作為墾區第一個單列的場級殘聯,在上級殘聯和農場黨委的正確領導下, 堅持以人為本,以“家”為陣地,努力提高為殘疾人服務水平,保障了殘疾人平等參與農場的各項生活,共享農場發展成果。

  一、加強基礎建設,建立以“殘疾人之家”為中心的康復訓練網路

  為提高“殘疾人之家”服務功能基礎建設,在農場職工醫院和街道社群建立了為殘疾人服務的康復訓練中心。各管理區衛生院建立康復站,作業站衛生所建立康復室,幫助殘疾人恢復身體機能,為不同殘疾型別的朋友提供康復服務,增強他們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農場社群以“殘疾人之家”康復訓練中心為載體,加強“殘疾人之家”服務功能基礎建設,配備液晶電視、電腦、投影儀,建立圖書室,製做宣傳欄,努力為殘疾人提供各項服務,使“殘疾人之家”成為殘疾人生活中的精神樂園。真正實現了“康復進社群,服務到家庭”的目標,使殘疾人在“家”中能夠得到便捷的康復訓練和服務,幫助處在社會邊緣的殘疾人迴歸生活主航道,讓殘疾人群體享有和諧社會的溫暖。

  二、採取有力措施,建立為“殘疾人之家”服務保障機制

  農場從建立機制入手,把“殘疾人之家”建立工作納入到單位的“十一五”發展規劃之中,為“殘疾人之家”服務保障機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是建立殘疾之家資訊網路機制,建立上下聯動、便捷有效的康復服務資訊網路機制,在“家”中分類建立了康復服務檔案,建檔率達到了90%.二是建立服務運作機制。以農場職工醫院、街道社群為中心,對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實施康復治療和訓練。三是建立合理利用資源機制。利用街道社群居民委中空置的場所,開設殘疾人康復訓練場所。四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殘疾人康復工作納入農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設規劃、衛生規劃,列入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工作目標考核之中。

  三、發揮“家”的作用,實施解困救助行動,保障和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農場殘聯發揮“殘疾人之家”的作用,為解決殘疾人生活、學習、就業、康復、維權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實際困難做了以下工作。街道社群殘疾人聯合會安排8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清掃街道,年人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為75名殘疾人辦理了低保。爭取國家彩票公益金20萬元,農場匹配20萬元,為80戶殘疾人家庭進行房屋修繕,如農場殘聯投入8000餘元為二級精神殘疾人申敏更換了塑鋼窗,並對牆體和屋頂進行了維修。為一二類貧困殘疾人承擔網上評殘費。為精殘知青魯月秋辦理醫療保險。近年來農場共為各類殘疾人承擔醫療費用近15萬元,如為精神患者李樹森承擔31725元的更換骨股頭費用及護理費;為殘疾人郭鬆聯絡安裝假肢。農場各界組織助殘志願者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家庭提供常年的生活服務,還經常到敬老院為殘疾老人演出,讓他們在心裡上對生活有個積極的態度。

  二九一農場“殘疾人之家”的建立工作在社會各界的愛心幫扶下得到了健康的發展,使殘疾人的事業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有人幫、有人關心,“殘疾人之家”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殘疾人的生活也越來越美好,社會也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