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與電子論文發表

  機械電子工程是機械裝置和電子技術的有機結合,以機械製造為本,在製造生產的各個部分引入電子技術,將兩種技術結合以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和精度,減少浪費等目標。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綜合干預策略對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實施效果的影響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發表了有關呼吸機相關肺炎VAP的預防指南[1],建議在沒有醫學禁忌的情況下,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5°。床頭抬高、洗手是集束化VAP預防護理措施最有效的措施,但在臨床時執行卻不理想。劉京濤的調查中,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僅為27.79%[2],影響ICU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臨床依從性的最主要原因是醫護人員知識培訓不足[3]。而機械通氣患者疾病的原因,均影響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故對機械通氣患者的床頭抬高,必須採取綜合干預策略,保證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降低機械通氣患者的肺部併發症。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干預策略對提高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呼吸ICU 40例機械通氣、檢查例次750次的患者為干預組,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急診ICU 36例機械通氣、檢查例次736次的患者為對照組。兩個ICU護理床護比、護士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相當。患者納入的標準:①機械通氣患者,上機時間≥24 h。②無床頭抬高禁忌證者。兩組患者在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腸內營養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採取抬高床頭30°~45°、口腔護理2~3次、加強鼻飼護理、鼻飼前測胃殘餘量、加強呼吸機管路的管理等集束化VAP預防護理措施。干預組在實施以上集束化VAP護理措施的基礎上,針對床頭抬高30°~45°實施綜合干預策略。干預組床頭抬高綜合干預策略如下:

  1.2.1 機械通氣患者不能保持有效體位的原因

  醫務人員方面:①護士對床頭抬高30°~45°的重要性認識不足。②護理人力不足,不能及時糾正患者下滑的體位。患者方面:①患者不知道床頭抬高30°~45°的意義,覺得這一體位不舒服,不接受。②機械通氣患者因基礎疾病多、二氧化碳CO2瀦留、氣管插管等原因引起患者煩躁,是患者體位下滑最重要原因。③後勤保障跟不上、操作指引缺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1.2.2 成立床頭抬高管理小組

  小組成員6人,護長為組長。負責培訓護理人員、制訂操作指引、宣傳圖。每月收集《患者床頭抬高評估表》進行分析、質控。負責與醫生溝通,及時處理煩躁的患者。製作床頭角度指示卡安放於病床兩側,定期檢查床頭角度指示卡。製作患者健康教育手冊。製作《患者體位認知度調查表》。

  1.2.3 組織培訓

  由護長對小組成員進行規範培訓,再延續培訓全體護理人員,要求人人掌握。尤其對床頭抬高依從性差的護理人員:輪科護士、進修護士、新近定科護士、護生等進行相關知識的重點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和現場操作示範,理論培訓主要是學習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對VAP的預防作用、重要性及不良反應、節力原則、床頭角度的測量、患者的健康教育;操作示範是學習簡易床頭角度指示卡的使用、患者體位擺放、抬人單、翻身枕的使用。每月床頭抬高質控分析,內容要求每個護士均要閱讀、知曉。

  1.2.4 規範機械通氣患者體位的擺放

  干預組機械通氣患者採用改良式體位法[4]:左側30°~45°→半臥位→右側30°~45°,在左右側位時床頭仍抬高≥30°。為防患者身體下滑,患者臀下墊一軟枕。規範體位擺放操作流程:搬動患者靠近床頭→取舒適體位→床頭抬高30°~45°→檢查床頭角度指示卡→瞭解、滿足患者其他需要。對照組患者按機械通氣患者常規要求安置體位。

  1.2.5 提高患者體位的認識度

  干預組自行設計《患者體位認知度調查表》,對神志清醒的機械通氣患者給予調查。調查表共有5個問題:①護士為您取的體位令您舒適嗎?②保持床頭抬高≥30°,您認為此體位安全嗎?③您瞭解床頭抬高≥30°的意義嗎?④您認為床頭抬高≥30°,能幫助您早日離線嗎?⑤您願意主動配合床頭抬高≥30°這一體位嗎?患者知道3個以上問題為認知度好,知道2個以下問題為認識度差。干預組針對認知度差的問題,反覆對患者行體位健康教育。干預組在為患者擺放體位時、家屬探視時均給予體位健康宣教。宣教內容是床頭抬高30°~45°的重要性,如何保持舒適體位、表達自已的需要等。而且把床邊所掛的床頭抬高宣傳圖給清醒又能閱讀患者的患者閱讀。探視時向家屬行體位健康宣教,通過家屬鼓勵患者,提高患者對體位的認知度,主動配合床頭抬高30°~45°這一體位。

  1.2.6 加強護患溝通

  處理患者的煩躁煩躁易致患者體位下滑,護士要充分認識患者煩躁的原因,針對原因處理患者煩躁。因CO2瀦留、缺氧引起患者煩躁,加強與醫生溝通,調整呼吸機引數減少人機對抗情況。機械通氣患者建立人工氣道,影響患者表達與溝通。製作《機械通氣患者需要》宣教圖,宣教圖涵蓋疼痛、各項生理需要的圖文。機械通氣患者通過閱讀宣教圖,點選圖片,就能表達患者的需要。護士及時瞭解及滿足患者的需要,避免因患者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煩躁,導致體位下滑。不影響患者休息的情況下,鼓勵患者聽舒緩的音樂或閱讀。

  1.2.7 物品支援及其他管理策略干預組的機械通氣患者

  使用抬人單搬動患者。按床位數的3倍準備抬人單的數量,使護士搬動患者時節力。干預組將床頭抬高操作指引、宣傳圖放置於機械通氣患者床邊,方便護理人員隨時閱讀,隨時指導操作者。宣傳圖圖文並茂告訴操作者機械通氣患者白天、餵食、夜晚建議床頭抬高的角度;患者下滑時如何處理。設立N班組長,由N班組長對夜間床頭抬高進行質控。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床頭抬高實施率自行設計《患者床頭抬高評估表》 在每天9:00、16:00、23:00、4:00共4個時間段測量記錄每個機械通氣患者床頭角度。床頭抬高30°~45°為有效體位,床頭抬高≥30°但患者身體下滑或床頭抬高≤30°為無效體位。床頭抬高實施率=使用呼吸機患者4個時間點實際達標的次數/應達標的次數排除當時有體位禁忌;有效率=有效體位例數/總例數×100%。

  1.3.2 觀察兩組患者併發症 誤吸、肺不張、VAP的發生率。VAP診斷標準:新出現的或進行性的胸部X線浸潤陰影下並符合下列3項中的2項:①發熱:體溫>38℃;②血WBC升高或降低;③有膿性分泌物[5]。VAP的發生率‰=發生VAP例數/患者使用呼吸機天數[6]。

  1.4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 17.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採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床頭抬高的實施率比較

  對照組有效體位實施率為43.4%,干預組有效體位實施率為6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綜合干預策略能明顯提高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的實施率。見表2。

  2.2 兩組患者肺部併發症比較

  兩組患者誤吸、肺不張比較,干預組誤吸、肺不張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VAP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VAP發生率比較,干預組VAP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綜合干預策略能提高患者體位認知度,保證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影響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除護理人員的認知水平外,還有患者本身的原因。機械通氣患者因基礎疾病多、CO2瀦留、氣管插管不能表達自己的需要等導致煩躁,身體易下滑不能保持有效體位。而國內醫院都存在ICU護理人力不足,何秀霞的研究指出即使ICU床護比1∶2.5~3.0現在也無法滿足護理工作的需求[7],護士不能及時糾正機械通氣患者≤30°的體位。干預組採用改良式體位法,規範體位的擺放,患者臀下墊一軟枕防身體下滑及減少骶尾部的剪下力,使患者感到舒適、安全。並且調查患者體位認知度,針對性、反覆地進行體位健康教育,滿足患者對體位護理舒適、安全的需求,從而提高患者體位認知度。患者知曉床頭抬高30°~45°的意義,主配合床頭抬高30°~45°這一體位,避免護士反覆糾正患者下滑的體位[8-13]。

  綜合干預措施能提高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率,降低機械通氣患者肺部併發症的發生率。機械通氣患者由於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和防禦功能,導致細菌定植到肺,增加肺感染的機會。為此,美國CDC建議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5°以預防 VAP,說明有效體位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16]。綜合干預策略通過組管理、護士培訓、製做宣教圖、加強患者體位認知度等管理,有效提高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率[17-18]。

  對照組736例次的檢查中,無效體位416次,其中有242次床頭抬高≥30°,但患者身體下滑,護士在操作中忽略了體位的準確性。王蘭芳的調查指出床頭抬高醫囑執行,日間平均執行率高於夜間16%,護理人員僅注意了需要抬高床頭,但疏忽了操作時抬高角度的準確性[19]。干預組通過護理質控,並特設夜間床頭抬高質控,加強護士的體位延續培訓,明顯提高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率。張世瓊研究指出:機械通氣患者儘管保持適當的氣囊內壓,同樣有發生誤吸的危險[20]。有效體位是預防患者誤吸唯一的方法。床頭抬高30°~45°可以降低胃液反流[21-23],減少細菌移植到下呼吸道的危險,從而降低機械通氣患者肺部併發症的發生,降低、預防機械通氣患者VAP的發生[24]。

  綜上所述,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能降低VAP的發生率。護士在執行床頭抬高30°~45°時,必需從護士、患者方面查詢原因,制訂針對性的綜合干預策略。護理管理者要加強對護士延續培訓,持續有效地提高護士、患者體位的認知度,有效的護理質控,從而提高機械通氣患者床頭抬高30°~45°的實施率。機械通氣患者準確有效地執行床頭抬高30°~45°,才能降低機械通氣患者肺部併發症及VAP的發生率。

  篇2

  淺析機械裝置裝配精度的影響因素和控制措施

  一、裝置裝配精度

  機械裝置裝配就是將一系列全部合格的零部件、裝置組裝成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技術裝備或生產線系統。產品裝配完成後需要進行各種檢驗和試驗,以確保其裝配質量和使用效能。為了使機械裝置具有正常工作效能,必須保證其裝配精度。裝置裝配精度包含各獨立裝置之間所需正確聯動的位置精度、單臺裝置重現的製造精度和整臺裝置在使用中的執行精度。

  二、裝置安裝配合精度的影響因素

  裝置在裝配時受到的精度影響因素不是單一的,應從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和分析。下面重點介紹了八種影響因素。

  一基礎的影響

  裝置基礎存在強度不夠、沉降不均勻和抗振效能不足等一些缺陷對安裝精度存在嚴重的影響。裝置找平、找正、找標高及安裝檢驗合格後,若基礎強度不足、繼續下沉,安裝會存在偏差,造成裝置安裝精度降低。因此,裝置安裝前,應檢查和測試基礎強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應觀測基礎沉降是否穩定,確定都合格後作最終裝置調整和固定安裝。裝置執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動載荷或衝擊載荷,若裝置基礎抗振效能不足,也會影響裝置安裝精度。

  二灌漿和墊鐵的影響

  在墊鐵和二次灌漿層上安裝裝置。若墊鐵本身的質量表面不平整、有毛刺,尺寸誤差大、墊鐵的接觸質量墊鐵不平穩、接觸不好,未焊牢、二次灌漿質量不密實、強度達不到存在一些問題,會嚴重影響裝置裝配精度。應嚴格按照墊鐵的設定和灌漿要求進行合理的施工和安裝,使裝置裝配誤差降到最低限度。

  三地腳螺栓的影響

  地腳螺栓的位置、標高、垂直度和緊固力矩直接影響裝置安裝的質量。有些裝置特別是自動化程度高的聯動裝置對標高、位置的準確性要求很嚴。因此,必須在裝置安裝前,地腳螺栓埋設後對其進行檢查和矯正。當發生偏差時,應根據裝置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地腳螺栓若安裝不垂直,在澆灌混凝土時產生偏移,還可能產生區域性間隙,造成裝置與螺母的接觸會傾斜不正,受力不均衡,影響裝置的牢固安裝固定;螺栓緊固力低於標準要求,裝配連線存在鬆動,裝置在工作執行中會產生振動和位移,造成裝置安裝精度降低。因此,地腳螺栓安裝位置、標高偏差、垂直度和預緊力均應按照規範、技術檔案及設計圖紙的要求進行施工,發生偏差時應認真進行糾正和核準,從而保證整套裝置的安裝質量和精度。

  四裝置製造及裝配的影響

  1、裝置製造對安裝精度的影響主要來源於加工精度。若裝置製造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對安裝精度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嚴重的,且很多問題在現場無法處理和解決,多數需返廠處理,所以裝置在未出廠前要嚴把質量關。

  2、散裝或解體裝置的裝配精度將直接影響裝置的執行質量、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裝配偏差的大小從各活動部件之間的相對直線運動精度、圓周運動精度、傳動精度、配合間隙或過盈的配合精度以及接觸質量等多個精度的高低上體現。

  3、影響裝置各零部件之間的相互位置精度如平行度、水平度、鉛垂度和相對運動精度的因素還存在於裝置基準件的安裝精度等,如龍門刨床的直線運動精度制約於床身導軌安裝的直線度和導軌之間的平行度等相關因素。

  五測量的影響

  測量誤差對裝置安裝精度的影響主要是測量儀器的檢測精度、檢測基準的加工精度、安裝基準的實際偏差、檢測方法的合理性和檢測人員的技能水平。

  1、裝置檢測測量時,要首先選擇正確合理的基準位置,否則會嚴重影響整套裝置安裝找正找平和調整的質量。安裝時測量基準一般以加工面底座、殼體、機身、機座、床身、臺板、基礎板或中心軸線為基準,當裝置加工面和軸線有多個時,應突出主要工作面或主要工作軸線。檢測過程儘量減少中間環節,避免造成較大的積累偏差。檢測還應注意周圍環境如溫度、風力的相應影響。

  2、所選測量工具和檢測儀器的精度必須與被測量物件的精度要求相適應,否則達不到質量標準和要求。

  3、測量人員測量時的主觀性或視差,以及技能水平不夠、壓力過大等操作誤差,將直接影響安裝精度。

  六應力的影響

  在材料內部存在著的一種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應力稱為內應力。這種內應力是不可避免的,裝置無論是在製造還是在安裝過程中都會產生內應力,內應力的存在會給裝置帶來一定危害,將使結構材料的剛度和穩定性降低設致使備產生變形而影響構件的裝配精度。所以要採取一些合理有效的設計措施和工藝措施來降低和限制內應力。

  七溫度的影響

  溫度的變化對裝置安裝精度的影響是環境因素中的一個相對重要的因素,對裝置基礎和裝置自身結構的影響比較大,特別對大型、精密機器的安裝如精密機床、高精度的大型連軋機組。由於溫度變化的原因,裝置基礎、裝置結構會隨之變形而影響安裝精度,應做出適當的調整。

  1、裝置基礎的溫度變形。如大型機床的基礎尺寸比較大、長、深,當溫度變化時,基礎上下會存在溫度差,上面溫度變化大、下面溫度變化小,使裝置基礎發生兩種變形情況。當氣溫上升時,裝置基礎由於受上部溫度比下部溫度高的原因出現中間上拱的變形;當氣溫降低時,裝置基礎由於受上部溫度比下部溫度低的緣故產生了中間下陷的現象。

  2、裝置自身的溫度變形。裝置在執行時各零部件受到工作狀態產生的大量熱量而產生熱變形,影響其安裝裝配精度。如汽輪機轉子的幾個支承因受熱條件變化,零部件產生的溫度場將有所不同,熱變形也就不同,造成轉子中心位置發生改變。
  3、惡劣環境場所,主要是生產與安裝工程同時進行,嚴重影響作業人員視線、聽力、注意力等,可能造成裝置安裝質量偏差。

  八操作的影響

  操作者從事安裝工作應具有相應的操作技能、技術水平和責任心,並按正確的工藝標準進行裝配和安裝,否則將會產生較大的操作誤差。解決操作問題的關鍵是將操作誤差控制在允許的範圍內。

  三、控制裝配精度的措施

  提高安裝精度的措施應從人員、機具、裝置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環境五個方面著手。特別要重視人的作用,對操作者的工作經驗、崗位證書、身體狀況、專業技術水平、技能考核、責任心等進行把關和控制,讓合格人員去從事相應的安裝工作,再結合適當、先進的施工工藝和配備適當的施工機械和檢測器具,在施工作業環境和現場自然環境都適宜的條件下操作,裝置安裝裝配精度和質量才能提高和保證。具體控制措施如下:

  1、儘可能排除和避免影響安裝精度的許多因素。

  2、綜合考慮裝置的設計精度要求、結構特徵,選擇合適的裝配和調整方法。過大的安裝累計誤差抵消時採用可補償件的位置或選擇固定補償件的辦法調整。

  3、選擇合理的檢測器具和測量方法,其精度等級符合被檢測裝置的精度要求。

  4、在調整法抵消不了過大的安裝累計誤差情況下,必要時選用修配法,對補償件進行加工補充。

  5、裝置安裝允許存在一定的合理偏差,但要確定偏差的方向。裝置安裝精度偏差方向的確定是一項複雜的、技術性較高的工作,一種偏差方向往往要考慮多種因素,重點考慮主要因素對安裝精度偏差方向的影響。

  四、裝置安裝偏差方向的控制

  1、溫變偏差的補償

  機械裝置通常是在相同環境溫度下進行安裝的,但許多機器在執行工作中則處在不同溫度的狀況下。對這類機器的裝配安裝,要考慮和控制溫度變化對安裝偏差方向的影響。例如調整兩軸心徑向位移時,執行中溫度高的一端應低於溫度低的一端,所以汽輪機、乾燥機上部間隙小於發電機、鼓風機下部間隙,得以補償執行中溫度變化引起的偏差。

  2、受力偏差的補償

  在自重狀態下進行裝置安裝,一旦投入執行承載後,安裝精度的偏差有的會發生變化。例如:帶懸臂轉動機構的裝置安裝時就應控制軸線與機組中心線垂直度和懸臂軸水平度的偏差,使其能補償受力引起的向下和向前傾斜的偏差。

  3、磨損偏差的補償

  裝配中的許多配合間隙如齒輪齧合間隙、軸承間隙、鍵槽間隙在裝置執行時都會因磨損而增大,使裝置在執行中產生振動或衝擊,因此安裝時要選擇、調整適當的配合間隙,補償磨損偏差引起的不良影響。

  總之,機械裝置在安裝裝配中要受到以上多種因素的影響,要綜合分析影響其安裝精度的原因,針對性的採取相應措施和方法來嚴格控制安裝精度和偏差,使裝置在執行中充分發揮高效率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