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方向畢業論文

  從歷史角度來看,英美文學都是源遠流長的,英美文學在今天文學史的地位是通過經歷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演變而來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英美文學教學文化融進思索

  英美文學課是全國高校英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知識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文學課程的描述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瞭解。”

  在當前的全球化時代,英美文學課教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英美文學課程應當承擔更多的教育功能,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覺性、自豪感和認同感。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和西方文化的同時,深入理解中國文學和文化,並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應採取行之有效、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注重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和教育。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必要性當前,英語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中國文化知識和素養。學生在大學本科階段一般只選修《大學語文》一門中國文化課程,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缺乏較為系統、深入的理解。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一個不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大學生,很難深入地理解異域文學和文化。著名學者王守仁教授曾於2010年撰文《轉變觀念,提高英語專業辦學水平》,主張新時期英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要主動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注重“從學習理解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的單向接受向分析比較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轉變”[2]。

  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將有助於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有助於我們集合中西方學者、思想家、文學藝術家的聰明才智,為解決諸多嚴重的當代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心理危機、信仰危機、家庭危機,社會犯罪、政治腐敗等,提供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援。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可能性中、西文學和文化之間有源遠流長的交流史,二者之間有差異也有共通之處。中國文學和文化曾經、現在和將來依然會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產生影響。範存忠、錢鍾書、方重、吳宓、樑宗岱、陳詮之、季羨林、戈寶權、樂黛雲、周發祥、趙毅衡、鍾玲等學者奉獻了一批新見迭出、視野巨集闊、分析精當的學術力作,如李岫主編的《中外文學交流史》1999、李岫《二十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2001,張弘《中國文學在英國》1992,葛桂錄《霧外的遠音———英國作家與中國文化》2002、《中英文學關係編年史》2004,範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2010,趙毅衡《遠遊的詩神: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1985、《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2003,張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國作家與中國文化》2002,鍾玲的《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裡的中國文化模式》2003、《史耐德與中國文化》2006、《中國禪與美國文學》2009等。因此,在英美文學課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因素滲透,是有所依據、完全可能的。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可行性與三種策略筆者從自己講授英美文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以下三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策略一:從中西文學的影響關係入手,尋找中國文化影響英美文學文化的例證,並加以闡發。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已無可辯駁地表明,“歐美許多大作家和思想鉅子,如伏爾泰、孟德斯鳩、萊布尼茨、列夫?托爾斯泰、歌德、席勒、愛默生、梭羅、龐德、奧尼爾、哥爾斯密、黑塞、卡夫卡、布萊希特、克羅岱爾、謝閣蘭、聖瓊?佩斯、亨利?米修……等等,在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接受了中國文化的滋養。”[3]下文將以儒家思想對美國超驗主義文學的影響作為教學案例,具體分析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超驗主義不僅融合了美國的清教主義、浪漫主義文化,東方的印度哲學、波斯詩歌等,還接受了中國的儒家思想,為美國文學、文化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4]吳偉仁教授編寫的《美國文學史及選讀》是英語專業普遍使用的一套經典教材。《美國文學史及選讀》第一冊第三章“浪漫主義時期”介紹了美國兩位重要的超驗主義作家愛默生和梭羅,並且收錄了愛默生的《論自然》Nature第一章、《論自立》Self-Reliance和梭羅的《瓦爾登湖》Walden第二部分《我的住地與生活目的》WhereILived,andWhatILivedFor。在《我的住地與生活目的》中,梭羅引用了商朝成湯王澡盆上所鐫刻的引自中國儒家經典《大學》中的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5],並把洗澡和精神追求相類比。此文還引述了《論語》第14章中孔子與衛大夫蘧伯玉之使者的談話。

  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應闡明愛默生、梭羅等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響,解釋儒家思想在西方歷史和當今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力,向學生介紹儒家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基本內容和不同種語言的翻譯、儒家經典名言的英譯,《四書》、《五經》在全世界的傳播情況,並結合目前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漢語熱”、“國學熱”等現象,向學生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進行現代轉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策略二:根據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發散思維,聯想中國文學文化中相關的事件、人物和作品。眾所周知,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處於不同時空中的作家常常會表達出類似的真摯情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蕩氣迴腸、流傳千古的詩作。英語專業教師在面向學生講授英美詩歌時,可根據詩歌的主題、型別、意象等展開豐富的聯想,向學生傳輸中國文化。例如,在講授18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Burns的《一朵紅紅的玫瑰》ARed,RedRose時,可向學生介紹漢樂府《上邪》,因為這兩首詩中都使用“海枯”“、石爛”的意象來表達堅貞的愛情。在向學生介紹英國17世紀重要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Milton的名作《悼亡妻》“OnHisDeceasedWife”,1656和美國19世紀著名詩人愛倫?坡AllanPoe的《安娜貝爾?李》“AnnabelLee”,1849時,可聯想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1075,因為這三首詩詞都藝術地表達了詩人對已亡故的妻子的無限懷戀,成為了悼亡詩中的經典。在講授17世紀英國詩人安德魯?馬威爾AndrewMarvell的《致羞澀的少女》“ToHisCoyMistress”,1681、羅伯特?赫裡克RobertHerrick的《致妙齡少女,莫誤青春》“TotheVirgins,ToMakeMuchofTime”,1648等及時行樂詩時,可啟發學生閱讀、對比幾首中國古代同類詩歌,如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的第15首、唐代杜秋娘的《金縷衣》、李白的《將進酒》等。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這些中外及時行樂詩的創作動機、社會背景、藝術風格、人生體悟和社會觀察。策略三: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注重以中國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為契機,向學生傳輸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對四季更替、自然宇宙、社會人倫等的深刻觀察和體認,中國現代節日是對新中國的歷史、建設、走向世界之過程的追憶和紀念。利用節日對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中國歷史文化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可在節日前後引導學生用英文討論這些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起源、演變、習俗等,還可以把這些中國節日與西方的某些節日進行比較,也可鼓勵學生在課外搜尋和閱讀有關這些中國節日的中英文資料。比如,可以把春節與聖誕節、元旦相比較,把七夕與情人節相比較。在五四青年節前後,教師可向學生介紹1919年五四運動的簡史和意義,啟發他們討論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在國慶節前後,可用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意義和對世界歷史程序的重要影響,還可把中國的國慶節與美國獨立戰爭等重要史實聯絡起來進行討論和思考,或者鼓勵學生對比探討中美兩國在語言、文化、歷史、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異同點。

  當今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資訊時代和消費時代。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給當前的英語專業教學帶來了難能可貴的歷史機遇,也帶來了錯綜複雜的挑戰和問題。新形勢下的英語專業教師應具備紮實的語言技能、豐厚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識、巨集闊的全球視野、敏銳的跨文化意識、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並以自身的學識、素養引導和影響學生。具體到英美文學和外國文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在新的歷史語境和社會環境中,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靈活形式,有效地滲透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培養面向21世紀的高素質的英語專業人才、為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為推動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建立作出應有的貢獻。

  範文二:英美文學教學問題與創新

  摘要:文學課的資訊量較大,要留給學生充裕的課餘時間完成文學作品的閱讀,所以每週4課時的課時分配也不合理。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一、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

  在1990年國家教育部頒發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中,英美文學課被列為選修課,而在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英美文學課則被規定為專業知識必修課,從而使正在趨於邊緣化的英美文學課重新確立了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該大綱明確規定“:英語專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能夠讀懂一般英美報刊雜誌上的社論和書評、英語國家出版的有一定難度的歷史傳記和文學作品,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要點,並能運用正確觀點分析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修辭手法。”[2]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學作品的品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學生可以獲取大量的英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資訊。因此,在英語專業的教學中,英美文學課程具有其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分配不合理現階段英美文學的課時分配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課同時開設,均開設兩學期,每週2學時;另一種是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課分別開設,均開設一學期,每週4學時。但無論哪種課時分配方法都有弊端。首先,英美文學課的總課時不宜均等。英國文學較美國文學的時間跨度大,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也更為豐富,課時設定平均必然造成英國文學課時不足,而形成英美文學兩門課程一緊一鬆的狀態。另外,英國文學是美國文學的源頭,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繼承與發展關係,而兩課同學期開設極易割裂這種關係,對學生的理解不利,所以第一種課時分配不合理。再次,文學課的資訊量較大,要留給學生充裕的課餘時間完成文學作品的閱讀,所以每週4課時的課時分配也不合理。

  二師資力量薄弱在教學中,部分高校的文學課聘請外籍教師,部分高校的文學課由中國教師擔任。外籍教師的流動性較大,且各外籍教師的文學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中國文化和思維方式缺乏必要的瞭解和理解,有時難以從觀念上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難免造成文學理解上的障礙;而大部分中國教師文學功底不夠深厚,英語語言表達不夠準確,對文學課教學有畏懼心理,信心不足。另外,在大部分高校中,文學課通常只有一到兩名教師擔任,沒有形成一個學科團隊,教師通常處於“單槍匹馬”的狀態,導致教學科研方面的進步緩慢。

  三教材陳舊目前英美文學的教材種類繁多,大多數由英美文學史和文學選讀組成,但真正適合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卻鳳毛麟角。首先從內容上看,大多數教材都只涉及二戰前的英美文學作家及作品,對20世紀中後期及21世紀的作家、作品不是隻字未提,就是簡單略述。另外,大部分教材都太過注重作家生平的介紹,作家的寫作特點及作品的人物分析等內容相對較少,對文學流派的介紹也只是一筆帶過,尤其缺乏對文藝批評理論的講解。而且,現行的教材在文學術語的介紹方面缺乏系統性,佈局支離破碎,很難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此外,教材中文學選讀部分很少有完整的作品,大都是長篇小說的節選,學生在學習時很難對作品有一個完整的把握,因此在英美文學課的作品分析部分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四教學模式落後現階段大部分高校的英美文學課採用的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英美文學教師在講授每位作家時都沿用千篇一律的“生平+主要作品+寫作特點+影響+選讀”模式,講授內容繁多,學生只能被動地忙於記筆記,沒有時間思考和欣賞作品,更不用說參與課堂活動和與教師進行交流。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對文學課產生厭學心理。這種落後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嚴重地影響了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效果。

  五考核形式單一長期以來,英美文學課採用單一的考試形式,即在每學期課程結束後,以閉卷的形式考核學生對該門課的掌握程度。題型一般分為選擇題、填空題、概念題、作家作品連線題及問答題。當然,對於考察學生基本的文學知識,這種考試是必要的,但這種考核制度,不能反映學生實際的文學欣賞能力,學生在期末只要通過死記硬背也能打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