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計論文精選範文

  環境會計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保證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境會計論文,供大家參考。

  環境會計論文範文一: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作用

  當前,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使得全世界開始重視林業經濟,積極開展林業環境立法制度措施的實施。通過積極發展林業經濟可以降低與消除環境汙染問題,發展林業經濟,實現林業行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將環境會計應用到林業經濟體系中。

  一、環境會計與林業經濟的概念界定

  一環境會計的概念。環境會計與環境的日益惡化有著密切的聯絡,環境會計學的研究物件就是從經濟學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核算各類環境因子對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孟凡利教授對環境會計學概念定義為:環境會計學的核心就是將自然資源等因子進行會計核算,從而將這種消耗納入到企業的經濟活動成本範疇。

  二林業經濟的概念。林業經濟是林業經濟學的主要研究物件,在進行環境會計與林業經濟之間的關係研究前一定要將林業經濟的範圍進行界定。林業經濟就是將一切與林業發展相關的因素都要納入到林業經濟發展的考量範疇,具體包括:一是林業的經濟生產部分。林業經濟生產部分主要是針對林業經濟的價值效益而言的,比如林木通過市場銷售而獲得市場價值;二是林業的環境生產部分。林業的環境生產部分主要包括林業在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效益與林業在實現市場價格過程中所進行的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

  二、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應用的優劣分析

  鑑於我國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有必要從多個角度分析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結合SWOT分析模型,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具有優劣勢之分:

  一優勢分析

  1、林業優勢。首先,我國是林業資源大國,我國森林面積達到了19,545.22萬公頃,全國林地面積為30,378.19萬公頃,尤其是我國的人工林面積更是得到快速的發展。截止到目前,我國人工林儲存面積為6,168.84萬公頃。這就為環境會計的研究提供了廣泛的物件分析;其次,我國林業綠化面積在不斷擴大,截至2011年我國人工義務植樹達到了133億人次,並且植樹造林的活動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最後,我國防沙治理與生物保護越來越完善,政府加大了對防沙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並且每年都會投入巨大的資金與技術應用於發展林業經濟,因此巨大的林業資源優勢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時也給環境會計提供了應用空間。

  2、政策法律優勢。我國關於環境會計與林業經濟的法律法規可以說非常的完善,比如1985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2000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為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發展依據,有效地指導了環境會計在我國林業經濟發展中應用範疇。

  3、社會公眾對林業資源保護意識的提高。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為此社會公眾積極地進行植樹造林等活動,大大提高了我國林業資源,同時社會上的生態文明理念也不斷完善與豐富。比如,2011年我國新建生態文化基地380處,並且針對環境會計文化的影視宣傳題材也越來越豐富,《青春的油茶樹》、《遙遠的村莊》以及《我們是中國林業人》等影視反映了生態文明的日益成熟。另外,社會各界對林業資源保護的宣傳渠道也越來越豐富。對林業資源保護的宣傳已經突破了傳統的以林業部門的行政宣傳手段,社會媒體人主動進行林業資源宣傳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截至2011年,我國各大綜合網站都加大了對生態文化的宣傳,比如中國政府網、新華網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生態文明,廣泛的開展了主題鮮明的宣傳活動。

  二劣勢分析

  1、林業經濟環境效益可預見性差。雖然大力發展林業能夠促進環境的改善,但是著重改善具有滯後性,如同我們常說的“植樹造林,造福後代”就充分的闡述了植樹造林只能讓當代人獲得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其環境效益則需要較長的時間,也就是投入與回報的不對等體現為林業發展中的環境效益的時滯性,這就是為什麼社會投資人不願意將環境會計應用到林業經濟中的直接原因。對此問題,我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的干預手段降低環境會計進入林業經濟的門檻,但是這種問題並沒有解決,表現為林業經濟對環境效益的可預見性比較差:林業環境效益的週期比較長,這種較長的週期必然會導致在應用的時候出現許多無法預測的因素,根據期望值風險理論,林業環境效益的發生概率是比較低的,導致林業投資者對環境收益的期望值比較低,因此影響到林業經濟的發展。

  2、林業企業不利的行業競爭地位。我們知道,發展林業經濟除了要發揮其經濟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發展環境效益,但根據市場法則,如果將林業企業處於市場競爭中,那麼是不利於社會資金流向林業行業的,因為林業企業在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兼顧社會環境效益,這樣很多的社會投資者會考慮到利潤最大化的因素,而將資金流入到其他行業中,這樣就不利於林業企業的融資,如果我們再將環境成本納入到林業企業的生產成本中,那麼無疑就會擴大林業企業的成本費用,進而影響到林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考慮到經濟效益的角度,很多企業不願意將環境會計應用到企業財務管理中。

  三、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具體應用

  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需要全社會行業、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立足於社會責任積極營造與實施與環境會計發展相適應的措施。

  一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應用的指導與規定。首先,立法部門要加強與完善環境會計的立法工作。雖然我國關於林業資源保護與會計工作的法律法規都比較多,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述,但是具體到林業環境保護與會計手段相結合的法律法規目前仍為空白,因此我國立法部門要加大對該領域法律法規的制定,針對當前我國實施環境會計與林業資源保護立法條件不成熟的現狀,我們可以採取上粗下細的方法,即地方在遵循國家相關環境會計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法規,實現林業經濟與環境會計相結合的目的;其次,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引入綠色GDP。我國傳統考核經濟指標的方式就是採取GDP,即對經濟領域內生產出的產品與勞務價值的總情況進行考核。但是此種考核導致地方政府將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甚至經濟的發展建立在汙染環境、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這也就是說傳統的GDP考核模式不利於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因此我們要積極構建綠色GDP考核指標體系,將環境資源消耗因素、環境改善成本以及環境退化成本等因素納入到GDP指標考核中。

  二加強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完善的理論體系是支撐與促進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應用的基礎保證,針對我國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應用效果的不理想因素,有必要從加強理論研究層面入手。一是注重會計學科的交叉問題。由於會計學科理論的範疇比較大,同樣環境會計理論研究所涉及到的學科種類也比較多,既包括環境經濟理論、資源經濟理論以及生態經濟理論等等,因此需要在理論研究時要注重對這些學科的綜合運用;二是注重對實證理論的研究。任何理論的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實現實踐操作這一目的上,脫離實證研究的理論是沒有使用價值的,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經得住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具體價值的理論;三是我國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要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與參照國外先進國家的理論研究成果。比如,我國會計理論專家學者要打破傳統的地域限制思維模式,向先進國家、學者進行討論與學習,共同促進環境會計理論的發展。

  三構建與環境會計相適應的核算科目體系。首先,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相應的科目。環境會計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對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資產負債表中的一些科目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具體就是要增加以下科目:環境資產、環境資產折耗以及環境資產淨值;其次,在損益表中增加的科目主要有環境收入、環境成本;最後,對環境會計核算要素進行確認。會計要素是會計物件的具體化,因此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環境會計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環境資產。針對林業經濟而言,林業資源的開採權也代表著環境資產,因為我國公益林的開採必須要經過國家的授權;二是環境負債。環境負債主要是實施主體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所需要承擔的資產賠付;三是環境權益。環境權益主要是針對環境資源的擁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企業對環境資源所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四是環境收入。環境收入是林業企業對林業資源的破壞結果進行治理而發生經濟事項導致企業經濟收益的增加與減少。另外,設立相匹配的會計報表專案。比如把資產負債表中的林木資產專案轉變為森林資產,並設定林地資產、森林生態資產、森林生物資產專案。

  四豐富與擴大林業會計核算的內容。豐富與擴大林業會計核算的內容首先要明確環境會計的核算原則,根據環境會計理論,環境會計應該遵循繼承與創新的原則,在遵循原有會計核算原則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具有創新性的核算原則,比如針對當前林業經濟在處理生態、經濟以及社會效益時很難做到三者兼顧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生態林業方面入手,進行創新,根據生態林的價值將其進行分類,一般來說生態林具有商品林和公益林之分,但是無論其屬於什麼性質的樹木,其都應該納入到環境會計核算體系中,但是由於其屬性不同,導致其經濟效益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構建具有區別化的會計核算體系;其次要構建具有迴圈成本觀念的核算概念。傳統的林業會計成本採取的是按照馬克思成本概念,也就是產品的成本按照勞動與付出之前的關係,側重對人的勞動付出而言的。這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我們要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迴圈角度考慮;最後對林業的考核也要突破以往的以貨幣形式的方式,將林業經濟中對生態環境、社會貢獻以及環境資源成本等因素納入到新的核算體系中,實現林業企業的利潤與社會成本、社會收益之間的協調發展。

  五完善林業會計資訊披露質量。首先,完善林業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的內容。林業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木質資源,而且還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但林業生產又消耗著一定的林業資源,而投資者為了提高與改善環境質量問題又必須進行必要的投資,因此需要林業企業進行會計資訊的披露,這樣才能讓外部投資者瞭解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而對林業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援;其次,擴大林業會計資訊披露的範圍。林業會計資訊披露要從過去的以人造林方面的會計資訊轉變為提供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等方面的會計資訊,這種資訊的披露也要打破傳統的以貨幣作為計量方式的模式,提供非財務的會計資訊;最後,拓展林業會計資訊披露方式。林業會計資訊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因此我們對林業資訊的披露方式也要進行拓展,在遵循原有會計資訊框架的基礎上,採取現有財務報表框架內披露與在現有財務報告框架內披露的方式,並且要根據社會投資者的需求採取多種形式的操作方式,以此滿足不同社會需求者的要求。

  作者:史曉倩 單位: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林永福.綠色會計在林業會計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5.

  [2]胡翠華,劉守江,許武成.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11.

  [3]李宇.綠色會計在林業會計中的應用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2.

  環境會計論文範文二:東部地區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變數的選擇與模型設計

  一變數的選擇

  1.自變數的選擇與確定

  現金實力選擇現金淨利比;營運能力選擇應收賬款週轉率;償債能力指標選擇資產負債率;固定資產所佔比例為固定資產淨值/總資產;社會責任報告,如果出具社會責任報告取值為1,否則取0;行業性質,如果上市公司屬於重汙染行業取值為1,否則取0;股東集權度,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2.模型的構建本研究的多元線性迴歸模型為:其中:EDI=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指數;A1=現金淨利比;A2=資產負債率;A3=應收賬款週轉率;A4=固定資產所佔比例;A5=是否出具社會責任報告;A6=行業性質;A7=股權集中度

  二、假設的提出

  假設H1:企業現金實力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為正相關。假設H2:企業償債能力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為正相關。假設H3:營運能力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為正相關。假設H4:企業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水平與固定資產的比例負相關。假設H5:環境會計資訊披露與釋出社會責任報告正相關。假設H6:屬於重汙染行業的企業具有較高的環境資訊披露水平。假設H7:企業股權集中度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水平正相關。

  三、實證研究過程及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通過將整理後的2011年的樣本資料代入SPSS18.0,首先對變數進行總體特徵的檢驗,即描述性統計檢驗。通過結果,可以看出東部地區五省上市公司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指數EDI最大值為0.83,而最小值為0,平均的披露指數僅為0.221,這說明了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的具體內容較少,與最佳披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其中現金淨利比的最大值為83.008,最小值為-35.529,這說明東部地區上市公司之間的現金實力能力差距也較大,且總體現金實力較低;應收賬款週轉率作為營運能力指標,其最大值為43387.105,最小值為0.854,說明東部地區上市公司之間營運能力相差較大;另外,固定資產所佔比例中,最大值為219.814,而最小值為0.002,也說明了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所佔比例之間的差距較大。東部地區上市公司在7個指標上有三個指標現金淨利比、應收賬款週轉率和固定資產所佔比例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差別較大,其他指標最大值與最小值差別不是很大,說明東部地區在這三個財務能力方面的表現差異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的程度。

  二回歸分析

  本文運用2011年的樣本資料來構建多元線性迴歸模型,其中將從2011年年報中統計的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指數作為因變數,選定的7個指標作為自變數,代入模型進行迴歸,從2011年的模型迴歸係數表整體來看,顯著性影響指標只有4個,而其中有3個指標與因變數之間是負向相關關係,剩餘4個指標均與因變數之間是正向相關關係。

  三2011年樣本資料的檢驗結果解釋

  1.內部效應分析

  在2011年的檢驗結果中,現金淨利比、出具社會責任報告、行業型別、股權集中度這4個指標對東部地區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程度影響是顯著的,說明企業現金實力、出具社會責任報告、重汙染類企業和股權集中度對東部地區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程度影響顯著。現金實力指標在2011年影響是顯著的,且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成正向相關關係,支援原假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與原有假設結果不一致;固定資產所佔比例方面影響不顯著,影響方向是負的,與原假設結果相符。

  2.外部效應分析

  社會責任報告:在2011年的檢驗結果中表現為對環境會計資訊的正向影響關係,且影響顯著,研究結果支援原假設H5。這證明了獨立董事在東部地區上市公司中的出具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環境會計資訊會比較高。行業性質:在2011年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程度成正相關關係,且影響較為顯著,與預期假設相一致,即支援原假設H6,這說明重汙染類行業披露環境會計資訊的會比較多。股權集中度:在2011年與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成正相關關係,且影響較為顯著,研究結果支援原假設H7。

  四、研究結論

  第一,7個指標在運用到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檢驗對環境會計資訊披露影響程度問題上,檢驗結果比較顯著。在2011年的檢驗中,現金淨利比、出具的社會責任報告、行業型別及股權集中度對環境會計資訊披露指數有顯著影響,對環境會計資訊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通過2011年實證檢驗的結果發現,選擇的7個指標中有4個指標檢驗結果支援原有的正向影響關係的假設,分別為現金淨利比、出具社會責任報告、行業性質、股權集中度,這4個指標的檢驗結果,支援了原有的正相關關係。固定資產所佔比例支援原有的負向影響關係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