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計論文發表優秀例文

  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汙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環境會計指數研究

  【摘 要】 環境會計是開展環保活動的有效工具,文章基於日本企業環境報告所披露的會計資訊,建立了環境會計指數體系以對企業環境經營業績進行客觀評價,並對指數體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為環境業績評價提出了新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環境會計指數; 日本環境報告書; 環境經營業績評價

  一、引言

  對企業進行環境經營評價源於社會業績評價,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重視,環境經營評價逐漸獨立出來,各個會計組織紛紛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WBCSD,1992***首次提出“生態效率”概念,並設定了三大類指標來衡量企業在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1994***針對7種行業提出“汙染預防”、“能源的保護”、“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等15個環境業績評價指標;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999***提出將環境經營評價指標分為組織周邊的環境狀況指標和組織內部的環境業績指標,且採用絕對量指標、相對量指標等多種指標型別;日本環境省於2000年釋出了《企業環境業績指標》,要求企業通過伴隨環境保護對策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和環境保護效果指標對環境經營業績進行評價。

  雖然國際上在環境經營評價方面已經有了重要成果,但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貨幣化指標和實物量指標、財務資訊與非財務資訊同時存在於評價體系,不便於進行綜合計量;第二,評價指標過多、過雜導致難以從整體層面評價企業的環境業績水平,也難以進行企業間、行業間的比較等。

  2009年6月,財政部王軍副部長提出建立一套利用企業會計資訊、借鑑相關指數編制經驗,用於綜合反映一家企業、一個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經濟水平的會計指數體系。2011年5月,中國會計學會在“會計指數研討會”中正式定義了會計指數及其編制思想和方法。鑑於環境會計體系在日本發展較為完善,本文基於對日本企業環境報告書的分析,通過編制環境會計指數,克服已有評價指標的不足,對企業的環境經營業績進行客觀評價,並對環境會計指數提出新的發展建議。

  二、基於環境會計報告的環境會計指數理論分析

  ***一***環境會計指數

  本文規定的會計指數是指基於報表數字編制的,以選定的重點監測指標為依據,相對於某一基準而建立的一種反映檢測指標相對變動情況的對比值。環境會計指數分為個體指數和綜合指數,個體指數是某一特定環境會計指標實際值與行業標誌值的比值,反映企業某一方面的環境業績狀況;綜合指數是將所有個體指數按照由數理統計方法確定的權重進行綜合計量後得到,用以反映企業整體層面上的綜合環境業績水平。

  中國會計學會設計了兩種會計指數編制方法,其中之一為採用加權綜合指數法,設定一個一級綜合總指數,其下設定二級指數及三級指數,從而形成會計指數體系。本文借鑑以上會計指數編制思路,建立環境會計指數,即設定一個一級綜合總指數“企業環境經營指數”,下面設定“企業環境貢獻價值指數”、“企業環境盈利能力指數”、“企業環境發展指數”和“企業環境防治指數”四個二級指數,二級指數下面再設定若干三級指標,最終構成環境經營評價指數體系。

  ***二***日本環境會計報表

  日本環境會計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在短短的二十年內,取得了重大成就。1993年本田汽車和東京電力兩家企業釋出了日本最早的環境報告書,報告書中部分披露了環境會計資料。此後,日本釋出環境報告書的企業數量增長迅速。2001年,有297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公司釋出了環境報告書;2004年,有700餘家上市公司釋出了環境報告書;至2010年,已有超1 300家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大型公司釋出環境報告書,釋出比重位居世界首位。

  日本企業環境報告書多數使用文字和圖表相結合的方式對環境成本、經濟效果和物量效果等主要要素進行資訊披露,其中環境成本分為投資額和費用額兩部分。涉及貨幣計量的會計報表主要為環境保護成本表和環境保護經濟效果表,具體形式及涵蓋內容如表1和表2所示。

  三、基於環境會計報告的環境會計指數編制

  ***一***指標體系設計

  基於日本企業環境報告,本文設計的環境會計指數體系主要包括一個一級指數***綜合層***、四個二級指數***標準層***和十個三級指數***指標層******見表3***,各指標具體含義如下:

  1.企業環境貢獻價值指數

  指數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社會環保貢獻率:S1=社會活動成本/平均資產總額。其中社會活動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的費用、環保捐款及資助等。該指標體現了企業相應於其全部資產為環境保護貢獻支出價值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大型企業在捐助和環保活動中的支出較多,通過S1的數值可以在不考慮企業資產規模大小的情況下對企業社會環保水平進行相對比較。

  三是環境會計管理費用率:S3=環境管理費用/環境成本費用總額。其中環境管理費用主要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管理機構的建立維持、環境監測和相關環境資訊公告等所需成本。該指標表明企業在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普及意識,體現企業為了對社會整體披露環境資訊所投入的成本。

  2.企業環境盈利能力指數

  四是環境成本費用利潤率:S7=利潤總額/環境成本費用總額。該指標表明每付出一元環境保護費用所能帶來利潤收益的程度,該指標越高,則企業的環保經濟效益越好。

  3.企業環境發展指數

  二是環境投資增長率:S9=***本年環保投資總額-上年環保投資總額***/上年環保投資總額。該指標體現了企業對環保投資資金的變化趨勢,反映其對環境的重視程度。

  4.企業環境破壞指數

  指數由環境治理成本率構成。環境治理成本率:S10=環境破壞對應成本/環境成本費用總額。其中環境破壞應對成本包括治理自然破壞及汙染的費用,支付與環境有關的罰金賠款、保證金和訴訟費等。該指標體現了企業造成汙染等破壞環境行為的程度,企業經營越環保,環境治理修復所花費的資金越少,該指標應越小。   以上10個指標中,S1—S9皆為正指標,S10為負指標。

  ***二***環境會計綜合指數編制方法

  1.環境會計個體指數編制

  環境會計個體指數即指數層四個指數,因為指標分為正指標、負指標和區間指標,三種指標計算方式不同,其對應的環境會計個體指數計算方法也不同。

  由正指標構成的個體指數計算公式為:環境會計個體指數=***企業指標實際值-行業指標標準值***/行業指標標準差*100***1***

  由負指標構成的個體指數計算公式為:環境會計個體指數=***行業指標標準值-企業指標實際值***/行業指標標準差*100***2***

  2.權重確定

  本文的環境會計指數體系將採用熵權法對10個評價指標進行賦權。按照資訊理論的基本原理,若指標的資訊熵越小,其提供的資訊量越大,在綜合評價中起到的作用應該越大,所賦予的權重就應越大,即熵權越大。

  四、實證分析

  考慮到資料的相關性和可比性,筆者選取日本5家環境報告相對完善的汽車製造企業作為分析物件,資料資料來源為各株式會社於2012年3月末釋出的2011年度環境報告書及年度財務報告等資料,由筆者整理所得。由於篇幅限制且計算過程複雜,具體資料表和計算過程略。首先運用指標計算公式由原始資料求得各會計指標,將會計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再運用公式***1***和公式***2***將各標準化指標值轉化為對應的環境會計個體指數,最後使用公式***3***、***4***、***5***、***6***分別得到每個會計指數的熵值和熵權,具體見表4。

  運用公式***7***計算得到樣本企業每個標準層會計指數的評價計量值和排名,最後進行彙總,得到環境會計綜合指數即“企業環境經營指數”及名次排序,具體見表5。環境會計綜合指數數值越大,說明該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施行的措施越有效,對環保越重視,環境經營業績越好。

  如表5所示,實證分析結果可獲知以下資訊:企業環境貢獻價值排名前兩位為鈴木和富士,這些公司對於社會性環保投入較多,環境宣傳披露更為全面,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企業環境盈利能力排名前兩位為富士和日產,這些公司通過迴圈利用等環境保護措施而產生的增值額較高,環保投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佳;企業環境發展指數排名前兩位為豐田和鈴木,這些公司對環保事業的支出和收益都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態勢,可預測未來的環境發展情況較好;企業環境破壞排名前兩位為日產和本田,表明這些公司利用在環境治理和汙染修復上的支出相對較少,其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輕。從環境會計綜合指數排名情況來看,鈴木、富士和日產在環境經營業績上更為突出,能通過環保措施節約更多的能源或原材料支出,為降低環境負荷而投入的成本也較多,體現了企業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效益三者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努力。

  五、總結

  本文通過建立環境會計指數體系,完全使用貨幣計量專案計算各項指標,用於企業環境經營水平的業績考核,將企業的財務業績和環境業績有效結合,並對日本5家汽車製造企業進行實證分析,驗證了環境會計指數體系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從操作層面上展示了環境會計指數體系的實證效果。但本文僅僅是基於日本企業環境報告對環境會計業績評價的新嘗試,在今後的研究中仍需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日本環境省.環境會計指南[G].2005***2***.

  [2] 王化成,陸凌,張昕,等.加強會計指數研究全面提升會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J].會計研究,2012***11***.

  [3] 龔蕾.日本環境會計資訊披露及其借鑑[J].中國註冊會計師,2005***1***.

  [4] Senden L. Soft law,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European law:where do they meet[J].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05,9***1***:20-28.

  [5] 周守華,陶春華.環境會計:理論綜述與啟示[J].會計研究,2012***2***:3-10.

  [6] 薩日娜,齊金鵬.日本環境會計體系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3***:95-98.

  篇2

  淺談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引言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共存所出現的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會計也因此顯得越來越重要,需要不斷地統計相關資料和現象制定相關制度體系。環境問題不僅是巨集觀的,也是微觀的。不僅需要考慮在各不同資源的管理中所產生的影響,還需要將環境問題以會計核算的方式呈現出來。根據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人性慾望的無限原理,環境會計的產生與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因素,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成了實踐指導的理論依據。

  聯合國大會在1998年2月討論通過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這是目前國際上第一份較為完整的關於環境會計和報告的國際指南。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由於在環境危機中及早醒悟,不僅在理論方面,在實務應用方面有著較為廣泛和深入的研究。我國環境會計的道路仍處在初級階段,體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建設,更需要實踐的檢驗。

  二、中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一***會計環境的目標

  環境會計是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目標,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體化,滿足會計資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最高層。

  ***二***環境會計核算的理論假設

  ***1***會計主體的假設

  環境會計主體的假設至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解說,但是從總體意思而言,可以歸納為特定的會計主體不僅要披露自身經濟活動的情況,還要將所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和非財務資訊極其所發生的重大事項及時對外報告。

  從巨集觀角度而言,作為資源擁有者,由於生態資源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因素之間所形成的鏈條式影響,所在國家必須對其資源開採產生的成本、補償、收益的取得等進行巨集觀範圍的核算。從微觀角度而言,會計主體這一假設注重的是行為特性,而非所有權特性,即在參與經濟活動的同時,會計主體還可能對其他主體或周邊的事物產生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如工廠的運營排汙導致周圍居民健康狀況的惡化等。但是這種非財務披露至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得以衡量,是傳統會計無法滿足的。

  ***2***持續經營的假設

  能夠持續經營是每個公司企業的目標和期望,但就目前環境不算加速惡化的形式來看,所有的經濟活動會因此而被迫終結。 因此,在不斷開發的同時,要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把此責任納入經濟活動的目標當中去,並採取一定的方法對其進行核算、計量、評估等,控制好量的尺度,只有如此,會計主體才能較為順利地持續經營下去。

  ***3***會計分期的假設

  為了使會計使用者能夠及時瞭解相關環境會計資訊,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會計主體不僅應當提供財務資訊,還應當包含重大非財務事項,二者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絡,而且要保持各個期間資訊的連貫一致。

  ***4***多元化的假設

  當環境資源被納入會計系統以後,存在商品性和非商品性兩種形式,在計量上還未存在一定的標準,具有模糊性,而且有些環境狀況指標,如空氣質量的變化程度、水資源的汙染程度、沙塵暴強度等,很難用貨幣衡量並說明。

  三、構建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作用

  ***1***承擔環境責任的必要性

  上個世紀初,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經濟外部性理論,根據外部影響性結果,可將其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外部不經濟是對外界造成不好的影響,可進一步分為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

  外部不經濟性理論說明了環境問題是經濟根源,企業應當按其造成的環境汙染程度來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把外部成本內部化。政府應實行必要的干預,並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限定企業的行為。

  ***2***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可持續發展是在面臨經濟、社會、環境的背景下,關於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模式,這是在現實經驗與對未來的憂患中總結出來的結果。

  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是在限制對非再生資源的利用上,尋找再生資源替代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並且改變不適當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使人類的一切經濟行為在地球的承載範圍之內,甚至有利於生態的孕育成長,才能促使人類經濟社會越走越長

  ***3***豐富環境管理

  為了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管理者通常採取各種方式包括法律、技術、宣傳等,對環境會計物件進行有效的管理。環境會計就是其中的一種,更為準確、高效地計量和評估環境狀況,以便採取措施進行保護和控制,是環境管理不可忽略的工具之一。

  四、構建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建議

  ***1***豐富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在豐富環境會計理論時,需拓展會計物件、發展會計計量模式、融合經濟資訊與環境資訊等各方面要素。關於會計物件,包括各種環境要素、環境行為等,這些在原本的傳統會計是不存在的,豐富了資金運動的內容,增加了非貨幣的指標。而這些要素又需要一定的模式加以計量,才能呈現給報表使用者分享,這就需要一定的衡量標準,貨幣是再此也很難發揮其計量作用,管理者需要利用實物計量單位來核算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改變情況。有了充分的會計要素和計量方式,報表使用者才能更清晰地瞭解公司的活動情況,包括財務資訊和非財務資訊,二者缺一不可。

  ***2***借鑑與創新相結合

  我國的環境會計發展需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環境會計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中借鑑,並結合中國特色的制度和會計文化,研發出適用於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體系。

  ***3***創造良好的會計環境

  會計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若要有效的構建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必須創造有利於構建我國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會計環境。

  經濟環境是決定會計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會計,二者是同序漸進的。我國理應制定相關環境保護經濟政策,做到強制性規定,提高企業責任性,更好的保護自然環境,為我國構建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提供現實操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