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現狀及對策論文

  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體方面資料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以下是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現狀及對策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閱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現狀及對策全文如下:
 

  1 環境會計的概述

  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汙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

  2 環境會計在我國的現狀

  2.1 我國實施環境會計具有必要性

  2.1.1 實施環境會計是發展現代企業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強烈的衝擊過去傳統的資源破壞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想經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發揮企業的優勢,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融合在一起,不可單方面的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增強保護環境資源的責任感。

  2.1.2 實施環境會計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需要

  由於無節制的開採以及不注重環境的恢復,亂採亂伐造成水土資源的破壞,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諧,環境的惡化給人類帶來的自然災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更是對未來的挑戰。因此需要必須採取各項措施保護我們的資源環境。實施環境會計核算有助於企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在環境資源的基礎上核算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不斷在發展中增強企業使命感感、危機感、重視環保、重視未來。

  2.1.3 實施環境會計體現全球經濟一體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經濟是每個國家的重中之重。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對環境進行了保護並不斷尋求環境與經濟的平衡點。甚至發達國家將一部分對本國環境有影響的企業搬入發展中國家生產。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把實施環境會計放在重要位置,針對外資引入的專案實行環境會計核算,通過法律法規制約發達國家把汙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行為。強調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導權、話語權、分享權。

  2.2 環境會計在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

  我國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晚,葛家澍教授等在1992年第5期《會計研究》上發表的《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一文,是我國開始進行環境會計研究的重要標誌。直到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與發展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真正意義上建立我國環境會計體系,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3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方向不明確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成果,但是輝煌的背後留下的卻是很多企業單純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卻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所以尋求環境與和諧發展,建立並研究環境會計已經迫在眉睫。相對而言,我國環境會計發展起步較晚,研究還不夠成熟,只是將環境會計單純的理解為環境財務會計。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所以我國應加大並完善環境會計的研究工作。

  2.4 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不符合中國國情

  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論層次,雖然在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及做法,但從國家實情出發,環保意識薄弱,生產技術落後,理論與實際脫節,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科學的定量方法及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造成披露環境與資產、成本與收益中沒有可操作性。所以要儘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理論及方法體系,構建環境會計體系。

  3 制約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的原因分析

  3.1 環境會計研究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還處於理論探討之中,在環境會計核算和與環境會計有關的專業標準建設方面基本上還處於空白。而在研究方法上,我國環境會計研究比較集中在具體的定量分析方法上,較多采用歸納法和演繹法等傳統會計研究方法。

  3.2 環境法律法規亟待健全與完善

  因為我國環境會計發展較晚,根基薄弱,生產方式的不同,企業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一直以來我國都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相關環境會計法律法規,在企業會計制度和資訊披露的相關法規中也很少涉及環境問題。在會計實務中操作中沒有建立系統的環境會計和資訊披露的制度和規範。致使環境保護力度不夠,資源與發展的資源與發展衝突日益嚴重,健全法律發揮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3.3 沒有真正確定環境會計計量方法

  所謂計量,就是涉及環境因素的經濟業務的貨幣表現。儘管目前有不少學者在借鑑環境經濟學估價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就整個學術界對計量方法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我國在這方面也沒有制定出具體的規定及規章,因而在實際操作時缺乏可靠的理論依據。同時企業的不同造成企業之間在環境問題上不具有相互可比性,這在客觀上又為環境會計的推廣製造了障礙。

  4 改變環境會計現狀的對策及建議

  4.1 樹立企業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

  樹立企業環境責任道德意識,從意識形態上加強環境會計建立的理念基礎。企業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單位,只有企業增強環境責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環境破壞,更新傳統觀念,樹立起生態環境無害化的綠色文明理念。在加大企業責任的力度同時國家環保職能部門也應加大環境保護、推進環境會計核算的宣傳力度,促進環境會計的研究和發展。

  4.2 加強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

  由於我國的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內容及理論缺乏系統性和實踐操作性。至今仍無法確定是採用單一的貨幣計量還是採用貨幣與非貨幣計量結合的計量方法。同時,環境會計是涉及會計、環境、經濟等多學科的理論,不可能單一進行,需要各個部門的協調與控制。因此我國應組織各學科的領軍人物進行多方位全面的交流,保證環境會計體系的科學性和實際執行中的可行性。

  4.3 完善會計準則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為有效地建立和開展環境會計,必須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法律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企業環境問題的範圍與責任,使各企業的報告標準、程度、範圍、內容、標準,統一規範環境會計核算物件及報告形式,增強可操作性。

  4.4 培養環境會計全方位人才

  環境會計會計學、經濟學及生態學等學科相互交叉形成的應用學科,它的多樣性決定了傳統會計人員要達到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要培養出複合型人才首先要對會計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增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體現環境與經濟的雙重發展;其次,要對會計人員進行技能更新,完善環境會計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鍛鍊實際操作能力。再次,營造環境會計的發展基礎,號召國內高校增設環境會計方向及相關專業課題,為未來環境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會計人才隊伍。

  5 結束語

  通過企業環境會計資訊披露理論與實務的不斷完善,應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會計制度。不斷創新,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會計理論及體系,促進企業處理好發展生產與環保的關係,處理好區域性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自我利益與全域性利益,創造環境資源的損耗與補償的良性迴圈,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融合,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