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古代治國名言

  治國之法自古就有,古代是如何治國的呢?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些關於古代治國的一些名言及解釋,希望你喜歡。

  民惟邦本

  【釋義】百姓是國家的根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引申】民惟邦本,有時也作“民為邦本”,這一思想反映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相互依存關係。《夏書》的佚文有“後非眾無與守邦”的說法。孔子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孟子則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說。《春秋穀梁傳》則說“民者,君之本也”。西漢的賈誼具體地指出“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新書·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則總結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貞觀政要·君道》的道理。

  【啟示】2014年9月2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他還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

  政得其民

  【釋義】治理國家要得到人民的認可。

  【出處】《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引申】《管子·牧民》中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離婁上》說:“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啟示】今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也講話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禮法合治

  【釋義】治理國家要將教化與法律相結合。

  【出處】綜合

  【引申】這是中國古代儒家關於德教與刑政關係的主張。《尚書·康誥》中首次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春秋時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荀子發展了儒家關於德政的思想,提出禮法並施的觀點,在戰國時即體現為“禮下庶人”、“刑上大夫”。

  【啟示】習近平今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講話,就曾引用韓非子“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他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也提及“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德主刑輔

  【釋義】治理國家要以德政為主,刑殺為輔。

  【出處】綜合

  【引申】西漢董仲舒在儒家關於禮、法的思想基礎上與陰陽學說、“天人感應”的思想相結合,提出了系統的完整的“陽德陰刑”的德主刑輔論,指出“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啟示】2014年5月4日,習近平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習近平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

  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

  【釋義】治理國家的首要是得到人才。

  【出處】《貞觀政要》: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難致治。

  《資治通鑑》: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能也。

  【引申】這是我國古代關於治國和人才關係的思想。《墨子·尚賢》中說:“尚賢者,政之本也。”明太祖朱元璋說:“構大廈者,必資於眾工;治天下者,必賴於群才。”清代康熙皇帝則直白地說:“政治之道,首重人才。”

  【啟示】2009年3月3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工作座談會並發表講話,指出要形成有利於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使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形成合理結構,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會議上講話,強調培養選拔年輕幹部,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治國先治吏

  【釋義】治理國家首先要管好官吏。

  【出處】綜合

  【引申】《韓非子·有度》中說: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則民安國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啟示】建國後毛主席說過:“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鑑》。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是這樣。”習近平在《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也說:“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乾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幹部貫徹落實到幹部隊伍建設全過程。要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讓每一個幹部都深刻懂得,當幹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

  為政以德

  【釋義】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

  【出處】《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引申】“為政以德”與前面提及的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等共同構成儒家德治論的主張。“正己修身”則是儒家強調從自身修養出發端正言行。《禮記·中庸》中說:“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唐代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到:“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啟示】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引用“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古語指出,各級幹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以向我看齊的姿態聽意見、擺問題、管自身、抓督查,發揮示範作用。

  正己修身

  【釋義】端正言行,修養身心。

  【出處】《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引申】“正己修身”是儒家關於自我修養的重要思想。《禮記·中庸》中說:“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唐代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到:“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啟示】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說:“幹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麼,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幹。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條件。”2013年6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再次提出“早熟的果子長不大,拔苗助長易夭折”,“年輕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紮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的更穩更遠。”

  居安思危

  【釋義】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

  【出處】《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引申】唐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中說:“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啟示】今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說,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長期保持下去的,不管黨、不抓黨就有可能出問題甚至出大問題,結果不只是黨的事業不能成功,還有亡黨亡國的危險。他強調,要從嚴治黨,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改易更化

  【釋義】改變革新。

  【出處】《漢書·禮樂志》:“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引申】董仲舒在《對賢良策》中說:“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居安思危,強調憂患意識與長遠考慮,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改易更化”。

  【啟示】最新出版的《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首次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一文,其中提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